您当前的位置:教育资源>综合>艺术>教育科研>阅览文章

核心素养引领下教学评一体化的大单元音乐教学实践探究

时间:2023/12/4 9:27:07 来源:朱凌怡字体显示:大 中 小阅读:2257 次

核心素养引领下教学评一体化的大单元音乐教学实践探究

溧阳市文化小学 陈芸

【摘要】《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是推进21世纪我国艺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一经发布便成为当下音乐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关注的热点。在这种背景下,音乐课程改革势在必行。基于传统教学中出现的知识碎片化、浅层学习、学科本位等问题,本文将从“内联外延”聚焦核心素养的大单元音乐“新教学”,到“多元体验”聚焦真实情境的大单元深度“新学习”,再到“多维一体”聚焦以评促学的大单元学习“新评价”,具体阐述单元教学中教、学、评一体化的设计与实施策略,旨在有效推动音乐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地,实现育人目标。

【关键词】核心素养、教学评一体化、大单元

以往传统的音乐教学领域,由于音乐学科的课程知识为非结构性,音乐教材的编制又主要是基于人文主题来组织作品,导致了一些教师研读教材时只关注单个作品,“课时+知识点”的教学方式过于注重碎片化的知识“投入”,单元课时间缺乏联系性。不仅如此,教学过程中还存在过于注重聆听,对于学习效果的评价较为随意的现象。学生更多的是无意识的学习,缺乏对体验及情境创设的关注,容易使音乐学习内容与核心素养存在断层,难以实现新形式下以美育人的目标。

2022年版《艺术课标》提倡教学评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建构,重视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课程内容优化;倡导以情境、任务为载体的深度学习;强化创意实践;坚持以评促学。深化核心素养导向,主流教育理念从“素质教育”向“素养时代”逐渐转变,教学主体从教师本位转向学生本位,学习方式也更为多元化。本文基于课标中提出的新要求,以苏教版音乐教科书四年级上册重组单元“多彩的汉族民歌”为例,探索教学评一体化教学,旨在课堂教学中真正实现素养“落地”,挖掘音乐教育的育人价值。

一、“内联外延”的大单元音乐“新教学”

在课标中提出了“指向核心素养的教学,要求教师整体把握教学内容,将教学内容有机整合起来”“优化组织结构”“提倡以单元的形式组织学习内容”等实施方面的要求。因此,在平时的音乐课堂教学中,应积极开展多样化、综合性的教学活动,探索大单元教学,加强知识间的内在关联,促进课程内容结构化,从而落实核心素养的培养。

1.基于学情,设定单元目标

 大单元教学设计最大的差异在于划分单元的依据不是内容,而是立足核心素养,整合目标、任务、情境与内容的教学单位。在大单元主题教学设计中,教师首先要建立“单元主题认知”的系统概念,即突出主题教学思想,然后了解不同学段学生的学情特点,从该单元音乐作品中提取重点的学习内容,依据课程标准,把握住关键因素,将教学内容同实际生活深度结合。通过跨学科领域的主题探究与活动,从易到难、由简至繁,纵向设计单元教学方案(包括教案与学案)。

音乐教师要将教学内容与音乐学科核心素养进行对接,在单元大概念、单元主题、单元课时的主题基础上,(表1)再来制定本单元的学习目标。第一,审美感知目标。通过本单元作品,从音响本体和音乐表现要素出发,感受、体验民歌的音乐魅力。了解汉族民歌中号子、山歌、小调这三类体裁作品的音乐特点,唤起学生对民族民间音乐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提升艺术修养和人文修养。第二,艺术表现目标。通过视听形式,引导学生在歌唱、律动、编创、表演等音乐实践活动中积极参与,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逐步提升艺术表现能力。第三,创意实践目标。通过为旋律填新词、为歌曲设计演出场景、编创声势等活动,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并能自信地表达自己的观点。第四,文化理解目标。理解民歌背后所承载的人文内涵,感受到民歌独有的魅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表1)

大概念

传承民歌经典,弘扬传统文化

单元主题

多彩的汉族民歌

基本问题

感知汉族民歌三种体裁(山歌、小调、号子)的风格特点

课时主题

第一课时

《山歌朗朗》

第二课时

《小调悠悠》

第三课时

《号子声声》

第四课时

《传承创新》

关键能力

演唱、表演、编创

欣赏、表演、编创

演唱、表演、

编创

欣赏、表演、编创

核心素养

审美感知

艺术表现

创意实践

审美感知

创意实践

文化理解

审美感知

艺术表现

创意实践

审美感知

创意实践

文化理解

 

