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教育资源>小学>语文>教育科研>阅览文章

语文品质视角下的文言文教学例谈

时间:2022/12/2 16:35:28 来源:杨春芳字体显示:大 中 小阅读:3480 次

语文品质视角下的文言文教学例谈

溧阳市外国语小学  朱燕

文言文是中国几千年灿烂文化的重要载体。学习文言文,不仅能让学生了解古代文化,更能使古人之智为今所用。由于文言文使用的年代较为久远,再加之具有抽象性、概括性、多面性等特点,其一直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难点之一。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将文言文的学习从五年级提前至三年级,对教师和学生来说都是更大的挑战。我一直在思考和探索小学文言文教学教什么和怎么教的问题,时有困惑。直到我读到王尚文先生《语文品质谈》一书,顿时有豁然开朗之感,再读到王荣生教授主编的《文言文教学教什么》一书时又觉茅塞顿开。

一、文言文教学教什么

《语文品质谈》一书中构建了一个衡量语文品质优劣高下的标准体系。这个体系包括了两个层次,即“基本要求”和“审美层次”。关于基本要求,有四个方面:就文章本身字词句段之间的关系而言,是“清通”;就文章与外部世界的关系而言,首先是“适切”,指文章表达的意涵与作者的言语意图要贴合,其次是“准确”,指文章所表达的与表达对象的实际情况要一致,第三是“得体”,指文章的语气、言语色彩等要契合文章作者与读者的真实关系。关于审美层次则包括洁净美、情态美、节奏美等。王尚文先生研究语文品质的目的不言而喻,是为了语文教学。他认为:“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去发现、感悟课文美好的语文品质,进而探究它生成的原由,使学生得到借鉴,最终达到提升自身语言作品的语文品质的目的。”由此可见,关于语文教学教什么的问题,我们可以紧扣新课标中指出的年段目标,围绕遣词造句和谋篇布局来取舍教学内容。我想文言文教学首先也是语文教学,从这两点出发也是可行的。

《文言文教学教什么》一书中,王荣生教授指出:文言文“一体四面”的特点,即在文言文中,“文言”“文章”“文学”“文化”,一体四面,相辅相成。可见,文言文学习是提高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桥梁。在此,他还提出文言文阅读教学的要领:一是着力于文言文的章法考究处、炼字炼句处,二是依原则处理文言文的字词,三是重视文言知识的应用价值,四是适时适地使用“翻译”方法,五是强调“诵读”,意在玩味。在要领一中他阐释到:学习文言文,研习谋篇布局的章法、体会炼字炼句的艺术,是两个重点。章法考究处、炼字炼句处,往往就是作者言志载道的关节点、精髓处。这一说法不正好与语文品质谈不谋而合吗?

那小学文言文教学的内容是什么呢?从遣词造句的角度来说,即关注“言”,积累重点字词,读出句读,懂得一些浅显的文言知识;从谋篇布局的角度来说,就是要关注“文”,初步了解文言文的结构和表达的妙处;进而让学生从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受到熏陶。

那么该如何设定小学文言文教学的目标呢?让我们从教材特点中寻找依据。

表 1 统编版文言文教材一览表

年级

课题

资料

课后习题

三年级上

《司马光》

1.注音。

2.注释。

3.文本出处。

4.配图。

1.跟老师朗读课文,注意停顿,背诵课文。

2.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讲故事。

3.这篇课文在语言形式上和其他课文有什么不同?

三年级下

《守株待兔》

1.注音。

2.注释。

3.文本出处。

4.配图。

1.读通课文,注意“因释其耒而守株”的正确朗读。背诵课文。

2.借注释读懂课文,想一想说一说农夫被宋国人笑话的原因。

3.阅读《南辕北辙》,思考交流:坐车人错在哪里?

四年级上

《精卫填海》

《王戎不取道旁李》

1.注音。

2.注释。

3.文本出处。

4.两篇均有配图。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讲讲故事。3.在什么情况下,人们会赞扬精卫填海的精神?

