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教育资源>中学>语文>课程改革>阅览文章

宋华·初中语文说明文教学策略浅谈.docx

时间:2023/1/6 14:14:05 来源:罗志强字体显示:大 中 小阅读:2473 次

                   举手冷落处,也盼春归来

——初中语文说明文教学策略浅谈

        宋华

一、说明文教学的现实意义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国际化程度的日益提高,信息类文本阅读在我国也越来越得到重视,说明文就是一种重要的信息类文本。学习运用简明生动的语言,介绍比较复杂的事物,说明比较复杂的事理。可以这样认为,说明文既是语文课程体系中的重要内容,也是跟生活紧密相关、具有实用意义的日常学习内容。说明文教学正越来越体现出它的现实价值。

二、说明文教学的现状

然而,说明文教学可以说是目前一线语文教师耕种的“最为荒芜的土地”。一线老师对说明文教学有两个感受:一是枯燥,二是简单。“枯燥”的根源除了文体特质,还有教师解读文本的浅显、趋同;“简单”是因为前人似乎为我们步出了相对明朗的教学内容,无非是这“四旧”:概括说明对象及特征;理清说明顺序(或结构);学习说明方法;体会说明语言的准确性或生动性。

说明文教学这四大近乎“规定性”的教学内容,我们不能说它有误,然而它所导引的阅读方式,“只适用课堂,是一般人从来不采取的阅读方式”(王荣生语)。从思维的层面看,它基本“匍匐”于语篇文意理解的低阶思维,无法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说明文也因此而丧失其应有的价值和魅力。

说明文教学这个尴尬处境,不仅让它永远是公开课的“弃儿”,更大的伤害是:学生体会不到说明文内在的思维之美、理性之美、科学之美。说得严重一点,数十年来,捉襟见肘的说明文教学对于学生的素养提升来说,堪称灾难!

三、说明文教学的策略

如何优化初中语文说明文教学,成了当下语文教学、学生核心素质发展的迫切需要。说明文教学应该如何既扎实本原,又冲破桎梏?基于此,我做了以下几点思考。

(一)基于教材本位的说明文教学

(1)厘清部编教材,关注文体特征

编版七年级语文教材以“主题”组合单元的编排方式不同,八年级单元编写开始突显“文体”主线。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是说明文单元,一共有8篇说明文,它们承担着初中语文教学中说明文阅读教学的最主要的任务。

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说明文

册次

单元

课文

课型

茅以升《中国石拱桥》

讲读

叶圣陶《苏州园林》

讲读

*法布尔《蝉》

自读

*毛宁《梦回繁华》

自读

竺可桢《大自然的语言》

讲读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讲读

*利奥波德《大雁归来》

自读

*陶世龙《时间的脚印》

自读

说明文这种文体有“劝说”的功能,具有客观、明确、逻辑清晰的特点,教学内容围绕这些特点展开。

说明文、议论文、新闻、演讲词都属于实用类文章。和散文不同,实用类文章都带有“劝说”的功能。叶圣陶、夏丏尊先生是把议论文和说明文合起来讲的,他们说:“说明文所表示的是作者的理解;换个说法,就是作者所懂得的一些道理、原因、方法、关系等等。”“所谓理解,乃是说天地间本来有这么些道理,给作者悟出来了,明白地懂得了。”一般来说,说明文写的是客观存在的事物、事理;而议论文写的是带有较强主观性、人文性的观点、看法。说明文要劝说读者相信自己所说明的内容是真实、客观的。比如生活最常见的产品说明书,它要让使用者相信产品的设计是科学合理的,使用步骤是很有必要遵循的,产品出现问题是有据可查的。这就决定了说明文需要具有客观、具体、明确、逻辑清晰的特点,说明对象的界定、说明对象特征的描述讲解、说明方法的选用、说明语言的使用,都围绕着说明文本身具有的特点而展开。

