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教育资源>小学>语文>教育科研>阅览文章

创境 对话 联动 ——项目化视域下单元整组教学的研究策略

时间:2023/10/31 10:20:52 来源:杨春芳字体显示:大 中 小阅读:2030 次

创境 对话 联动

——项目化视域下单元整组教学的研究策略

(溧阳市文化小学 汤梦瑜

统编教材提倡以任务驱动单元整组教学,按照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并进”的方式编排,不但使单元内的课文围绕语文要素进行多方位训练,而且在单元之间形成了相互关联的整体,这就为实施单元整体教学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老师们在不断改进教学方法的同时,也越来越关注教材的知识体系和单元主题,因此小学语文单元整组教学被越来越多的老师认识、接受并实践着。为了更好地了解师生对单元整组教学的认知与认可程度,更清楚地掌握单元整组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开展情况与运用效果,真正打造“省时高效”的小学语文课堂。课题小组成员围绕这一主题尝试从各个学段进行单元整组教学设计思考、实践。

然而,观察发现,当前小学语文单元整组教学存在很多问题:创设的任务情境少;单元内每节课的任务之间缺乏紧密联系,互动性弱;学生持续学习的兴趣不高,课堂教学不够高效。由此可见,项目化视域下的单元整组教学亟须进行调整和优化。下面以第二学段为例,基于单元编排特点,结合课程标准,谈谈我们的一点研究心得。

一、什么是单元整组教学

单元整组教学就是以一个单元作为语文教学的基本单位,从整体出发,统筹安排,对单元教学内容进行有机整合,形成互相联系的教学整体。通过学习,我们发现单元整组教学具有以下四项特征:

1.体性

对于小学语文“单元整组教学”模式而言,“整体性”主要表现在教师对教材的处理上。“单元整组教学”模式不再是一篇一篇的教学,而是要求教师把一个单元的学习内容做为一个系统的整体组织教学。这就要求教师在教授过程中,头脑里对教材中的单元内容有一个整体的构建图,而且对单元内课文与主题,课文与课文之间的关系有通盘的考虑,围绕主题对单元内的课文内容进行合理的调整和编排,以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此外对学生而“单元整组教学”模式使学生学到是一个完整的知识系统,而非零碎的部件。

2.序列性

序列性,顾名思义,就是具有一定的序列,一定的先后顺序。小学语文“单元整组教学”模式的有序性主要体现在教材的编排和教学过程上。现行小学语文教材是以主题单元进行编排的,单元与单元之间,单元内课文与课文之间,皆存在一定的序列关系,单元与单元之间既有衔接又有相互渗透,单元内部之间既互相独立,又有交叉。教学过程中遵循“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教学过渡,和训练上的梯度这样的方式,使学生由简单到困难,一步一步深入学习知识,同时把新知识融合到原有知识体系中,并应用于相似知识的学习,使得学生能系统地掌握知识,循序渐进地习得技能。

3.比较性

比较性是“单元整组教学”模式的最重要的特征之。教学中通过对单元与单元之间的对比,单元内课文与课文的对比,使学生从对比中了解课文的共性和区别“单元整组教学”模式中的比较是多维度的,可以是某一部分与另一部分之间的比较,也可以是某一部分内部,课后练习之间的比等,通过如此多维度的比较过程进行知识与能力的归纳与分类,完成“单元整组教学”模式的教学目标。

4.高效性

传统的“单篇教学”,对教材中每个单元的教学大概需要 13--14 个课时,运用“单元整组教学”模式,6一一7 个课时便可完成教学,提高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因此,它既有利于提高语文课堂效率,又能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它改变了以往单篇教学的各自为政、单打独斗,形成了合力,集中优势突破单元教学目标,实现了“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效果。

二、单元整组教学的意义

1.单元整组教学不仅包括教师单元整组的教,还包括学生单元整组的学。两者是联系在一起的,关联性不仅在知识的获得上,更体现在思维层面上。

2.整体教学强调学习是具备整体特征的,这个整体包括整体的学习情境,整合的学习内容,完整的学习过程,最终达到学生的整体发展。

3.单元整组教学是学生发展中的必然走向,是培养素养型目标的新的教学理念。很多学校都认识到单元整组教学对学生发展的重要作用,单元整组教学指向的是学生高阶思维的发展,包括关联、分析、整合、批判等。