3.说说“树在道边而无子,此必苦李”的原因。

四年级下

文言文二则

《囊萤夜读》

《铁杵成针》

1.注音。

2.注释。

3.《囊》有配图。

4.《铁杵成针》为自读课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囊》。

2.借注释,理解每句话的意思。

3.照样子,根据课文内容填一填。如:倦(疲倦)

五年级上

《少年中国说》节选

1.注音。

2.注释。

3.长江黄河配图。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连贯有气势,背诵课文。

2.结合注释,说说课文意,再回答问题。用哪些事物来赞美少年中国?少年中国和中国少年的联系是什么?

3.选做:一百多年前,梁启超先生的强国梦想,在今日之中国,实现了吗?

《古文谈读书》三篇

1.    注音。

2.     注释。

3.古人读书图。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的大意。

3.加点字的意思和现代的常用义不一样,先猜一猜,再查一查资料验证。(急、断)

五年级下

《自相矛盾》

1.注音。

2.注释。

3.文本出处。

4.第一篇有配图。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联系上下文,猜测加点字的意思。

3.想一想:“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

4.用自己的话讲讲故事。

《杨氏之子》

1.注音。

2.注释。

3.文本出处。

 

1.正确流利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借注释了解课文意思,说说从哪里可以看出杨氏之子的机智。

六年级上

文言文二则《伯牙鼓琴》《书戴嵩画牛》

1.注音。

2.注释。

3.文本出处。4.每篇有配图。

1.正确流利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伯牙破琴绝弦……无足复为鼓琴者。”说说这句话的意思,再结合资料袋交流感受。(补充知音的资料)

3.用自己的话讲讲《书戴嵩画牛》的故事。

六年级下

 文言文二则《学弈》

《两小儿辩日》

1.注音。

2.注释。

3.文本出处。

4.《学》有配图。

1.正确流利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联系上下文,说加点字的意思。(“之”)

3.理解每句意思,并连起来说故事内容。

4.辩日中的两个小孩分别是什么观点?他们是怎样说明观点的?

 

从上表可以发现统编教材中的文言文有这样的特点:

(一)课文特点

课文篇目递增。从开始的三年级每学期一篇,增加到四年级以上每学期两篇,篇幅也从短到长。选文类型丰富,有记叙、有议论;内容生动,有寓言、有神话。中年级到低年级,呈现从记叙到议论的过渡,尤其注重道理的渗透,让小小的故事生发动人的思辨魅力,将古文注重“文以载道”的写作精神淋漓彰显。

课文版面美观。即使在高年级,也均有配图。色彩和谐,人物逼真,对小学生突破古文“理解”这一难点有辅助的作用。

课文编排灵活。有的在现代文后面,有的是文言文二则,还有的在课本的中间,有的在后面,这样灵活的编排暗示我们文言文有自己的系统,有的跟单元语文要素并不相关。

学习资料充分。注音的给予,为正确连贯朗读提供便利。“注释”课课提供,为理解开方便之门。在中年级,还为课文的拓展阅读提供了相关文章,为老师开发拓展资源。

(二)习题特点

习题是确定教学目标的关键,习题通常关注四个方面的内容:朗读和背诵,感知内容和大意,理解和翻译(字、词、句、篇)、迁移和运用。

诵读从强调“停顿”、“流利朗读课文”、“读出气势”逐步提高要求。

感知内容和大意,从中年级的“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讲故事”、“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说大意”,到“结合注释,说说课文的意思,再回答下面的问题。”最后“借注释了解课文意思,说说从哪里可以看出杨氏之子的机智。”感知的要求越来越高,从粗知内容,提高到问题解决、人物分析。

理解和翻译,四下提出“借注释,理解每句话的意思。”(注意没有提出对字的理解要求),五上提出“加点字的意思和现代的常用义不一样,先猜一猜,再查一查资料验证。”六年级提出“联系上下文,猜测加点字的意思。”从中,可以发现,五六年级开始对字的翻译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迁移和运用,有的是链接生活指导生活的,有的是从写作角度设计的写法探究。如三年级下册《南辕北辙》最后一题,四年级上册《精卫填海》最后一题,六年级下册《两小儿辩日》最后一题,学生思维的训练从简单的类比思维到抽象的语言逻辑探究,逐步爬升。

