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教育资源>小学>语文>教育科研>阅览文章

强化文体意识 落实语文要素

时间:2022/10/31 13:55:46 来源:杨春芳字体显示:大 中 小阅读:3676 次

强化文体意识  落实语文要素

溧阳市溧城中心小学  赵彦

 

何为文体?文体就是文章的体裁,是文章在结构形式和语言表达上所呈现的具体样式或类别。“文无体不立”,语文阅读教学先“识体”。西方惯以“四分法”将文体分为“诗歌”“散文”“小说”和“戏剧”。从我国的传统习惯出发,又可以大致归类为“韵文类”和“散文类”。小学语文教科书的课文,绝大部分是“文学性的散文”。

一、“文学性散文”的基本类型

文学性散文的分类,有不同的说法。钱理群先生从表达内容和表达方式的角度,把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文学性散文分为四大类:说理性散文、描写性散文、叙述性散文和抒情性散文。叙述性散文又可以从言说对象上分为写人和叙事,描写性散文也可以从言说对象上分为写景和状物。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散文所占的比例很重。在部编版教材中,以五年级上册为例,27篇课文中,可以视为散文的课文多达12篇。

二、“文学性散文”的教学内容

1.熟悉散文文体特点,了解“这一类”

在文学作品的体裁里,散文是与诗歌、小说、戏剧并称的,并且常采用排除法,即除诗歌、小说、戏剧之外的同属散文。这就使人觉得散文其实不只是一种文体,它更像是一种文类,因为散文包括了特写、速记、游记、参观访问记、见闻录、传记、回忆录、杂文、随笔、小品以及文学性的书信、日记等。季羡林先生也认为,“一般讲到散文的应用,不外抒情与叙事两端。抒情接近诗歌,而叙事则临近小说。散文于是就成了动物中的蝙蝠,亦鸟亦兽,非鸟非兽。”余光中在《不老的缪斯》中将散文的功用分为六项:抒情、说理、表意、叙事、写景及状物。散文作为一类独特的文体形式,有其自身的特点:结构上形散而神聚,语言上优美而凝练,意境上真挚而深邃。它的语文价值也不容小觑。散文的素材广泛而丰富,反映人们真实的生活;散文所带来的人生经验个性而独特,给人启迪和思考;散文的语言鲜活而灵动,带给人精神的滋养和美的享受。对于学生学习语言、丰富词汇、发展语感、启迪思维、提升语文素养、提高阅读能力很有帮助。所以,了解散文的文体特点,对散文的教学很有帮助。关注散文的文类特征,形成与散文相匹配的解读方式,或散文解读的基本取向。把散文当成散文读,把散文当成散文教,把散文当成散文学。

2.触摸作者创作情思,认识“这一位”

梁实秋说:“一个人的人格思想,在散文里绝无掩饰的可能,提起笔来便把作者的整个性格纤毫毕露的表现出来。”郁达夫也说过,“现代的散文,却更是带有自叙传的色彩了”。散文体现了作者的思想穿透力、文化涵养和人生修为。王荣生教授说:“阅读散文,不仅仅是为了知道作者所写的人、事、景、物,而是通过这些人、事、景、物,触摸写散文的那个人,触摸作者的心眼、心肠、心境、心灵、心怀,触摸作者的情思,体认作者对社会、对人生的思量和感悟。”

《落花生》是一篇叙事散文,在平淡如水的记叙中,蕴涵了殷殷的深情。收获花生的夜晚,妻子儿女围坐一屋,品尝着亲手种植的花生,一灯如豆,言欢意惬。亲切的闲谈,热烈的讨论,家常的絮语,看似平淡无奇,却包含了人世间所有父亲望子成人的殷殷深情。作者正是借“落花生”这个平常的事物,寄托了 “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志向。文章中的父亲将花生与“鲜红、嫩绿的苹果、桃子、石榴”相比,揭示了花生的可贵品格:质朴无华,不求外表美观、不讲虚荣,不慕显赫,只求于世有用。在这里,作者将对花生好处的知识,自然贴切地移接到对人生社会的知识上,表露出作者的爱憎好恶及朴实可贵的人格。散文中的所思所感所想,是“这一位”在其独特情境中所产生的极具个人色彩的所思所感所想。散文的写实,也不是“客观”的写实,而是极具个人色彩的写实,比如白鹭是郭沫若心中的白鹭,珍珠鸟是冯骥才眼中的珍珠鸟,桂花雨是琦君记忆中的桂花雨。

3.研读课文具体特点,聚焦“这一篇”

