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教育资源>小学>语文>教育科研>阅览文章

新时代背景下乡村小学“家文化”课程序列开发研究

时间:2022/11/3 14:14:35 来源:杨春芳字体显示:大 中 小阅读:3022 次

新时代背景下乡村小学“家文化”课程序列开发研究

             ——乡村小学“家文化”探索之社小路径

溧阳市社渚中心小学  胡新华

近年来,社渚中心小学立足本地传统文化,开发独特的、以孩子为中心的,落实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社··家”课程体系,培养特色鲜明的乡村“现代娃”,即通过课程,培养有人文底蕴、有科学精神、有责任担当的新时代社会主义接班人。

一、新时代背景下乡村小学“家文化”课程序列开发是顺应时代的需求

1.我们走进新时代

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全面发展是我国新时代教育改革与人才培养的目标方向。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因此,“新时代”就是继承与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全新时代。

2.我们坚守“家文化”

家是最小的国,国是最大的家。“家”既是三口之家,也是一个国的家。“家文化”是传统文化中最大的内容,也是最主要的部分,从对“家”的定义延伸,“家文化”是一个家庭、家族的文化,是一个企业的文化,是一个国家的文化。“家”对中国人有着特殊的意义,从家庭到家族、到国家、到家国天下。因此,中国人才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来说明“家”与“国”的关系。

3.我们立足乡村校

立足乡村学校建设特色儿童课程,有着鲜明的指向性与区域特色,它来源于乡村学生的家庭、家乡,也服务于特定区域的学生群体,服务于地方政治、经济、文化建设与发展。

4.我们指向儿童观

儿童课程,是以儿童为中心,以活动为全新的组织要素,从儿童的兴趣和动机出发,打破各个割裂知识壁垒的课程。这是对学科课程的修正与补充,并且针对一般课程忽视儿童的需要与兴趣的弊端,旨在改变被动、呆板的学习状况。

新时代背景下乡村小学“家文化”课程序列开发研究立足的正是本地区学生家庭、家族、家乡,深入发掘传统“家文化”中符合新时代需求的文化精髓部分,进而延伸到整个国家的传统文化,它是能够塑造当前学生价值观念、责任意识、伦理道德的新时代社会主义家文化。它源于传统“家文化”,而又有别于传统“家文化”,是对传统“家文化”的发展与提升。

二、新时代背景下乡村小学“家文化”课程序列开发是学校发展的探求

(一)、乡村小学“家文化”探索之社小路径——价值追求

1.丰富“家文化”育人之理论。通过项目研究,有助于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家文化”育人理论。

2.拓展学校育人的课程结构。通过项目研究,拓展学校课程结构,让新时代背景下乡村小学“家文化”课程序列进入学校课程体系。

3.改善新时代下师生行为。通过项目研究,把师生的价值追求细化为践行向上向善向美的追求与责任。

(二)、乡村小学“家文化”探索之社小路径——校本课程

我们根据学生需求,结合教师特长实施了以家庭系列、家乡系列、家国系列三个层次二十余门校本课程:

——家庭系列课程,是从社渚当地家庭生活出发,发掘、开发而成的具有明显家居生活元素的课程,如折纸、手工、农工、摄影、美食等,旨在引导学生学会家庭生存技能,培养独立意识、合作意识、创新意识和对家庭的责任

——家乡系列课程,是从社渚社会生活出发,发掘、开发而成的具有地方传统文化特色的课程,如龙马舞、“渚”文化地质科学研究、刻纸等,旨在实际操作中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的情感,把学生培养成有“根”的社渚人。