2.结合实际,整合教学内容

现行教科书中的单元通常是一个人文主题下的几首歌曲、乐曲的组合,我们称之为“自然单元”。在学科知识结构上,很多教学内容之间并没有知识之间的逻辑联系,更加没有梯度而言。而学习单元打破了原有教材中的单元划分,跳出了单课知识传授的局限,将素养目标、课时、情境、知识点等要素按某种需求和规范组织起来,形成一个有结构的整体,我们称之为“重组单元”。在基于大概念的单元主题确立后,应根据教学内容与核心问题设计线索,整合单元教学资源,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地设计课时内容,跨课时、跨年级进行知识迁移,在结构框架内重构学习内容和学习资源,实现各课时间知识与能力的有效衔接,从而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达到“优化教材、用好教材”的目的。

以笔者设计的重组单元《多彩的汉族民歌》为例:

三年级上册音乐教材中,民歌作品大量出现,例如江苏民歌《叫我唱歌我唱歌》(号子作品)、浙江民歌《对鸟》(山歌)、安徽民歌《溜溜山歌》、江西民歌《八月桂花遍地开》等。在这些民歌中,学生初次接触到了号子和山歌作品,但只是粗略感受了一下号子和山歌的风格特点。而到了四年级上册音乐教材中,山歌和号子这两种体裁的民歌作品再次出现,同样是分散在了不同单元,并且在四年级上册的内容中依旧没有安排到关于小调的民歌作品。

为了便于学生更为系统地学习,了解汉族民歌中号子、山歌、小调这三种体裁,整合添加了四年级下册的“地方性小调”作品《杨柳青》, 以及五年级下册的“歌舞性小调”作品《凤阳花鼓》作为欣赏曲目,加深对这三种不同体裁音乐风格特点的认识。同时,在单元作品的选择上添加了改编后的民歌作品,这些作品在原有的基础上与现代流行音乐元素相结合,加入新的元素,不仅能让原生态民歌得到传承和发扬,植根于民族文化的土壤,同时也让学生有不一样的感官体验,有种耳目一新的感觉。

整合教学内容形成新的重组单元,体现了单元教学设计的整体性、关联性、递进性。不仅能对前面知识进行复习与巩固,同时也能更深入地了解这些民歌的不同风格、常见分类及创作特点,并能聆听音乐准确辨别歌曲所属的体裁。

3.创意实践,优化课堂活动

音乐大单元教学不是靠单单几节课就能够解决音乐核心素养问题的。“在音乐核心素养的培养过程中,学生的音乐能力和音乐素养是在相应的音乐活动中形成和发展的。” “创意实践”这一素养能力在2022年版课程标准中首次提到,“它是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紧密联系现实生活,进行艺术创新和实际应用的能力”。在音乐课堂中,通过探索音响、填词编曲、创编节奏和律动等教学活动,充分发挥各项资源的独特价值,对音乐教学体系实施优化,打造系统立体的学习模式。开拓学生的思维,调动其所学,实践其所思。帮助他们在感知体验中形成音乐知识、文化及道德情感的系统性知识结构,最大程度地发挥大单元教学的效能,稳步丰富音乐知识储备,提高音乐学科素养。

在《多彩的汉族民歌》大单元设计中,笔者设计了创意实践相关活动内容。例如:在第一课时学唱《太阳出来喜洋洋》的课堂活动设计中设计了通过小组合作编创设计演唱场景的实践活动;汉族民歌与歌舞联系紧密,歌舞是综合了音乐、舞蹈、诗歌等艺术手段的表现形式,所以在第二课时欣赏小调作品时,设计了趣味编创、唱演相融的实践活动;在第三课时学唱《打麦号子》后创编合适的节奏型为歌曲伴奏,感受热火朝天的劳动氛围;在第四课时“传承创新”中,通过欣赏改编过后的民歌,了解可以“变什么”(情绪、速度、演唱形式等)、“加什么”(数板、说唱等),选择自己喜欢的民歌作品“变一变”并唱一唱,将传统与现代完美结合,让民歌音乐焕发新色彩。

二、“多元体验”的大单元深度“新学习”

深度学习倡导单元学习,将教学指向深度学习设计,让真实的学习进入课堂。在教学设计中,把“知识”内容转化成“学习任务”是其中的一大难点。指向核心素养的深度学习,需要教师思考如何创设真实的情境、如何设计具有挑战性的任务等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在研读教材和教学内容的基础上,通过单元设计、课时设计,将学习任务与真实情境呈现出来。

1.课堂导入,学习任务情境化

围绕单元教学内容创设合适的情境,是大单元教学的基本思路。2022年版课标明确强调小学音乐的情境性教学要求,诸如社会生活情境、个人体验情境、学科认知情境等。突出了音乐学科课程实践领域中的“体验性”“表现性”和“创造性”。只有让学生进入活动情境,引导他们在情境中思考、探索,真正参与到活动中来,真体验、真感受,才会产生真表达。

例如:大单元《多彩的汉族民歌》第一课时“山歌朗朗”

在学唱完歌曲《太阳出来喜洋洋》后,为了让学生更投入地演唱山歌,体会“汉族民歌来源于生活”这一真谛,教师课前将座位分成两边面对面排放,模仿两个山头,同时在表演歌曲时利用VR(虚拟现实技术)这一信息化教学手段,将高山真实情境地带入,学生仿佛置身于高山云海中。这时教师加以语言渲染:连续多日的雨天让人心情有一丝低落,当太阳出来的时候,人们难掩那份激动的心情,大声喊道太  阳  出  来  啦,站在各自的山头,我们也来喊一嗓子吧!