作者之所以写散文,是要表现眼里的景和物、心中的情和思。散文中的言说对象,是极具个人化的言说对象,它唯有作者的眼能所见、耳能所闻、心能所感,而所见、所闻、所感以及引发的所思,落根在“这一篇”,通过作者个性化的表达方式来体现。“这一篇”传递的是作者的情思、智慧、独特的人生经验。作者的人生经验融汇在他的语文经验里,读者通过阅读感受、体会分享作者所传达的人生经验。我们需要借由“这一篇”建立与作者思想相通的链接,分享作者的情感、心情、哲思。

比如《珍珠鸟》,这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散文,具有音乐美、绘画美、情感美的特点。课文中的句式长短变化,错落有致,表现出情感的变化,多处描写鸟儿的叫声,用相声词、叠音词摩写雏鸟制造的声响,带给人音乐美的享受;情感美是说作者表达了真挚的情感和深刻的哲理。绘画美,比如写鸟,用了“鲜红小嘴儿”“红嘴红脚”“灰蓝色的毛”“小红爪”等色彩鲜艳的词语,再比如生动细致的描摹鸟儿的形态。“它好肥,整个身子好像一个蓬松的球”“细腻的绒毛”“扭动滚圆的身子,挤开那些绿叶钻进去”通过多种手法的运用,营造出鲜明生动的画面感。现代作家冰心《冰心全集》第8卷:“这真是一篇叙事抒情的好散文,‘头’起得‘带劲’,这‘劲’中有无限的喜乐;‘收’得有‘味’,这‘味’中有深澈的哲理。全文是短小、精练、细腻而又酣畅。冯骥才的作品我读得多了,长短篇的小说和散文……但都不像这篇《珍珠鸟》这样的光彩照人。”

4.明确重点教学内容,选择“这一点”

散文教学,实质上有两个相统一的教学目标,从学生学习的角度讲,一是体认作者在散文中所传达的独特经验,进而丰厚自己的人生经验,二是通过学习散文,提升自己阅读散文的知识与能力,即提升自己的语文经验。前者就是语文课程所谓的人文性目标,后者凸显语文课程所谓的工具性目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所以散文教学中学生丰厚自己的人生经验,是要在提升自己阅读散文的知识和能力的过程中实现的,正如蜜之于花,须臾不可分离。一篇好的散文一定有许多值得学习的方面,然后作为独特的“这一篇”,也一定可以从作者的原意、编者的意图、学生的特点等方面考虑,找到适合“这一篇”的恰切的教学点。如《父爱之舟》是一篇回忆性散文,以梦的形式呈现往事,描写了和父亲在一起的一个个生活场景,表现了父亲对作者无微不至的深沉的爱,字里行间饱含着作者对父亲的无限思念。教学时紧扣我梦中出现的一幕幕场景,品析语言文字,感受深切的父爱。

三、“文学性散文”的教学策略

1.审视外显之形

“没有哪一种文体像散文这样最直率、最不加掩饰地体现着作者的喜怒哀乐,他的生命意义的定向、生命意义的追问、生命意义的创造。”散文的言说对象即使没有这篇文章,也是真实地存在的。然而在作者眼中,这种言说对象注入了更多个性化的色彩。作者在描写眼中景、物的同时会加入主观的情感,而这也是我们阅读散文的方法和途径。

如《白鹭》一课,一种普普通通的鸟,经过郭沫若寥寥数笔的描摹,就显得那么栩栩如生。作者开篇把白鹭比作一首诗,“一首精巧的诗”。白鹭的美,美在外形,在于“一切都很适宜”。将白鹭同白鹤、朱鹭、苍鹭对比,突出白鹭身段的精致玲珑。“增之一分则嫌长,减之一分则嫌短,素之一忽则嫌白,黛之一忽则嫌黑”。让人惊叹白鹭的独特之美。白鹭之美,美在觅食、栖息、飞行时不同的场景。清水田中白鹭的倒影、小树绝顶白鹭的悠然、黄昏空中白鹭的低飞……无不给人一种超然的诗意与美感。在作者眼中,“那是清澄的形象化”“乡居生活中的一种恩惠”。 没有一句直接抒情,却句句含情,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白鹭的喜爱与赞美,自然真挚。

2.梳理写作之序

散文形散神聚,散而不乱,靠的是作者严密的思想和文章精巧的结构。散文的教学需要把握文章的结构。

找文眼。文章中最能体现作者立意或作品主旨、意境的语句叫“文眼”。“文眼”犹如一篇文章的眼目,最能传一篇之精神,是理清全文脉络、掌握文章各部分相互联系的关键。清代学者刘熙载说:“揭全文之旨,或在篇首,或在篇中,或在篇末。在篇首则后者必顾之,在篇末则前者必注之,在篇中则前注之,后顾之。顾注,抑所谓文眼者也。”《鸟的天堂》结尾一句“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理解句中两个“鸟的天堂”的含义,联系课文傍晚和早晨两次看到“ 鸟的天堂”的不同情景,感受作者对生命的热爱和赞美。

