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教育资源>中学>语文>教材教法>阅览文章

主问题统领,促进“文”“言”相融.docx

时间:2023/1/6 14:07:14 来源:罗志强字体显示:大 中 小阅读:2274 次

主问题统领,促进“文”“言”相融

溧阳市燕湖初级中学   戴艳

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一线教学中却普遍存在三种现象。一是重“文”轻“言”,二是重“言”轻“文”,三是“文”“言”两张皮。如何在教学中实现“文”和“言”的有机融合呢?巧妙设计主问题支架,用主问题引领文言文教学,是行之有效的打通文言文教学“文”“言”二脉的好方法。那巧妙的主问题又从何而来呢?下面,就结合教学实践,对如何设置主问题支架实现“文”与“言”的有机融合,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抓住关键词设计主问题,据“言”品“文”

初中阶段的文言文课文一般比较浅显,而且很多都会在文中出现关键词或关键句。比如,《核舟记》中的“奇巧”、《周亚夫军细柳》中的“此真将军也”等等。教学中,教师可以抓住这些关键词或关键句设计主问题,牵一发而动全身,使课堂教学实现彩线串珠的教学效果。

《周亚夫军细柳》中,文帝曰:“此真将军也!”教学中,紧紧抓住“真将军”设计了主问题:由文中的哪些语句,可以看出周亚夫是“真将军”?课堂上,学生研读课文后很快就发现:由“军士吏被甲”“彀弓弩”“锐兵刃”可以看出细柳营军容威严;由“天子先驱至”“天子且至”“上至”均不得入,直到“上乃使使节诏将军”才得进军营,可以看出细柳营军纪严明;由周亚夫见天子不拜,而“以军礼见”,可以看出周亚夫是一位刚正不阿、忠于职守的将军。显然,这节课正是因为有上述主问题引领学生步步深人地研读课文,学生才在探究主问题的过程中,掌握了“被”“上”“至”“使”“以”等文言词语的意思,并在品“言”的基础上,据“言”析“文”,从文中寻找到表现周亚夫人物形象的词语,进而领略了其“真将军”的非凡魅力。

换个角度说,这节课如果不是抓住“真将军”设计主问题引导学生研读课文,就会变成满堂问和字字落实、句句翻译的老套的文言文阅读课;而抓住关键词“真将军”设计主问题引导学生研读课文,则不仅使学生穿越时空,走进文本与人物进行对话,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了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进而把握了人物独特、鲜明的形象,并发现了其人格魅力,还在不知不觉中使学生不断向追求真善美的方向发展,落实了语文教学“立德树人”的目标。

二、紧扣矛盾点设计主问题,由“文”悟“言”

阅读文言文,我们有时会发现意思相反或相对的内容。这些内容就是文中的矛盾点,而且看似被作者疏忽,实则是作者的匠心独运和有意为之。遗憾的是,教学中很多教师并没有重视这些矛盾点,如《送东阳马生序》中的“苦”和“乐”、《曹刿论战》中的“鄙”与“明”……教学文言文,抓住文中的矛盾点设计主问题,可以使课堂教学层次分明。

在初中阶段的文言课文里,《送东阳马生序》是一篇长文,生字生词多,文言词语多。学习这样的文言文,学生普遍不感兴趣,但抓住“苦”和“乐”这一矛盾点设计主问题开展教学,学生探究课文的积极性就会被调动起来,进而在探究“文”的基础上强化对“言”的理解。《送东阳马生序》中,宋濂花了很多笔墨描写自己求学时的艰苦,但在最后却说“以中有足乐者”。这一“苦”一“乐”就是文中的矛盾点。教学时,抓住这一矛盾点设计了主问题“文中作者是怎样描写自己的求学艰苦的?请在文中找到具体的语句并加以概括。你怎样理解‘以中有足乐者’这句话?‘苦’和‘乐’矛盾吗”。课堂上,学生在充分朗读、默读、思考、圈点、批注的基础上,很快就发现作者的求学之“苦”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手自笔录”“天大寒……弗之怠”的求书之苦;二是“尝趋百里外”的求师之苦;三是“行深山巨谷中”“足肤皲裂而不知”的路途之苦;四是“缊袍敝衣”“主人日再食”的衣食之苦。与此同时,学生还在品读课文过程中,积累了“弗”“怠”“尝”“而”“缊”“敝”“日”“再”等文言词语的词义。之后的探究“乐”在何处,学生更是通过分析和思考,很快就发现虽然宋濂求学时异常艰辛,但他热爱学习并学有所获,所以自然就感受到了学习带来的快乐。就这样,文中的“苦”与“乐”这一看似矛盾的难点便迎刃而解了。毋庸置疑,这节课如果未抓住文中的矛盾点设计主问题,课堂教学就会淹没在字词解释和句子翻译中,根本不能吸引学生认真学习。