创设真实情境的学习,调动了学生放声高歌的热情,同时也感受到了山歌高亢嘹亮、自由悠长的特点。学生获得的不仅仅是课本的音乐知识,而是实实在在将所学的音乐知识运用到音乐表现和舞台表演中,这也成为学生义务教育阶段学习音乐的一个很好的阶段性总结和展示。

2.感知理解,学习任务专深化

大单元教学设计能够改变学科知识点的碎片化教学,实现教学设计与素养目标的有效对接。它注重的不是教学形式上的变化,而是学生是否掌握了某种知识、具备了哪些能力,强调学生对学习方法的掌握和对知识的理解,需要靠学生自己去努力建构完成。

学习任务要聚焦于一点,集中体现学科核心素养,而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也就是这里所说的“专”。“深”则有两层意思,既指学习任务的难度对于学生来说略深、略高,但是学生跳一跳就能摸到,这样他们才会有探究的乐趣和动力,才会获得发展和提升;又指各个学习任务之间难度要逐渐增加,能够带领学生进入深度学习,引发学生深度体验和深度认知。学生通过自己收集资料、小组探究合作等形式对方法和概念进行主动的建构,形成对事物完整的认知,以此掌握学科领域的“大观念”。

3.实践探究,学习任务序列化

音乐实践活动是连接教与学的桥梁,这就需要在总体学习目标的框架上,将具有层次性、串联性的“任务链”细分成一个个的小目标,并把每一个学习模块的内容细化成一个个容易掌握的“任务”,利用不同的音乐实践活动来实现。通过把知识点转化为挑战性任务,在演唱、表演、律动等环节中,让学生在参与任务中学到知识,促进审美感知、艺术表现、文化理解、创意实践能力的提升。

4.拓展延伸,学习任务意义化

大单元教学设计中的拓展环节不仅能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更是沟通课内外和学生生活的桥梁。根据ARCS动机教学模型,动机的激发首先要考虑的是引起和维持学生的注意,一种较好的方式是变换教学的呈现。教师可以设计相关的拓展性教学活动,通过对比聆听、综合性艺术表演等实践活动,维持学生的兴趣,保持学习动机,建立起音乐与生活之间的联系,从而提高在课余时间聆听、表现、创造音乐的兴趣与热情。所以说,真正落实音乐学科素养,只靠课堂40分钟是不够的。

深度学习是指向学习者对学习材料的整体理解、融通和结构化。突出学习者对学习内容的深度理解和个体建构,并在差异化的情境中实现迁移。作为一种教学改进理念和实践模型,旨在引导学生针对学科的关键问题展开深度探究,促使学生在独立思考、互动质疑、协作交流中掌握学科核心知识,发展高阶思维,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但同时也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要立足音乐学科核心素养。在《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版)中明确指出音乐课程需要聚焦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文化理解等核心素养。所以在重组儿童音乐深度学习的教学材料时,教师要摆脱个人的经验思维,将儿童的音乐学习引向音乐核心素养的提升。

二是要了解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课前,学生都是带着“前知识”和“前概念”来的。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不能片面割裂儿童音乐学习的连贯性和其内在体系,应利用深度学习在原有的知识和经验上进行迁移与建构。

三、“多维一体”的大单元学习“新评价”

以往的音乐课结束之后,教师习惯于使用双向细目表来评价学生,评价的内容主要以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和技能为主,并且评价方式也很单一。结合期中、期末等终结性定量评价,以分数来衡量学生,这种评价方式显然并不适合音乐学科,也无法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全面的认识和评估。教学评价是教学设计、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要想合理且科学地进行评价,就必须基于课程标准和教学目标展开。

大单元教学评价寻求教学评一致性,建构教学评一体化模式,所以在设计教学评价时,既需要符合大单元的一体化特征,也需要具备大单元多维度特征。教师在“大概念”的视角下对评价进行统筹设置:明确单元目标时,聚焦的是单元学习评价;设计核心任务时,重视的是艺术表现评价;针对不同任务的具体教学环节中,进行的则是课堂学习活动评价。这样才能确保评价契合大单元教学特征,能够为学生持续发展自身的系统知识体系、整体核心素养提供依据。

