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教育资源>小学>语文>教育科研>阅览文章

小学语文跨学科学习任务群教学初探

时间:2023/4/19 9:05:01 来源:杨春芳字体显示:大 中 小阅读:11731 次

小学语文跨学科学习任务群教学初探

溧阳市外国语小学   陈菊娣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明确提出六大“学习任务群”,并根据内容整合程度的不断提升,设置了三个层面的学习任务群:基础型学习任务群、发展型学习任务群、拓展型学习任务群。并将“跨学科学习”作为“拓展型学习任务群”之一,列入语文课程内容。它立足语文,又密切与各学科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在更广袤的天地间学语文、用语文。

一、内涵与价值:

2022年版课标针对该任务群的价值定位指出:“本学习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联结课堂内外、学校内外,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领域;围绕学科学习、社会生活中有意义的话题,开展阅读、梳理、探究、交流等活动,在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由上述定位出发,我们认为“跨学科学习”任务群的主要价值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延展语文学习时空

“生活的外延有多宽,语文的外延就有多宽”,跨学科学习引领教师们打破常规思维,扩大教学场域,孩子们不仅可以在学校学,还可以走向社会学语文;不仅可以在课表上安排的语文课上学,还可以在非规定的各种时间学语文;不仅通过语文学科学,也可以通过信息技术、道德与法治、美术、音乐等学科学语文;不仅通过显性课程学语文,也可以通过无处不在的隐性课程学语文。语文学习时空的延展,有助于学生发现、感悟到语文学习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树立“生活即语文”的意识;还有助于学生在真实的、开放的情境中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有效提升语言运用能力。

2.整合语文学习方式

生活中,我们完成一件事情是一个综合性运用知识的过程,生活本身是不分学科的,“跨”是普遍存在的。用语文的方式学语文固然重要,但是如果我们仅仅依靠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语文学习方式来解决问题,有时会显得力不从心。在具体学习情境中,要立足问题,梳理解决问题背后涉及到的知识,进而整合,当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整合,就创新了教学模式;当“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相整合,就夯实了学科素养;当“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相整合,就优化了学习方式。跨学科学习引领着语文课程教与学方式的变革,推进语文课程与其他学科课程、学生生活之间的融合。

3.丰富语文学习内涵

传统的语文教学重视推敲词句、体会感情、分析写作方法等,过于强调工具性。跨学科任务群注重“在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它是一种基于问题情境的深度学习方式。首先从语文学科来说,它能引导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学语文、用语文,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其次,从学生层面来说,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形成了问题解决能力,培养了他们的高阶思维能力;第三,从社会责任角度来说,它有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为社会培养创新型人才。

二、实施要义

1.语文为“本”,跨而有“度”

跨学科学习任务群是基于学科的跨界,只有坚持学科立场的跨学科,才是真正的跨学科学习。在“跨学科学习”任务群实施过程中,不论内容如何侧重,学科如何融合,都不能改变语文姓语的特点。当下,有些教师在进行语文跨学科学习时,把语文跨学科活动演变成“科学课”、“信息技术课”、“美术课”、“音乐课”等,这就背道而驰了,将跨学科变成“换学科”,从而使语文跨学科学习进入误区。所以,不论学科怎么融合,必须坚持学科本位的跨学科才有意义,“跨”的最终目标指向是促进本学科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

比如,六上第二单元围绕“重温革命岁月”这个专题编排内容。《七律·长征》这首诗生动地概述了两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讴歌了中国工农红军在长征途中表现出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围绕“长征精神”开展主题探究时,就语文和数学两门学科可以设计相应的跨学科活动。

语文主题:

《“述”说长征》

任务一:品读诗歌,感悟长征精神;

任务二:解读数据,体会长征艰辛;

任务三:讲述历史,赓续长征血脉。

数学主题:

《“数”说长征》

任务一:加法计算长征路程之长;

任务二:乘法推理牺牲人数之多;

任务三:除法计算长征精神之壮。

两节课的主题都是“长征精神”,但都彰显了各自的学科特点,语文在“品读、鉴赏、讲述”中,感悟到长征精神之伟大,即使其间,解读数据,感悟“远征难”,朗诵时配乐播放《长征组歌》,与数学、音乐学科相融合,但也坚守了“语文本位”;数学则在加一加、乘一乘等计算方式和直观的数字面前感悟长征精神之伟大。开展跨学科学习,就是要实现“既耕别人田,更肥自己的地”的愿景。

2. 贴近生活,跨而有“效”

跨学科学习是一种基于跨学科意识,运用两种或两种以上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概念。这与核心素养发展的课程目标一致,都是关注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运用知识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做中学”“学中用”“用中思”,以情境为场域,以行动为纽带,架通生活世界和意义世界的关系,培养了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促进学生跨学科素养的发展。