理文脉。散文是一种最讲究构思,最注重文脉的艺术作品。理清文脉从线索入手。《月迹》记叙了中秋夜几个孩子从屋里到院子、从院子到河边寻找月亮的过程。厘清月亮的足迹先后出现在“中堂——院中——河边”,这也正是“我们”寻找月亮的足迹。

知文路。散文的思路通常表现在文章的取材、线索、顺序、开头、结尾、过渡、照应、段落层次的关系等方面,理清文章思路可以从这些方面入手。《搭石》一文可以紧扣“搭石”按照“话搭石——摆搭石——走搭石——赞搭石”的顺序展开,感受乡亲们无私奉献的美好品质和家乡的淳朴民风。

3.体贴作者之心 

读散文,要走近作者,以己之心,体贴作者之心。那么,我们怎么体贴作者之心呢?找作者的直接陈述。《父爱之舟》中父亲粜稻卖猪,为作者东奔西走凑学费的情景,“感到十分心酸”“我偷偷哭了”“这是我第一次真正心酸的哭”“人生道路中品尝到的新滋味”阅读这样的句子可以直接走进作者的内心,设身处地去感受作者五味杂陈的内心活动:对父亲的感激、对家庭境况的担忧、不能为家庭分忧的愧疚等。结尾处的“……醒来,枕边一片湿。”梦中惊醒,梦中回忆父亲的点点滴滴让作者泪流满面,悲伤至极。

散文中还有些情感隐藏在文字里,隐藏在语气语调里,要看它的话外之音、言外之意。“朦胧中,父亲和母亲在半夜起来给蚕宝宝添桑叶……每年卖茧子的时候,我总能跟在父亲身后,卖了茧子,父亲便给我买枇杷吃……”“半夜”一词,写出了养蚕的艰辛。一个省略号,让人似乎能想象到父亲和母亲在半夜在那弯着腰一片一片添桑叶的画面。一个“总能”,感受到一位贫穷的父亲对儿子无私的爱。文中四次写到姑爹的小渔船,以此贯穿全文,把种种往事连为一体,父爱与小舟不可分割,主题在叙述中得到了层层深化。小船承载着父亲对“我”的期待和深沉的爱,是人生之舟、希望之舟、爱之舟。既揭示了主旨,也承载了作者对父亲的思念。

4.品味语言之美

“散文产生的美感,不外乎两点:一是思想情趣的美,二是语言文字的美。这两者是相辅相成、互为表里的。”散文的语言优美洗练,人们常用“余音袅袅的洞箫、明净无尘的水晶、色彩鲜明的玛瑙”来比拟它;散文的语言质朴而自然,人们又用“甘冽清澈的山泉、曲径通幽的园林、烟波云海的扇面”来形容它。散文教学,是一个披文入情、因言求意的过程,是品味语言的过程。阅读散文的动人处,在于细腻,在于丰富,通过个性化的语句章法,我们们才能感受、体认它所传达的丰富细腻的人生经验。

《匆匆》一文,在仅六百余字的短小篇幅内,朱自清运用多种修辞方式,展示自己的内心世界,让读者清晰地把握住他的意念流动的脉络。文章开头,作者以三个排比句来描写春景,把燕子再来,杨柳再青,桃花再开,跟与之相反的“日子一去不复返”相映衬,提醒人们时光易逝。作者把自己过去的时间比作一滴水,把“时间的流”比作大海,在时光来去匆匆中间,以拟人化手法,赋予时光以生命,在第四段内,用设问句来追寻自己过去生命”游丝样的痕迹”,显示了对生命价值的严肃思考和对生活执著的追求,并以“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作结,与开头呼应,表现了难以平静的心情。朱自清凭借对客观事物的精微观察和体验,以流动的传神的笔触,通过融情入景的写法,显示了散文语言的美。

5.关照内蕴之质 

散文的“散”并不是散乱无序,而是作者精心选择素材,为主旨服务的。散文当然要有“散”味,但不能离开贯穿其中的闪光的思绪,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忆读书》一文中作者回忆了童年时期的读书经历、多年的读书经验、选书的标准以及读书的方法,课文里有大量读书方面的信息,完全是对自己亲身经历的讲述,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跟随冰心奶奶成长,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读书是我生命中最大的快乐”。文章结尾“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娓娓道来之语,如心底之泉水,缓缓流进了学生的心中。九个字,既是作者对自己一生读书的总结,也是对下一代的殷切期望。

以文体意识去观照散文教学,落实语文要素,上出散文的文体味,才能彰显散文的独特价值。


分享到:

新闻总数:3137 今日访问量:24864 本月访问量:1378682 总访问量: 56481519

主办单位:溧阳市教师发展中心 - 地址:燕湖路1号 - 邮编:210012 - 联系电话:87215175

技术维护:南京裕后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 备案号:苏ICP备1702513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