三、单元整组教学的现实问题

我们课题组经历了“模仿(照搬)一-寻找解决方案——发现问题一一一完善“单元整组教学’模式”,可以说改革很不容易,展开的进程亦不轻松,也存在一些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主要存在以下几种:

第一,教师由于受到传统教学方式(逐课教学)和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少能着眼全局,开展教学,整体思维少,尤其是中老年教师。

第二,“单元整组教学”模式对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极高的要求,给全面推行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比如说老师们运用单元整组教学, 一节课的40分钟的时间并不够用。对于加起来近三四千字的 三四篇课文,学生完整地初读一遍就需要十几分钟的时间。所以一部分老师虽认同这种教学思想,但认为不实用,所以很少在教学中运用。

很多中等以上水平的学生能够接受这种授课方式,学得也比较轻松,但是部分中下等学生认为整组教学知识内容较 多,思维跨度和灵敏度都较大,有时感觉比较吃力。

第三,“单元整组教学”模式虽有课型模块,但具体到某个单元,还是不够清晰;个别模块的表述较为含糊,比如:“预习模块”,这个“预习”是安排在课下还是安排在课上?“预习模块”的具体实施步骤是什么?都没有明确提出。

第四,“单元整组教学”模式的课型模块和基本操作流程没能很好的融合。

因此,一线老师对单元整组教学的理念和操作感到畏惧,无法下手。我们在研究的过程中也常会苦恼:“单篇课文都没上清楚,何况一个单元”。看起来,这种教学模式似乎很有实现。但是,现实是素养型培养目标已经确立,更好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已经出现,我们对之责无旁贷。

既然势在必行,那就尝试为之。那我们如何尝试做单元整组教学呢?

四、单元整组教学的策略研究

一、创境:持续激发学习的内驱力

创境,简言之,就是创设情境。教师要创设真实、有意义且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情境,建立语文学习、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之间的关联,让学生在一定的实践活动中亲历学习的过程,持续激发学习的内驱力,提升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

(一)依托教材,给情境搭建横向坐标

统编教材围绕“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 组织单元。单元各部分内容之间紧密相扣。教师要通过设计语文学习任务,梳理单元文本之间的联系,探寻其内在的逻辑起点,努力构建一个“情境任务场”。

以统编教材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为例,本单元围绕“科学精神”编排了四篇课文,单元语文要素是“体会文章是怎样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教师根据文本特点及其内在联系,对每篇课文的语文要素进行了细化。另外,本单元“口语交际”的任务是举办一场辩论会,这是对语文要素的巩固与运用。教师在此基础上创设任务情境:在学校“语文月”活动中,年级组要开展一次辩论比赛。以此活动为契机,班里要组织一次辩论活动,推荐选手参赛。在准备辩论赛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习任务逐步升级, 有梯度地推进,且与每篇课文的语文要素一一对应。

(如表1)。

学习内容

语文要素

任务分解

 

《文言文二则》

初步感受用不同事例说明不同观点的方法

了解口语交际的内容,明确观点, 准备材料

《真理诞生于  百个问号之后》

学习用典型事例说明观点

搜集材料,初步学会用材料证明 自己的观点

《表里的生物》

初步感受证明观点需要一个过程

观看视频,了解证明观点需要一个过程

《他们那时候多有趣啊》

能用不同背景下的事例来表达观点

搜集反驳对方的材料

语文园地

体会引用名人名言说明观点的好处

搜集名人名言来支持自己的观点

本单元的教学中,教师依据单元整组教材的特点创设任务情境,将其与学校的真实活动相联结,让学生在情境中逐步完成单元分解任务。同时,教师关注任务之间内在要素的层次性、阶梯性,让学生亲历的实践过程更有意义,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

(二)立足学生,给情境搭建纵向坐标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任务能否完成的关键。教师应从学生出发,创设真实而富有意义的情境,通过实践活动,将新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使其与他们已有的知识形成联结。

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由五篇课文组成,单元主题是红色革命。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的时代比较远,学生对文中的历史事件、英雄人物比较陌生,这无形中为学生理解文本增加了难度。于是,教师结合单元语文要素创设情境:国庆节到了,学校要布置一个红色人物展览馆。请搜集人物的英雄事迹,运用点面结合的方法,讲述英雄故事。教师让学生通过观看影视资料、搜集整理信息、布置展馆等方式,拉近与英雄人物的距离,走进英雄人物的世界,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学习运用语言文字。