(三)教学目标

在语文品质视角下,从这样螺旋上升的知识体系教材编写特征中,中段教学和高段教学目标必然有变化。

1.遣词造句方面:中年段关注读准字音,合理停顿,读通文意,让学生初步感受文言文的语言特点,产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而高年段要关注字义,渗透解字方法指导,如: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词义;关注句读学习,可大胆尝试将“句读”与“理解”完美结合起来,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多种学习古文的方法自主学习,质疑解惑,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初步积累文言文的语感。

2.谋篇布局方面:中年段关注在理清故事情节发展的过程中梳理写作顺序,初步感受文言文短小精悍的特点,让学生产生学习文言的兴趣。而高年段关注在明白文言文中蕴含的道理时,初步感受文言文的说理方式,在思维训练中让学生进一步产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当然,无论是从语文品质的哪一方面出发,小学阶段的文言文教学都是启蒙教学,旨在积累文言文语感,初识文言文常用字,大体了解古代文化常识,万不可字字落实,否则会扼杀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

二、文言文教学怎么教

有了准确、适切的教学目标之后,文言文教学该如何教呢?下面我将围绕重“趣”、重“读”、重“悟”三个方面,结合具体课例来谈一谈。

(一)重“趣”

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的划分标准,小学中高年段的学生处于认知发展的第三阶段,即具体运算阶段。这一阶段的学生逻辑思维能力逐渐形成,但思维活动仍然需要具体内容的支持。因而,面对这一阶段的学生,教师在教学文言文的过程中,应通过多种方式创设情景,用具体形象的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寓教于乐,优化教学效果。

1.  借助多媒体,创设情境。语言的使用与社会的发展密切相关,文言文所使用的年代毕竟与我们现代社会相隔太远,由于语言的发展与变化,文言文中难免有些词语的意义让学生难以理解。而且文言文所反映和描述的毕竟是历史上的事情,由于时代与大环境的脱节,某些文言文中所涉及到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知识,学生知之甚少。这些都成为学生学习文言文过程中的障碍。面对这一学习上的难点,教师可利用多媒体声像并茂、图文结合的特点,配合教学目标,为学生提供形式多样的感性材料,创设相关的教学情境,营造学习氛围,激发学习兴趣。例如五年级上册的《少年中国说(节选)》是一篇对学生进行爱国思想教育的很好的文言文,但是由于学生对梁启超当时创作该文的历史背景知识了解不多,因而深刻地理解“少年中国”和“中国少年”的内涵对学生而言有一定的难度。此时,教师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介绍该文创作背景的声像并茂、图文结合的小视频,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就能顺利地突破这一教学难点,激发学生继续探索、学习本文的兴趣。

2.  通过角色扮演,再现情境。纵观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文言文,我们发现编者选编进教材的大多都是故事性极强的文章,这些文章一般都比较适合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再现文言文中的情境,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情境表演中积极主动地揣摩人物的心理和语言,加深对文言文的理解与感悟,自然而然地调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例如在教学六年级下册的《两小儿辩日》一文时,教师先让同桌之间分角色扮演两小儿,根据课件内容试着辩斗,提示可以加上肢体动作;教师巡视倾听后挑选一组学生表演,可是该组学生表演毫无辨斗之风,此时如果教师马上点评,这无疑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于是,该老师立即邀请其他同学和自己合作示范辨斗片段。最后,再请该组学生表演辨斗。(师情景引读)时间回到了公元前500年。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只见二人争的面红耳赤,不肯罢休,孔子上前,问其故:一儿言之凿凿……一儿理直气壮……一儿据理力争……一儿寸步不让……一儿面红耳赤……一儿大声反驳……一儿怒目圆睁……一儿毫不示弱……在这一环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真实地再现了课文中的情境,让抽象的语言文字符号变成了形象可感的画面,充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积极主动地探索、认真地观察、充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既锻炼了思维能力,又训练了口语表达能力。此时的文言文学习对于他们而言不再是枯燥无味的,反而变得兴趣盎然,乐趣无穷。