2把单篇课文放在整个学段的文体教学中考虑,放在单元教学中考虑

每一篇课文在单元中,或者在学段中都有它独特的位置和价值,我们在教学时争取把这种教学价值挖掘出来,在课堂上加以实施。一种文体的教学任务分散在六本教材中,要努力把这种文体的教学整合起来看,实现教学的梯度提升。

比如八年级上册的说明文单元,所选文章几乎都是事物说明文,教学侧重点主要是铺垫必要的说明文阅读的相关知识和能力;而八年级下册的说明文单元就更多的是事理说明文,教学上就更侧重于作者写作思路的梳理和把握,在理清文章说明顺序的基础上读懂文章阐述的事理,并通过多种方式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初中说明文阅读的相关知识点和能力点,并不是要集中在每一篇课文的教学中,而是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分散在八篇课文中来进行教学或者自主学习(在教师的指导下),力求一课一得,教得深入,学得清晰。

3积极运用教材助读(助教)系统内容

在教学时,要充分关注教材中的助读(助教)内容——单元说明,篇目预习提示、课后思考探究、积累拓展,从中来思考提炼说明文单元及篇目教学要点:

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

单元学习要点

课文

篇目学习要点

单元写作

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了解文章是如何使用恰当的方法来说明的;体会说明文语言严谨、准确的特点,增强思维的条理性和严密性。

茅以升

《中国石拱桥》

1. 把握说明对象及其特征;

2. 理解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3. 了解说明文常用的说明方法;

4. 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谨。

说明事物要抓住

特征

叶圣陶

《苏州园林》

1. 把握说明对象及其特征;

2. 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谨;

3. 学习总分总的说明结构形式。

*法布尔

《蝉》

1. 学习阅读带文学性的说明文;

2. 了解根据事物特点有序说明事物的方法;

3. 体会文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

4. 激发课外阅读的兴趣。

*毛宁

《梦回繁华》

1. 了解条理分明地介绍一个事物的多个方面内容;

2. 学习按照恰当的顺序介绍某个事物;

3. 品味典雅而富有韵味的语言;

4. 激发课外阅读的兴趣。

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

单元学习要点

课文

篇目学习要点

单元写作

注意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筛选主要信息,读懂文章阐述的事理;学习分析推理的基本方法,善于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质疑问难,激发科学探究的兴趣。

竺可桢

《大自然的语言》

1. 清晰把握说明对象;

2. 掌握说明顺序;

3. 进一步掌握说明方法;

4. 体会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和准确性;

5. 补充例证,思考探究。

说明的

顺序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1. 理解材料选择与说明内容的关系;

2. 把握事理说明文的逻辑思路;

3. 质疑探究。

*利奥波德

《大雁归来》

1. 阅读富有抒情特点的科普文章;

2. 体会作者严谨科学的态度和饱满的人文情怀;

3. 激发课外阅读兴趣。

*陶世龙

《时间的脚印》

1. 初步学习用辩证观点看待问题的思维方法;

2. 体会修辞手法在科普文章中的运用;

3. 理解文章脉络结构。

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说明文教学篇目,文体特征明显而又风格各异,展现了一种文体的典型性和多样性。两册教材中的两个说明文单元,助读(助教)内容呈现梯度提升,从基础知识和能力的落实逐步转向思维能力的培养,我们在教学中要充分关注到教材的编写意图,积极用好教材,指导学生扎实地学习说明文这种在生活中广泛运用的文体。

关注语言体悟的说明文教学

说明文的教学价值,不仅在知识的获取,还应该有语言能力的习得。所谓知识的获取,主要就是关于说明文的文体知识,而“语言能力的习得”并非仅仅是文学类文本的教学重点,也是实用文教学的重点,这一点也是“语言建构与运用”的学科核心素养的体现。