创设的情境应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能帮助学生调动已有知识。为此,教师应关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串联知识的任务链,打通学生学习的脉络。

(三)联结生活,给情境搭建三维坐标

只有将学生置于生活化的情境中,才能使他们在面对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时全身心地投入,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教师要联结生活,给任务情境提供“脚手架”,不断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

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是“走近鲁迅”专题单元。由于学校离鲁迅故居不远,教师让学生假期游一游鲁迅故居。学生亲眼看看鲁迅少年时生活学习的地方,之后阅读鲁迅写的相关文章,就能更好地理解《少年闰土》《好的故事》。最后,学生再阅读他人纪念鲁迅的文章,将其与课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进行对比,加深对鲁迅的认识(如图2)。通过这一过程,鲁迅的形象在学生的心目中逐渐变得立体、丰满。

教师通过关联社会生活来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完成单元学习任务,让学生在贴近生活的活动中,经历搜集、梳理、讨论等学习环节,丰富语言的积累,促进言语的表达,提升思辨能力。同样,在王静怡老师的课堂中,她设置了学生玩一个配音秀的游戏。请大家观看视频中小猫开门的画面,在学习单上记录下观察到的小猫的动作。请小组之间讨论,合作为小猫开门的视频写一段讲解配音稿。也是激发了孩子浓浓的兴趣,学习生动有趣。

二、对话:推动学习走向纵深处

对话是重要的教学载体。以任务为导向的对话系统,能引导学生与教材对话,与教师对话,与编者对话,激发思维。教师要让学生聚焦文本内容和表达方式,在对话中一步步深化学生对文本的认知和感悟,推动学习走向纵深处。

(一)聚焦文本内容

在单元整组教学中,教师可利用对话,让学生了解文本内容,通过感知、概括、理解、运用文本信息,完成特定的学习任务。

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由《竹节人》《宇宙生命之谜》《故宫博物院》三篇课文组成。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文本特点,创设“招募博物馆志愿者”的单元任务。教学《故宫博物院》一课时,教师又设置了“故宫一日游”和“故宫里的故事”个子任务。由于本文是由四则材料组成的非连续性文本,篇幅比较长,教师可借助对话,引导学生聚焦内容,提取、概括信息,完成任务。具体过程如下。

1.交流阅读方法(找中心句、抓关键词、提取关键信息等)。

2.借助学习单,梳理、交流四则材料的主要内容。

3.交流反馈,重点梳理第一则材料,提取有助于设计参观路线的关键信息,画一张故宫参观路线图。

4.交流材料三和材料四,把握主要信息,图文对照,合理规划参观路线(未开放区域不能参观)。

5.小组讨论故宫一 日游的游览内容,分工合作,并展示学习成果。

6.拓展:结合自己搜集的资料,介绍故宫其他地方。

上述教学过程用对话一步步推动学生与文本、同学以及教师进行互动,使思维产生碰撞,把视角引向文本深处,并通过资料的搜集,联结课外知识,丰富学生的认知。

(二)聚焦表达方式

文本是进行语言表达训练的重要载体。除了文本内容,以任务为导向的对话系统还要聚焦文本 的表达方式,让学生不仅明白文章写了什么,还要明白文章是怎样写的。

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是小说单元,由《桥》《穷人》《金色的鱼钩》三篇文章组成。基于教材单元习作和校园生活的联系,教师创设如下单元任务情境:学校第一届生活故事创编大赛即将开启,届时文学社将提供三组环境与人物,请从中选择一组或自己创设一组,展开丰富的想象,创编故事。学生可以从单元文本中寻找创作方法。以《穷 人》一课为例,教师引导学生感悟文本的表达方式,学习创作的手法。具体过程如下。

1.自由朗读课文第9自然段,用一个词语来概括桑娜的心理活动。(忐忑不安)

2.思考交流:从哪里可以看出她的忐忑不安?内心独白、标点符号)

3.质疑讨论:桑娜先思考丈夫的反应,再反思自己的行为,这个顺序能不能变换?