(二)重“读”

古语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小学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应遵循以读为本的原则,让阅读贯穿整个课堂,从多层次、多角度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让学生以读代说,通过阅读理解语言,通过阅读理解文章的意思,通过阅读感受文言文的美,在读中积淀文言语感。

(1)试读课文初感知。读准字音,句读正确,是文言文诵读的基本要求,也是进一步诵读的基本条件。小学生作为文言文的初学者,初读文言文时受其中生僻字、通假字、多音多义字等的影响,难免读得磕磕绊绊,极为不通、不顺,产生畏难情绪。此时,教师就要创设多种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结合文中的注释试着自己读课文,并注意听辨学生的易错之处,相机范读、适时点拨。学生在教师字正腔圆、抑扬顿挫、节奏分明、音韵优美的范读指导下正字音、正语调,自觉模仿朗读。通过试读,学生还会对课文产生一个初步印象,即对课文的初步感知。具体而言,就是学生在试读文言文的过程中自觉获取文本信息,形成一个大致的甚至是零散的感觉。初步感知的内容是表面的、粗浅的,甚至会因人而异、难以言表,但初步感知强调新知学习过程中的第一印象,是学生深入堂奥的基础,也是教师以学定教、顺学而导的依据。比如三年级上册的《司马光》一课,是学生初遇文言文,缺乏朗读文言文的相关知识。课后习题明确提出了朗读的学习要求:跟着老师朗读课文,注意词句间的停顿。教学时,教师先让学生结合文中注释自由读课文,再请个别学生在全班展示朗读,最后教师再示范朗读。教师范读前可出示划分好节奏的文言文,要求学生认真倾听老师朗读时如何处理本文的停顿。学生很容易就发现:句号处的停顿,逗号处的停顿,词与词之间的停顿,三者的时间是逐渐减短的。进而模仿教师的朗读,把本文读正确、读通顺、读出节奏。又如教三年级下册的《守株待兔》一课,由于学生已经有一定的文言文朗读基础,教师可放手让学生结合汉语拼音读准生字、词语,再根据故事的大意,结合注释尝试自己画出句子的停顿、节奏,并在四人小组内交流自己这样划分的理由,接着请小组长汇报朗读。本文中一些比较简单的句子的读法,学生根据以往的阅读和生活经验是完全可以处理好的,而对于“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这样较难的句子,教师可在学生反复研读而不得解之时再进行点拨引领,帮助学生解读字句的意思,然后再范读,以扫清学生诵读的障碍。在这一自求自得、模仿朗读的学习实践过程中,学生的头脑中自然而然地就跃出宋人守株待兔的情景,这就是初读的妙处。

(2)通读全文理大意。通读是在初步感知基础上的整体感知。它的具体目标是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大意。学习文言文只有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层次,才能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通读的内容一般包括:课文介绍了哪些人物?人物的身份、关系是怎样的?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事情发展的过程是怎样的?等等。小学生在通读全文时,可以从语气和语意中去感知文章内容,探寻作者行文的匠心,理清句与句之间的关系、层与层之间的关系,进而把握文章的脉络。作为对通读效果的反馈,可指导学生复述课文,这一方面可以促使学生在整体观照的基础上把握文章轮廓,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筛选和整合文本信息的能力。比如四年级上册《王戎不取道旁李》一文,课后习题明确要求: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讲一讲故事。通读全文是学生顺利讲述故事的前提条件。因此,教学中教师应在学生对文章有了初步理解的基础上,再指导学生通读全文,感悟文章的思想内容,并把自己的感悟读出来,边读边理清文章的层次,明确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3)品读精思悟表达。教材中的每一篇文言文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不仅浓缩了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而且在遣词造句、语言表达上都颇具特色,是学生品读语言的好材料。在教学中教师就应抓住文言文中精妙之处,引领学生悉心品味,与作者进行心灵的对话,激发与作者的情感共鸣,使学生不仅能受到情感的熏陶,更能得到语言智慧的启迪。比如《伯牙鼓琴》,“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一句中,为何用“绝”而不用“断”?教师带领学生从“绝”的本义说开,体会文言用词的准确,再从引申义体会伯牙断琴的决心。在朗读中,学生体会到文言文言简义丰,一字足以抒发作者强烈的情感。这样的品读有层次、有深度,可以引领学生从字里行间体味语言的无穷魅力。