三、利用留白设计主问题,丰“文”得“言”

清代文艺评论家刘熙载在《艺概》中说:“文贵不言。”袁枚在《随园诗话》中也说:“诗文之妙,空字当头。”的确,好文章常常会有留白。比如,《陈涉世家》中陈胜、吴广起义的过程,《木兰诗》中花木兰的征战经过,等等,都是留白。教学文言文要善于利用留白设计主问题。

《木兰诗》详写了木兰出征前和凯旋后的情形,而将战争的过程写得极为简单,仅用“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一笔带过。这是为什么呢?这一留白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带着阅读期待深入课文,发现不一样的精彩。课堂上,有学生认为木兰是被逼无奈才去上战场的,详写出征前和凯旋后而忽略具体的战争过程,更能突出木兰的女儿情怀;有学生认为民歌创作者没有亲历战争,所以只能略写;有学生认为诗歌不能面面俱到,要给读者以想象的空间,将战争场面留白有利于读者驰骋想象,勾勒自己心中的木兰的女英雄形象……在此过程中,还引导学生丰富了文言字词积累。比如,“十二卷”“十二年”是极言其多,而不是确数;“爷”作“父亲”解释;“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是互文……就这样,在引导学生探究留白的过程中,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点燃了学生的阅读热情,还使学生既掌握了重要的文言字词,又明白了民歌的创作特点,较好地实现了文言文教学的价值。

这里需要特别强调的是,课文中的留白处还是学生思维的提升处,抓住留白不仅能充实和丰富课文内容,还有利于学生想象和联想能力的提升,对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也大有裨益。

四、巧借对比点设计主问题,品“言”会“文”

为了增强文章的艺术表达效果,不少文言文常采用对比的表现手法。比如,《唐雎不辱使命》中秦王的傲慢与唐雎的强硬的对比,《卖炭翁》中卖炭翁的常年辛劳与黄衣使者的养尊处优的对比,等等。教学时巧借文中的这些对比点设计主问题,可以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洞悉文章的精彩。

教学《愚公移山》时,就抓住文中的对比设计了主问题“细读愚公之妻的话和智叟的话,分析指出作者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并作具体说明”。课堂上,学生通过品读、分析、思考和交流讨论得出三点结论。首先是称谓不同:愚公之妻称愚公为“君”,是尊称;智叟称愚公为“汝”,对愚公就不那么尊重。其次是语气不同:愚公之妻运用的是一般疑问句,“如……何”是“把……怎么样”的意思,“且”是“况且”的意思,进一步写出了她的担心;智叟运用的是反问句和倒装句,“甚矣”是“非常,很”的意思,“残年余力”是“残余的气力”的意思,智叟还说愚公连山上的一株草都移动不了,更不用说把太行、王屋这样的大山怎么样了,讥讽之意溢于言表。再次是心理不同:愚公之妻是以商量的口吻、担心的语气言说自己的顾虑;智叟是以嘲笑的口吻讽刺愚公,显示自己。当然,《愚公移山》除将愚公之妻和智叟进行对比外,还有不少对比点。比如,愚公和智叟名字的对比,愚公和智叟语言的对比,智叟语言和遗男行为的对比,等等。这些对比,都凸显了愚公知难而进、坚韧不拔的精神品格。这节课,正是紧扣对比手法,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愚公之妻和智叟的话在称呼、语气、心理等方面的不同,使学生不仅较好地掌握了对比这一表现手法,而且还落实了文言字词、文言句式、文言常识等的教学,并让学生不仅知道了课文写了什么,而且明白了是怎么写的和为什么要这样写,扎实而全面地实现了教学目标。