4.交流总结,进一步揣摩人物的内心活动。(看出桑娜的心神不定和善良)

以上教学过程借助对话展开,聚焦心理描写,推动学生在交流、讨论中,寻找人物的内心冲突,感受情节的一波三折,体会人物形象。这为学生提供了有效的情节构思方法,使他们在完成单元任务时可以进行迁移运用。教学本单元的其他课文时也可借鉴这一教学模式,让学生通过对话,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

三、联动: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教学时,教师要将学生置于一定的任务情境中,通过思维联动和学评联动,加深学生对文本内在逻辑的认识,推动任务完成,并在这一过程中,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一)思维联动,让学习可视化

思维联动指学生从原有的认知出发,通过阅读比较,进行判断、推理、质疑,梳理观点、事实、材料及其逻辑关系。

以《表里的生物》一课为例,初读课文后,学生能把“我”最初的观点与“我”得出的结论表述出来,但在概括“我”的一次经历时,却存在不够全面或不够精准的问题。因此,教师需要再次分解学习任务。

1.质疑猜测,整体感知。

(1)提取信息。默读课文,看看“我”是如何根据最初的观点得出结论的,在文中圈画出关键词句。

(2)交流反馈:聚焦疑问与猜测的结果,提炼出关键词语(如图3)。

3)尝试概括“我”的一次经历,填写图4

(4)根据图4,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交流后进行修改。

学生在概括出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初步感受到证明观点是需要一个过程的。

2.探索过程,证明观点。

教师可以播放辩论赛的视频,让学生用关键词记录辩手证明自己观点的过程,交流辩手证明观点的方法,进而明白:文中的“我”不断质疑探究 的过程,其实和辩论赛中正方提出观点,并在与反方的辩论中不断证明自己观点的过程是相似的

教师将辩论过程与文本进行巧妙对接,实现了思维联动,增强了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让学生对辩论有了更加直观、感性的认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学评联动,让学习更高效

学评联动指在学习过程中,评价学生的学习效能,实现以评促学。统编教材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以“民风民俗”为主题。教师结合教材特点和单元语文要素,创设“我是家乡风俗代言人”这一单元任务,并安排了“举办民俗交流会”“制作民风民俗卡片” “我是家乡风俗宣讲员”三个子任务,并根据单元学习目标,设计了评价量表(如表2)

单元 任务

子任务

学习目标

星级

评价

互评

我是家乡风俗代言人

举办民 俗交流

宣传传统节日风俗、传 统美食或戏曲文化

★★★



让观众明白民俗特点

★★★



语句表达流畅自然

★★★



制作民 风民俗 卡片

搜集资料,设计图片

★★★



文字介绍突出风俗特

★★★



 

 

我是家 乡风俗 宣讲员

联系生活,介绍一种风 俗或自己参加风俗活 动的经历

 

★★★



介绍时抓住风俗的主 要特点,突出重点,内 容有详有略

 

★★★



穿插介绍风俗来历和 自己的情感体验

★★★



在学习过程中,评价形式、评价主体可以多样化。同时,还可以将表现性评价嵌入学习活动。教师要将学习效果检测和反馈贯穿任务始终,使学习和评价联动,多方位促进学生学习。

综上,教师可借助“创境、对话、联动”三大策略,对单元整组教学进行优化。具体而言,要创设真实而有意义的单元任务情境,充分运用对话,挖掘文本秘妙,通过思维联动和学评联动,让单元整组教学插上腾飞的翅膀。这样,学生经历了学习的全过程,潜移默化地提高了语言输入与输出的能力,提升了语文核心素养。

结语:迈出一小步,就能走近一大步。改变原有模式就像刺猬拔刺般艰难,甚至痛苦。因为实践者,改革者要走出舒适区,安全区,走向未知之地。自古以来,改革者不管成败,都会受伤。但是,我们有一个特殊的身份——老师。老师是教育改革的先行军,我们义无反顾。

 

 

 

 

 

 


分享到:

新闻总数:3137 今日访问量:1501 本月访问量:1385034 总访问量: 56487871

主办单位:溧阳市教师发展中心 - 地址:燕湖路1号 - 邮编:210012 - 联系电话:87215175

技术维护:南京裕后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 备案号:苏ICP备1702513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