——家国系列课程,是具有中华传统文化特色的课程,如书法、二胡、古筝、皮影、武术等,旨在使学生成长为具有传统基因和现代视野,身心和谐健康发展的一代新人。

(三)、乡村小学“家文化”探索之社小路径——行知实践

——文化造势,在全面考虑、统筹规划的基础上,学校就本课题研究,开展高效的校园文化建设,把校园建成地方特色人文馆,让其成为隐性课程。

围绕“家文化”理念,基于地域文化特点,学校文化布置精巧,形成为富有特色的五座楼:知家楼、爱家楼、乐家楼、持家楼、惜家楼;六条成长之路:知责路、明责路、守责路、担责路、履责路、尽责路;校史馆、社小校赋、社乡傩韵、社渚故事、地方特产、家乡名人、社渚人文馆、社渚村落、农耕文化长廊等精彩纷呈的校园文化。

——资源蓄力,为积极推进本课题的研究,学校积极开展特色课程资源建设,以突出显性课程,主要有:

①开发、编制校本课程读本。学校经过努力,投入大量人力、财力开发编制了校本课程读本《书法》、《傩文化》《I(爱)社渚》等。

②开发乡村传统文化自选课程。学校基于地方传统乡村文化积极开发7大类28小项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传统文化自选课程,让学生自由选修。

③课程基地建设。学校根据“家文化”课程建设的需要,大力开发建设了一些课程基地,如社渚人文馆、傩文化博物馆、宣和人家农庄园等。

④大力培训教师。为有效实施“家文化”课程,学校大力培训教师,让教师成为学校课程建设的最大资源。

——课程赋能,本课题研究包含内容较多,学校依据每一项的特点,采用分类实施的策略。如,传统文化校本课程中的《书法》,适合各个年级学生,所以全校各年级都开设有固定的《书法》课,每周1课时;而传统文化校本课程中的《傩文化》,比较适合于中高年级,所以只在四、五年级开设有固定的《傩文化》课,每周1课时;而乡村传统文化自选课程,较适合中、高年级,所以只在学校四、五年级中开展,由学生依据各自兴趣爱好,自由选择课程,以走班制的形式开展,每周五固定1课时;结合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进行的相应文化教育课程,它们只与节日时间有关,在课表中并不固定,只是因时、因主题而开设;傩文化博物馆、农耕文化怡趣园等传统文化教育基地活动课课程,实施形式上也是不固定,采用因需、因计划而开展。

(四)、乡村小学“家文化”探索之社小路径——课堂探究

我们以内容挖掘、形式体现、过程落实、评价提升等策略渗透“家”元素与乡村特色。老师们在教学中也要不断地钻研教材,挖掘身边资源,寻找符合学生实际的“家”元素,营造课堂教学中的“家”氛围。

如,我们设想的乡村课堂结构,与农作物物生长过程相类似:

1.寻知识的源头,充分发掘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乡村元素,有效与学科教学相结合,这是乡村课堂的“”源。

比如在教学圆锥时,课的开始创设情境:农民伯伯们、叔叔阿姨们戴着草帽在水田里插秧的欢快劳动情境,场面是那样的和谐、温馨、快乐。这时候老师问:你能用数学的眼光来形容一下,他们头上戴的帽子是什么形状吗?生:是圆锥体,此时,老师拿出竹编的帽子给大家试戴体验,这样的教学既轻松又快乐。

2.理学习的序列,让学生经历学习的过程,从感知到体验,从体验到思考,从思考到感悟,这是乡村课堂的“”脉。

比如,数学课统计教学中,将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统计的社渚青虾养殖农户数量、养殖面积、产量、年产值等数据作为样本进行统计,并利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分析,让孩子从中比较、归纳、提炼知识本质同时,体验到社渚的发展与进步。

3.引思维的建构,通过组织有效的学习活动促进学生的思维从低阶到高阶的发展,这是乡村课堂的“”干。

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兴趣,关键的是要激发学生的“求异心理”,让他们敢于质疑求异,善于提出问题。也就是说要培养学生用新的眼光、新的概念来审视一切、分析一切。如组织学生作文竞赛《爱我家乡,共建社渚》中,学生从各个角度反映社渚的变化。其中有《农贸市场的三次变迁》、《道路宽了,百姓富了》、《搬迁》、《社渚的夜晚》……所以,我们平时要注意培养学生质疑求异心理,来激发学生敢于不拘于传统思维模式,不断写出富有时代感、有新意的作文来。