例如: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习作《生活万花筒》中,教师可以设计“多彩生活体验之旅”的主题任务,从家庭、学校、社区三个层面设计系列的体验任务,如:在家学做一道美食,拍下照片,记录下自己学会制作美食的过程;在学校帮助别人做一件好事,写清事情的来龙去脉;走进社区参与一次公益活动,向居民推广垃圾分类知识,捡拾社区垃圾,记录下活动的所见所闻所感……如此,学生能在丰富有趣的生活体验中体会、感悟,产生真情实感,才会有话想说,有文字可写。

3.找准“跨点”,跨而有“法”

“跨学科学习”任务群,从字面上理解,就是以某一学科为主干,将其他学科作为枝干,并将主干和枝干进行融合,形成一个具有创造性和吸引力的教学模式。这就需要教师敏锐地确定跨的“点”,再科学设计具体的任务单,由“点”出发与各学科连接时,既要在学习内容上,考虑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接受能力,还要在学习精力上,考虑学科学习的时间,达到“10%的时间用于跨学科学习”要求,避免贪多求全,让学生受累或脱离语文学科立场。

统编教材的单元人文主题涉及自然、科技、艺术、家国、环境等领域,有些人文主题可以“嫁接”成跨学科学习主题。以三年级为例,可以确定如下的跨学科学习主题,并找准与其他学科的融合点:

 

册数

学习内容

开发主题

所跨学科

上册

第一单元口语交际:《我的暑假生活》第二单元习作:《写日记》

我的多彩生活

美术、信息技术等

上册

第三单元《快乐书吧》

(童话故事)

遨游童话王国

美术、信息技术等

上册

第五单元:留心观察

(《搭船的鸟》《金色的草地》习作《留心观察》)

种植养护好绿植

饲养动物

劳动、科学、美术、信息技术等

上册

第七单元人文主题:祖国山河

(海滨小城、西沙群岛等)

诗意中国

诗歌朗诵会

音乐、道德与法治等

下册

第二单元:寓言故事

寓言故事表演会

艺术、信息技术等

下册

第二单元语文园地中的“书写提示”

设计制作精美书签

美术、书法

下册

第三单元主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美丽中国说

科学、信息技术、艺术等

下册

第四单元习作:《我做了一项小实验》

小实验 大发现

科学 信息技术

下册

第七单元:口语交际《劝告》

我身边的不文明行为

道德法治     信息技术

对于一些单篇课文,教师也可以进行创造,在教学内容基础上设计跨学科学习主题。只要控制总课时即可。

例:教师在讲解《美丽的小兴安岭》时,虽然课文语言的生动优美,但是单凭课本的文字介绍,学生仍然无法直观感受小兴安岭的四季美景。因此,教师可围绕“小兴安岭一年四季景色诱人,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也是一座巨大的宝库。”这一中心,找到文本教学与科学、美术和信息技术整合的连接“点”。在课堂的导入环节,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向学生展示小兴安岭的四季美景和动植物,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结合课文出现的“红松、白桦”等植物名称,引导学生积累相应的地理科学知识;此外,在基本的学习任务完成以后,教师可以布置绘画作业,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和自身的感受,画出学生自己心目中的小兴安岭,与美术学科进一步融合,再做小导游向身边的人介绍小兴安岭,从而加深对文本语言的体悟。

三、实施策略:

跨学科学习是以学科间有关联的问题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学科知识、技能,来解决问题的,跨学科的过程体现了学科融合、和谐发展之美。

1.融合多学科知识

语文跨学科学习时要围绕一个主题,将散落在各学科间的知识点,进行串联、归整,即以语文知识为主干,各科知识为枝叶,从而融合形成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最终结出多味融合、意蕴丰富之果。

例如:教学五下第七单元的口语交际《我是小小讲解员》时,教师可以根据“小小讲解员”这一主题内容,设计若干学生感兴趣的小任务单,使学生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有效开展跨学科主题式学习。

 

“小小讲解员”主题活动

主题任务

重点讲解对象

搜集相关资料

融合学科

我是校园概况讲解员

1.       学校整体面貌、布局;

2.       我最喜欢的校园一角。

1.       了解学校的位置、布局,绘制平面示意图;

2.       学校建于哪一年?基本情况、学校校训、特色课程、荣誉等。

美术

 

我是家乡小导游

1.       夸夸溧阳美景;

2.       夸夸溧阳美食;

3.       夸夸溧阳美人。

1.       天目湖、南山竹海、新四军江南指挥部等资料搜集;

2.       溧阳“三黑”、“三白”溧阳茶叶等介绍;

3.       溧阳好人有哪些?、身边有哪些默默奉献的劳动者?