五、寻觅隐含处设计主问题,析“言”得“文”

学习文言文不仅要关注课文,还要联系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作者的生平经历、代表作品和创作风格,甚至是他人的评论等隐含信息。文言文中或多或少都会有作者及其所处时代背景的影子。抓住这些隐含处设计主问题,可以引导学生在充分理解文言字词的基础上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教学《出师表》时,就紧扣课文中的隐含处设计了主问题“文中多次使用‘宜’‘不宜’‘愚以为’‘愿陛下’等词语,作为丞相的诸葛亮用这样的语言和语气跟后主刘禅说话合适吗?文中13次提及‘先帝’,又是为什么”。课堂上,学生在理解“宜”是“应该”、“不宜”就是“不应该”、“愚”是诸葛亮的谦称、“愿”是“希望”的意思后,普遍认为:大臣对皇帝应该毕恭毕敬,《出师表》中多次用“宜”和“不宜”这样带有命令口吻的词语不合适,容易引发刘禅的逆反心理。接下来,补充了三顾茅庐、白帝城托孤、七擒孟获、六出祁山等背景资料,学生阅读思考后改变了看法,认为《出师表》流露出了诸葛亮的真情,表现的是他对蜀国两代君主“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忠心。至于多次提及“先帝”,学生的回答更是丰富多彩,如“感先帝的知遇之恩”“怀念先帝的英明果断”“希望后主以先帝为榜样”“用先帝威压刘禅”…这些回答虽然不一定都有道理,但在探讨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积累了很多词语,如开张圣听、亲贤远佞、妄自菲薄、计日可待、感激涕零等。这节课正是以隐含处为抓手设计主问题,引导学生在探究主问题的过程中,不仅落实了文言字词教学,还在充分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加深了对诸葛亮这一人物形象的理解,并感受到了刘禅与诸葛亮特殊的君臣关系,真正践行了文言文“‘文’‘言’一体”的教学追求。

六、以主问题为支架打通“文”“言”二脉的要点

一是主问题的设计必须依据学情。换句话说,就是本着“跳一跳够得着”的原则设计的主问题,必须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识水平,难度过高或者过低都会降低主问题的效度,使课堂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二是主问题的设计必须紧扣课文文本。换句话说,就是主问题不仅必须由教学重难点提炼而来,比如上文以“真将军”和“对比的表现手法”为中心设计的主问题,而且还要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任何背离、脱离、偏离课文主要内容的主问题都是无本之木。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必须备出自己的真实阅读感悟和深刻理解来。

三是主问题的设计必须“文”“言”合一。文言文教学最容易出现的问题是“文”与“言”不协调、不统一。教师设计的主问题如果不能解决这一问题,那主问题的设计就是失败的。为此,备课时教师要多角度设计主问题,分析和比较哪一个更有利于“文”“言”合一,更有利于学生语言和思维的发展。

综上所述,有效开展文言文教学的关键是做到“文”“言”合一,最有效的策略是发现“言”和“文”的最佳结合点,架设“文”“言”合一的桥梁,开展以主问题为支架的课堂教学,引导学生研读文言文本,积累文言知识,提升文言思维,激活文言文教学的一池春水。

分享到:

新闻总数:3137 今日访问量:7569 本月访问量:1361387 总访问量: 56464224

主办单位:溧阳市教师发展中心 - 地址:燕湖路1号 - 邮编:210012 - 联系电话:87215175

技术维护:南京裕后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 备案号:苏ICP备1702513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