4.强外化的表达,学生架构了自己的思维过程,内化后还要实现语言的外化,从而实现智慧共享,这是乡村课堂的“”面。

可以从内容上挖掘,比如说作文课,社渚小学的任一事物都可以作为写作对象;科学课,种植园里的植物就成了学生的研究对象;美术课,在社渚家,“一步一景”、“移步换景”,每个角落都是学生的描绘对象。

5.重科学的拓展思维的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过程,对课堂教学进行科学的拓展,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这是乡村课堂的”朵

创客社团辅导老师张磊刚开始接触到打印笔的时候,很多作品都是根据打印笔附送的模板来制作,再慢慢地上网搜索一些模板,这样作品是有了,但是总感觉缺点什么。自从学校开展了?“社·渚·家”课程,张老师恍然大悟,孩子们的作品缺了点特色。于是她带领孩子们参观社渚傩文化博物馆,收集、阅读各种资料,孩子们根据自己的感悟,设计并制作了很多结合传统文化、家文化的作品。由于倾注了自己的真实情感,作品也生动起来,他们用三D打印笔制作的傩舞面具,青虾等作品惊艳了很多人,参加溧阳市创客机器人大赛,获得了团体一等奖的好成绩。

6.激成果的展示,为学生搭建展示学习成果的平台,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成功,享受学习的过程,这是乡村课堂的“”实。

让我印象深刻的《春联》一课,在班里我们展开了“赏春联、写春联、送春联”的系列活动,学生通过“春联”这个缩影,感受到了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博大精深的文化魅力,同时也让他们在温馨的氛围中真真切切感受到了家幸福。

7.融资源的整合,将教材资源、生活资源等融入课堂,贴近学生的实际,这是乡村课堂的“”道。

比如《竹节人》一课,学生学完都自发做起了竹节人,并强烈要求我在班级里展开一场斗竹节人的比赛。原本是上一代人儿时的玩具,现在我们传承并创新,不仅让孩子们感受了父辈童年的乐趣,拉近了距离。也让他们在这种独有魅力的手工制作品中有了独特的生活体验,这样的欢乐在作文中跃然纸上,成为了班里津津乐道的阅读乐趣。

新时代背景下乡村小学“家文化”课程序列开发从全面发展人的高度,着眼乡村学生核心素养,着眼乡村学生未来,实施立德树人策略,落实五育并举之目的,让本地学生在学习与熏陶下,真正实现培育乡村“现代娃”这一目标。

乡村“现代娃”,是对“培育具有责任品质和家国情怀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最直接、最浅显的称谓。“现代”,指的不仅仅是时空意义上的现代,更是指精神内核上的现代。作为二十一世纪的孩子,他必须会学习,有人文底蕴,有科学精神;会生活,善合作,有担当。在日常生活中,他必须要能“知责守正、明责晓理、履责遵规、尽责有道”,必须要有鲜明的责任意识、责任情感、责任能力、责任行为,必须真正做到:对自己负责,学会自立;对他人负责,学会关爱;对社会负责,学会担当。这样的孩子才能称为真正意义的“现代娃”。

家,是征途的驿站,是努力的回归,是灵魂的延续。

家,就一个字,她是家庭情缘、是家乡情愫、是家国情怀。

家,又不只是一个字,她是目标一致、一起远行的智慧团队;她是五色交辉、相得益彰的和谐时空;她是心志相契、勇往直前的美好期待。

吾家有娃初长成。为师者,必将以“培根铸魂,启智润心”为己任,让社小家娃成长为社小佳娃。


分享到:

新闻总数:3137 今日访问量:20520 本月访问量:1374338 总访问量: 56477175

主办单位:溧阳市教师发展中心 - 地址:燕湖路1号 - 邮编:210012 - 联系电话:87215175

技术维护:南京裕后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 备案号:苏ICP备1702513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