信息技术

 

道德与法治

 

我是四大发明代言人

1.       造纸术的由来与发展;

2.       活字印刷术的由来与发展;

3.       指南针的由来与发展;

4.       火药的由来与发展

1.       按时间顺序了解四大发明的由来、发展;

2.       实地参观造纸厂、印刷厂等加深认知。

信息技术

历史

道德与法治

我是垃圾分类科普员

1.       垃圾分类的必要性;

2.       垃圾分类的 标准;

3.       垃圾的处理方式等

垃圾分类的意义;如何进行垃圾分类;目前溧阳城市垃圾的处理方式。

科学

数学

道德与法治

……

在“我是垃圾分类科普员”中,学生通过采访调查搜集到溧阳城乡每天产生的生活垃圾大约450吨,处理一吨垃圾大概花费250元,利用数学算式:450×250=112500(元),随后学生就用“若不进行垃圾分类,溧阳每天处理生活垃圾就要花费大约11万元。”作为讲解时的数据支撑,庞大的数据让听众惊叹,也让自己的讲解变得更有理有据。

2.融结多学科思维

语文跨学科学习打破了长期以来分科教学带来的学科知识间的分离与隔阂,创设了一个在主题任务情境中探寻不同学科知识的内在联系,经历由外向内、由质疑、到实践再到思维的转化过程。这一过程就是学生运用多种学科思维不断思考、相互讨论、做出评价、给出建议、得出结论的过程,能够实现各种思维观点的交流、碰撞和融结,培养语文核心素养的同时,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

例如三下习作《我做了一项小实验》中有四个学习任务单,其中一个任务单就是“借助图表回忆实验情景”。教材设计了一张用作记录实验的图表,包括实验名称、实验准备、实验过程、实验结果,让学生借助这张图表梳理实验的关键要素,同时也提出了本次习作需写的内容。我布置学生做的实验是“鸡蛋浮起来”。在具体实验过程中,学生需要用到科学、物理等课程中的思维方式,主动思考并做出推断。如:在准备实验材料时,为什么选取玻璃杯?而不是陶瓷杯等,这是考虑到玻璃的透明性,便于观察;把鸡蛋放入水中时,学生观察到鸡蛋变大了,通过查找资料,学生明白了杯子装水后,透过这个杯子看,两边薄,中间厚,相当于放大镜,也就是凸透镜,所以鸡蛋变大了。通过一勺盐一勺盐地加入水中,水的密度就会增加,浮力也就增加,鸡蛋就浮起来了。有的同学又重新做了个实验,加入糖,结果加到一定浓度,鸡蛋也浮起来了。从而推断出鸡蛋浮起来与水中溶解了其他物质有关,一定浓度的液体能使鸡蛋浮起来。整个过程是他们观察、思考、探究、记录的过程,也是学生在经历语文习作中“逻辑思维”的过程,而在撰写实验过程时,则需要学生用习作中的“受众思维”把实验过程描述的清晰、吸引人。

3.融通多学科学法

不同学科的特点决定了不同学科有自己固有的学习范式,在跨学科学习中,教师需要根据学习内容、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水平、学生自身的年龄特点等实际情况出发,从不同学科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中进行筛选,并与语文学科学法进行交叉整合、优化融通,使之成为助力学生语文学习的学法支架。

例如三下第一单元习作《我的植物朋友》主题任务是“观察一种植物,做简单的记录卡,能借助记录卡写清楚植物的样子、颜色等,并写出自己的感受”。在学本课之前,学生已经在二年级下册科学课《通过感官来发现》中,掌握了“用看、摸、听、闻等方式,调动多种感官的观察法去观察事物,并用图表、词汇记录发现的观察方法;在二年级下册美术课《盛开的鲜花》中,初步学会画花的技法,能运用不同色彩来表达自己喜爱的花;在信息技术课中,学生初步了解了计算机的知识与基本操作,学会了上网查找相关知识的技能;在劳动课程中,学生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种植和养护植物的方法;基于此,我设计了“我的植物朋友”为主题的跨学科学习项目,从语文、美术、科学、劳动、信息技术等多个学科切入,用多个驱动性任务带动学生主动开展探究性学习,充分调动多学科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在融会贯通中实现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

任务一:感受植物奇妙的参观之旅。

1.参观活动:溧阳新农村生态植物园

2.制作一个植物标本

3.绘制一幅植物图画

4.采访园林工人,了解一种植物的生长特点和养护方法,并写下采访记录。

任务二:见证植物生长的陪伴之旅。

1.种植一种喜欢的植物

2.日常养护植物

3.撰写植物观察日记

三、探寻植物意象的文化之旅。

1.网上查找中华文化的植物意象资料。

2.尝试记录整理诗经中的植物意象资料。

总之,小学语文跨学科学习以主题统整的形式,运用多个任务驱动引领学生参与知识建构,是一种跨界的、融合的、体验式的学习方式,它还原了学生真实的学习场景,重新构筑并强化了学生与真实世界的联结,使语文学习真正成为服务生活、勾连世界、面向未来的基本工具与重要路径,促进了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


分享到:

新闻总数:3137 今日访问量:3904 本月访问量:1357722 总访问量: 56460559

主办单位:溧阳市教师发展中心 - 地址:燕湖路1号 - 邮编:210012 - 联系电话:87215175

技术维护:南京裕后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 备案号:苏ICP备1702513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