首先,是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如果是识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那仅仅是一个陈述性的知识点,如果学生不能够具体分析语言如何准确,那就不能实现知识的迁移与运用。钱梦龙老师执教《中国石拱桥》的片段为例,钱老师在学生的“指引”下画简笔画,学生分别说了“大拱两边各有两个小拱”“大拱两边的顶部有四个小拱”“桥身的左右两边各有两个小拱”“大拱的两段各有两个小拱”等,但教师画出来的就是与插图不符。钱老师又请学生找到原文,原文是“在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肩”字用得既准确又形象,它说明两个小拱的位置既不是两端,也不是顶上,而是像在人的肩膀上一样,而“各”字说明不只是在一个肩上,两肩呈对应状态。这就证明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是一种“非此不可”的准确度。更值得注意的是,钱老师并不是单纯地请学生在头脑中想象两个小拱的位置,而是通过画图的方法,在排除了其他可能之后,又结合原文对语言进行把握,这个教学片段也成了语文教育史上的经典案例。

其次,是说明文语言的语感追求。说明文不仅要关注语言的准确性,同时也要重视内在的语感追求,例如语言的流畅自然、表述得体以及与所写事物相得益彰等。叶圣陶老先生的《苏州园林》,很多教师通过这篇课文教说明顺序、说明方法以及说明语言,这并没有错,但除此以外,还有一些值得注意的地方。《苏州园林》是叶圣陶应约为一本有关苏州园林的摄影集而撰写的序言,原题是“拙政诸园寄深眷——谈苏州园林”。也就是说,这不仅仅是在客观介绍苏州园林,更是以一个老苏州人的视角向世人讲述家乡的风物,希望国内外更多的人通过文字和图片,对苏州园林产生别样的情怀,因此本文的语言呈现出平实规范而又典雅的特征。《苏州园林》并不是一篇纯正的说明文,而是叶圣陶曾经“经历过、体验过、想象过的生活”,因而带有浓烈的感情色彩。这更加说明不能仅仅从“准确性”的角度来分析文章的语言。

再次,说明文语言的典雅和富于情感性的特征。《梦回繁华》为例《梦回繁华》是一篇“非典型性说明文”,既有说明文的某些特点,又有散文的语言和情怀,假如以说明顺序、说明方法及其作用以及说明事物的特征作为教学内容,就忽视了这篇课文的“文本特质”。因而可以这样设计这篇课文的教学内容:一是以师生共同研讨为主,通过小组讨论和研读重点词句等形式,概说文章的语言特点。二是理解文章典雅的语言中蕴含的历史内涵与人文情怀。例如教学第3自然段,教师先提供百度百科中的关于《清明上河图》的解释材料,并请学生与课文进行对比,说说与第3段在表达上的异同。第3段中的“张择端画的《清明上河图》,绢本,设色,纵24.8厘米,横528.7厘米”一句,用“纵”和“横”代替“高”和“宽”,就是这种体现。第4、5两段的例子就更多了。试想,如果学生仅仅说出了列数字、举例子等说明方法,说出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等套话,那么这篇文章的核心教学价值就没有得到体现。

“语言体悟”实质上是文本独特的文体特征问题。用一般的、共通意义上的“说明文文体特征”去分析所有风格的说明文,实际上就是抹杀了说明文之间的体式差异。说明文只是某一类文体抽象出来的文体特点,当然也存在纯正的说明文,但很多说明文还是带有自己独特的文本特质的。依据说明文具体的体式特点把握文本核心的教学价值,这是说明文教学值得注意的地方。即使是中考试卷上的说明文,也不可能永远是考查那些公式化的知识点,而是会根据不同的文体特点去设问。像《梦回繁华》这样的“说明性美文”,是需要具体把握其教学内容的。