1.立足课堂学习的表现性评价

2022年版《艺术课标》在“重视表现性评价”中指出,“注重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历程进行写实记录”。课堂实践活动是音乐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课堂中对学生的表现性评价与反馈应该贯穿于音乐教学中。(表2)表现性评价将重点放在学生自我发展的纵向比较上,制定科学、合理的全过程反馈标准和有效的评价量规,运用自我展示、才艺表演、评价量表等形式记录学生的音乐学习、实践、创作等活动中的典型行为和态度特征,对学生的音乐学习情况进行发展性、持续性的评价。

除了设计表现性评价外,还应结合其它评价方式,例如以书面的形式的学习任务单,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评价的内容可以是本节课的收获或者是还没有解决的问题,也可以是针对课堂实践艺术表现内容的即时评价,结合表现性评价与“学习任务单”进行教学反思性评价。另外,在教学结束后还可以开展终结性评价。终结性评价既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同时也需要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充分调动学生的元认知能力,引导、鼓励学生对学习过程、学习效果、所学知识等方面进行质疑和反思。

(表2)

(指向教学目标的)音乐学习评价表

 

 

演唱:

利用一领众和的演唱形式、饱满欢快的情绪演唱歌曲《打麦号子》。

评价标准:

抓住歌曲特点,自信且有表现力地演唱歌曲。

检测目标1

讨论:

在集体劳动中,为什么会采用“一领众和”这种演唱形式呢?它的作用是什么?

评价标准:

乐于参与讨论,完成任务学习单。

检测目标1

识谱:

1.跟琴演唱歌曲旋律;

2.思考:旋律是由哪几个音组成的?

 

评价标准:

1.节奏、音准准确地演唱歌曲的旋律。

2.完整学习任务单。

检测目标1

听辨1(选择题)

1.两首歌曲中哪首是号子体裁的?

2.《打麦号子》是属于哪一种号子呢?

评价标准:

以选择题的方式完成该练习。

检测目标2

听辨2(填空题)

1.《打麦号子》所伴随的劳动强度(   ),旋律(   ),节奏(   )。

2.《船工号子》所伴随的劳动强度(   ),旋律(   ),节奏(  )。

评价标准:

乐于参与讨论,并以填空的方式完成练习。

 

 

检测目标2

 

从学习态度、学习能力等多维度进行评估诊断,真正将教学评价落实到实处,给予学生肯定和鼓励,让他们看到自己在音乐方面的潜能,从而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音乐,建立起长期乃至终生热爱音乐的思想感情和态度意识。

2.指向单元小结思维素养评价

21世纪人类进入了智能时代,智能时代又被誉为“读图时代”。思维导图通过“核心图文”,以最直观的方式捕捉和理解关键信息的内容,快速抓住想要传递的信息本质。在每一个课时或单元教学结束之后,可以围绕它们的核心目标,采用思维导图的评价方式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梳理。通过关键词、图像、颜色、线条等元素,将无形的知识建立成有形、有序的“思维链条”,并进行组合连接,将抽象的逻辑思维形象化和具体化,对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信息搜集、成果展示等全方位的评价。

                                             

3.围绕拓展活动多主体评价

大单元教学设计和实施都体现着生本教育的理念,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内容,坚持评价主体、评价方式的多元化。(1)坚持评价主体多元化是指教师、家长、同学以及学生本人,都可以作为评价者。发挥不同角色的作用,形成多方共同激励机制,使学生在评价中得到激励性信息,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2)坚持评价方式的多元化,如表现性评价、情景化评价、线上线下评价相结合等,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师的教学情况进行全面的考察。

 在单元教学内容结束后,以班会、演唱会等形式开展与主题相关的音乐、舞蹈、戏剧等学科或跨学科综合的实践活动。不仅实现了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多元评价,也是对单元主题的巩固与深化,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音乐知识结构、音乐表达技能及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基于大单元核心素养、深度学习、以评促学的思路,为实现教学评一体化单元教学的真正落地,教师只有深刻领悟其内涵,对音乐学科知识进行再理解;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教学手段,提升教学品质,进行深度学习为主的教学方式再转变;同时也需要丰富评价方式,坚持多元评价在音乐课堂再探索。道阻且长,只要我们行而不辍,则未来可期。最终,让教学评一体化教学模式更好地服务于核心素养的培育,推进育人目标的高质量实现。


分享到:

新闻总数:3137 今日访问量:9790 本月访问量:1363608 总访问量: 56466445

主办单位:溧阳市教师发展中心 - 地址:燕湖路1号 - 邮编:210012 - 联系电话:87215175

技术维护:南京裕后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 备案号:苏ICP备1702513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