(4)熟读成诵促语感。熟读成诵是小学文言文教学的落脚点。常用的文言文背诵方法有抓住句式特点背诵、根据画面背诵、角色表演背诵、串联回忆背诵、运用对比的手法背诵等等。在指导学生背诵文言文时,教师应根据文言文篇目的特点,结合学生的文言文知识储备情况,巧妙选择恰当的背诵方法,以便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三年级下册的《守株待兔》一文是一个寓言故事,文中一共有五句话,教师可出示与之对应的五幅图片,让学生根据画面的内容来回想文中的句子,很快就能把全文背出来。小学阶段的学生,大脑正处于成长的发育期,对语言较为敏感,记忆力最强。教师应抓住这个记忆积累的最佳时期,循序渐进地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以期学生一次比一次行,一次比一次深入,读得声情并茂、抑扬顿挫、和谐动听,在熟读成诵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丰富语言积累,培养文言语感。

(三)重“悟”

这里的重“悟”就是指的启发式教学。常言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语文课程标准注重学生自主探究过程的参与性,教师要引导学生真正亲近文言文本,适时的传授理解文言词汇的方法,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活动中理解文言词汇、讨论研读经典的文言文作品。教师应该摒弃“教读—释词—串讲—翻译”这样的传统方式来教学文言文,而应该开放我们的课堂设计,创设课堂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先学,而后教师质疑解惑。

例如,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在执教《两小儿辩日》时运用了“演示法”,他请学生将“盘盂”和“车盖”这两个词语的意思表演出来,这时,学生的演示很快就将两个词的含义形象地展现在了所有学生的面前,老师不用多说,就可以让学生理解甚至记住这两个词的意思了。而对于更令学生感到陌生的“探汤”一词,王老师也没有直接告知学生意思,而是让学生想想还有哪些四字词语带有“汤”这个字,学生立刻说出了“赴汤蹈火”、“固若金汤”等词,于是,王老师借机引导学生猜出这里的“汤”是“热水”的意思。

文言文语言凝练,在遣词造句上十分讲究。例如《学弈》中的“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有老师在教学中这样处理:

下棋的本领如此之高,原来全国最擅长下棋的人,就叫“通国之善弈者也”。那么如果说全国最擅长跳舞的人,怎么说?通国之善舞者也。全国最擅长写书法的人——通国之善书者也。

“弈秋”。根据这种构词方法的话:如果,有位姓李的,刷墙技艺特别高超,我们就可以称他为——刷子李;如果,捏泥人本事特别高的张师傅,可以尊称为——泥人张。看来,弈秋也是一位俗世奇人呢。你们看,你们能够举一反三,能够运用学过的方法进行推理、理解。

可见,虽然文言课堂,略显晦涩,距离感较强,但是我们在课堂上能做的就是把文本转化为学生思维发展的优质语料,尽可能地消融这份陌生感、距离感,更大程度挖掘出文言文本在发展学生语言和思维方面的巨大潜能,让学生能积极主动去学习文言文,真正在文言文学习中获取知识,感悟智慧,浸润文化。

三、结语

文言文是我国独有的经典文化,她的内涵丰富而深刻。本文旨在语文品质的视角下,依据小学语文统编版教材选文特点,围绕“文言文教什么”和“文言文怎么教”粗浅地谈了一下笔者对小学文言文教学的一点思考。小学文言文的教学任重而道远,本文的研究还不够成熟,不够全面,希望在今后的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中,不断深入思考、寻求完善。


分享到:

新闻总数:3137 今日访问量:2429 本月访问量:1385962 总访问量: 56488799

主办单位:溧阳市教师发展中心 - 地址:燕湖路1号 - 邮编:210012 - 联系电话:87215175

技术维护:南京裕后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 备案号:苏ICP备1702513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