(三)坚守文化本义的说明文教学  

按照语文教材中给说明文所下的定义,那么,最好的说明文应该是介绍某一产品的结构图、某一建筑的设计图、某一事情的程序图等等。但事实上恐怕没有人会拿产品结构图或设计图作为说明文进行阅读教学。可见,说明文一定具有比我们给它所加定义更丰富的内涵。每一个文本,都会带有写作者自己的理解印记,对一个事物的说明也是基于作者的视角。每个人的理解与表达视角都有所不同,这就决定了说明文的教学内容也是不一样的。例如,美国科普作家、科幻小说家阿西莫夫在写作过程中,一般从某一客观现象出发,通过分析事物间的内在联系,得出规律性的认识,同时也带着自己无限的想象,这种基于科学发现及科学想象的写作,反过来也为科学家的探索提供了某种启迪。

但正因为我们都已习惯了关于说明文的所谓“常识”,所以说明文阅读教学通常就会涉及说明文要素,如说明对象及其特征、说明方法、说明顺序、说明语言、文章结构特点等。例如,执教《中国石拱桥》一文,很多教师都会按照这样的流程组织教学:《中国石拱桥》的说明对象是什么?中国石拱桥具有什么特点?《中国石拱桥》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本文的说明顺序是什么?很多教师在执教《苏州园林》时也是这样开展教学的,对学生来说,好像所有说明文都变成了同一篇课文。

如果这样就是在教学生客观认识事物的方法,那么,其结果是学生对这个世界的观察反而变得程式化了,而这恰恰是“说明文”这种文体教学应该努力避免的。说明文教学不仅要关注“知识”,也要关注思想和情感,或者说也要有读者自我的介入。例如《苏州园林》的教学,没有必要完全按上述文体特征去教,而应致力于培养学生具有中国传统生活情趣——不仅要帮助学生了解苏州园林的特征,也要让他们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意蕴。但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往往忽视了文本主题在说明文教学中的意义,只满足于认识说明对象的自然特点,而看不到另一个世界。例如统编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感受到作者对大自然那种悲悯和敬畏的情怀,教师可以让学生联系近年来全球肆虐的新冠疫情相关的现实情况进行探究教学,加深学生对文本主题的理解。

新的交流媒介不断出现,给社会语言生活带来巨大变化。个体能够认识到需要信息,并且能够对信息进行检索、评估和有效利用的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当然,信息素养培育需要以正确的价值观审视信息的思想内涵,基于此,我们亦应从文化传承的视角来认识说明文教学。

针对统编语文教材,我们既要关注与单元文体相关的阅读方法与策略,这毕竟是新教材的重要编写理念之一,又要摒弃过去那种面面俱到的方式,而聚焦于“课文”的文化要义。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应该是集中而明确的,并不需要将说明文诸要素统统囊括进去,而要根据教材编写的内在知识体系要求,充分发掘“课文”的文化价值,将文体特征融入其中。

其实,很多说明文都有故事、情感或文学元素。哪怕是对科学道理的阐述,也都植根于人类的需要、趣味、想象、语言和意义系统。例如《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的教学,我们就不能局限于对说明方法及语言严谨性的分析,要去用心体会阿西莫夫简洁明了的语言风格和幽默的行文气息。这才是真正的语言学习。

又如阅读八年级上册《蝉》这篇课文,法布尔在文中所写的,何止是对某种昆虫的生活习性的观察与记录,他分明是在书写与铭记“一种生命留给世界的舞姿与歌声”,那种敬畏生命的情怀是何等让人动容。“可怜做母亲的对此一无所知。它的大而锐利的眼睛并不是看不见这些可怕的敌人不怀好意地待在旁边。然而它仍然无动于衷,让自己牺牲。它要轧碎这些坏种子非常容易,不过它竟不能改变它的本能来拯救它的家族。”当我们阅读这些文字,我们的心似乎揪紧了,我们似乎看到了法布尔那深邃的眼睛里蕴蓄的悲悯,也深深感受到一个昆虫学家对生命的尊重与礼赞。而假如我们一味地用“说明对象”“说明方法”“说明顺序”这样冰冷而无趣的术语去解读剖析,那将是何等可悲的事情。因此,说明文教学中,我们除了抓住它具有极强的科学性和探究性这些特殊之处,更要结合文本的情感特征,创新教学方式,传承文化基因,让学生深入文本的精神内核,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问题意识、科学精神。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坚守文化本义。

(四)挑战思维深度的说明文教学

语文课程目标中提出了“发展逻辑思维”“提升思维品质”的要求,因而,我们也建议以此为基点来开发“逻辑类课程任务群”,以培养学生筛选归纳、概括整合、推断想象等多种认知技能,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和理性思维。这样的课程建设将促进学生形成思维的严密性、准确性和深刻性。

编语文教材在“单元提示”中凸显“语文要素”,在语言理解与建构过程中,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提升。在说明文教学中,目标之一是借助说明文阅读来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八年级为例,上学期教材单元导语中明确提出“增强思维的条理性和严密性”的学习要求,下学期则进一步强调了“学习分析推理的基本方法,善于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质疑问难”的学习要求。

说明文教学要聚焦于作者对事物的思考探究,关注自我与文化意蕴,在此基础上才会避免说明文教学的“宿构”,教师会运用更灵活的方法去落实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例如,流程图与思维导图具有直观简明的特点,可以帮助学生学会分析问题,也可以引导学生进行逻辑推理。对事理说明文中比较复杂的问题,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将各种信息提取出来,通过流程图或者结构图的形式,理清内在逻辑关系。

仍以《阿西莫夫短文两篇》为例。这两篇短文是阿西莫夫探究板块构造理论以及恐龙灭绝原因的科学作品,两篇文章都以阐述事理为主。为了读懂文章阐述的事理,教学中可以《恐龙无处不有》一文为例,引入演绎思维模型(图 1),帮助学生筛选主要信息,探究行文过程中采用的逻辑顺序,进而理解演绎推理的逻辑思维过程。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运用学习《恐龙无处不有》的方法,自主学习《被压扁的沙子》,进行逻辑推理(图2)。

IMG_256

图1 《恐龙无处不有》逻辑推理过程

正因为逻辑思维的培养在初中语文学习中一直比较欠缺,课堂上采用流程图的形式,引入演绎推理模型,可以切实帮助学生掌握分析推理的基本方法,提升其思维的深广度。采用这样的教学方法,能真正落实教材内在结构体系中对这一单元提出的“学习分析推理的基本方法”的教学要求。

IMG_257

2 《被压扁的沙子》逻辑推理过程

教学中,让学生撰写各类主题的科学小论文,也是提升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此过程中,学生要去认真搜集、查阅资料,并对收集到的资料做比较分析,然后归纳整理,最后按照一定的逻辑撰写成文。教师则要通过对学生小论文的客观评价,指导学生如何更严谨地推理和表述,避免推理不严、推理无据的情况出现。例如,学习了《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后,教师可以布置三项任务:第一,观看视频《秒懂〈恐龙无处不有〉》,尝试制作《秒懂〈被压扁的沙子〉》微视频;第二,课外搜集整理资料,写一篇小论文,对恐龙大灭绝之谜提出自己的看法;第三,参照《被压扁的沙子》中对撞击说的推理过程,为火山说也写一段解说。这些学习任务既有趣味性,又紧扣这堂课的学习重点,能有效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与科学探究精神。

四、结束语

总之,在说明文教学中,希望我们能够打破基础知识点讲解的局限,从深层次对说明文进行探究从教材本位、语言体悟、文化本义以及思维培养等方面,给予更多关注,改进教学策略,激活课堂、激活学生的思维,也激活说明文学习的趣味性,还给说明文一个明媚的春天。

分享到:

新闻总数:3137 今日访问量:28213 本月访问量:1335008 总访问量: 56437845

主办单位:溧阳市教师发展中心 - 地址:燕湖路1号 - 邮编:210012 - 联系电话:87215175

技术维护:南京裕后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 备案号:苏ICP备1702513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