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教育资源>综合>体育>课程改革>阅览文章

《高中体育学科“立德树人”的理论探索与实践策略的研究》

时间:2022/6/20 10:33:04 来源:吴健字体显示:大 中 小阅读:3889 次

《高中体育学科“立德树人”的理论探索与实践策略的研究》

溧阳市埭头中学    蔡霞

一、“立德树人”的深刻内涵

1、提出过程:

立德树人是党和国家对教育提出的明确要求。

201211月,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017 年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018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讲话中再次强调,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

2、为什么说立德树人是新时代教育的根本任务?

1935年初秋,在中华民族危急存亡之际,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在开学典礼上向全体师生问了三个问题:你是中国人吗?你爱中国吗?你愿意中国好吗?2018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谈到了这个故事,并强调这三个问题是历史之问,更是时代之问、未来之问,我们要一代一代问下去、答下去!这著名的爱国三问,实质是在追问教育要培养什么人这一首要问题。

    “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人才培养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而育人是本。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这个德既有个人品德,也有社会公德,更有报效祖国和服务人民的大德。德住了,人才能起来,才能真正成为对国家、社会有用的人才。古往今来,任何国家、任何社会,都是按照自己的政治要求来培养人,从而维护政治统治、维系社会稳定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的教育绝不能培养社会主义破坏者和掘墓人,绝不能培养出一些长着中国脸,不是中国心,没有中国情,缺少中国味的人!浇花浇根,育人育心。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坚持立德树人,培养一代又一代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3、基本内涵:

立德树人,就是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为工作目标,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4、意义作用:

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就决定了立德树人是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是教育现代化的方向目标,是教育事业发展必须始终牢牢抓住的灵魂。只有坚持立德树人,才能使教育同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要求相适应、同人民群众期待相契合、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

5、实践要求:

要坚定理想信念,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弘扬劳动精神。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要围绕这个目标来设计,教师要围绕这个目标来教,学生要围绕这个目标来学。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

6、揭示立德树人的深刻内涵

1)“立德”在人才的培养中具有先导性作用;2)“树人”是人才培养的最终归宿

和目的;3)育人和育才要同时进行,但以育人为本;4)立德树人是检验学校一切教育

工作成败的唯一标准。

 

二、学校体育特殊的“育德”价值

1爱因斯坦:

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学生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社会伦理准则)有所理解并产生热烈的感情,那是最基本的。

爱因斯坦的人文思想,对今天的学校教育来说亦有很大的启示意义。在爱因斯坦看来,仅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掌握科学文化知识不是目的,重要的是要用科学知识为人类进步事业服务。看看今天的高科技犯罪,其手段达到了如此“精准”的地步,这些人给社会带来的不是福音而是灾难。

有学者指出:

智育没有德育做基础,智育就是犯罪的帮凶;

体育没有德育做基础,体育就是暴力的前卫;

2、现代学校体育中的育人思想

114-18世纪,萌芽

洛克(1632-1704)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个提出德、智、体三育并重而体育为先的教育家。洛克认为只有拥有健康的身体才能成为既会谋取个人幸福又能为国家尽责的绅士。洛克继承了人文主义教育家重视体育的传统,把健康的身体看成是事业成功和生活幸福的首要条件。

219世纪中后期

斯宾塞(1820-1903)关于教育和体育的思想主要集中在《教育论:知识、智育、德育和体育》一书中,他认为教育的目的是“使受教育者的本性、本能获得自然的发展,教育要为儿童本身的生活需要服务。追求幸福生活是每个人的权利,体育应该为提供将来完满的生活所付出的努力提供身体上的保障。要培养孩子成为一个优秀的人,首先要培养他成为一个合格的动物。健康的身体才具备追求未来完满生活的资格。身体是所有智慧、道德、品质的载体,就像一条船一样,他将和他所载的东西一起,去完成人生的漫长航程”。

320世纪前、中期

伍德被誉为美国“健康教育之父”。他认为(1893年)体育的伟大理想不只限于身体方面的训练,更重要的是要实现体育与全面教育的关系,使身体能够在个人生活的环境方面、训练方面和文化方面充分发挥它的作用。

3、学校体育“育人”价值

学校体育育人价值可从育体价值与育德价值两个方面加以阐述:促进学生身体发展方面的价值可归纳为育体价值培育学生思想品德方面的价值可归纳为育德价值

其中育体育德是一个矛盾的两个方面,因为人之所以称之为,包含了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人是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和谐的统一体,人的身与心肉体与精神是统一的。学校体育的对象是青少年学生,青少年学生身体精神的和谐发展体现了学校体育育人价值的本质,育体育德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学校体育育体价值体现了体育学科的生物学属性,学校体育育德价值体现了体育学科的心理学与社会学属性。

4、学校体育特殊的育德价值

(1)“育德”是现代社会与现代教育所赋予学科教育的特殊任务。“立德树人”是党在十八大为我国教育改革明确提出的指导方针,它既是现代社会的需要,更是现代教育的需要。现代社会需要一个和谐的、人际关系融洽的社会,而青少年学校教育是一个关键期。因此,学校教育必须体现“立德树人”的理念与思想,学校体育也不例外,这是新形势对中国学校体育提出的必然要求。

(2)“育德”是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基本要求。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包含了“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3个方面的内容。具体又细化为: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审美情趣、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乐学善学、勤于反思、信息意识、珍爱生命、健全人格、自我管理、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劳动意识、问题解决、技术运用等 18 个基本要点。其中涉及学生“育德”方面的内容有:①健全人格,即具有积极的心理品质,自信自爱,坚韧乐观;有自制力,能调节和管理自己的情绪,具有抗挫折能力等。②社会责任,即具有团队意识和互助精神;能主动作为,履职尽责,对自我和他人负责;能明辨是非,具有规则与法治意识;崇尚自由平等,能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等。学生体育核心素养基本内容: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其中“体育品德”是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之一,这与学界提出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基本精神是吻合的。因此,以上“体育品德”方面的具体内容既是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基本精神,也是学校体育学科的基本要求。

(3)学校体育具有独特的“育德”价值。由于学校体育主要是以身体练习为媒介的教育方式,它与室内文化课学习方式有着较大的区别:①学生需要克服身体练习过程中各种生理上的困难,如生理极限、疲劳、酸痛等;②学生需要克服身体练习过程中各种心理方面的困难,如运用意志力完成持续性学习任务等;③很多身体练习需要在合作情况下完成,在这过程中团队合作意识非常重要;④“育德”内容大量存在于运动竞赛之中。运动竞赛自有各种规则,需要每一个参与者遵守,这些竞赛规则有助于培育学生体育道德等。以上特点决定了学校体育独特的“育德”价值:培养青少年学生的勇敢顽强精神、团队合作意识、良好体育道德等。

(4)“育德”是学校体育学科教学的较高境界。每门学科除了实现学科领域知识、技能和方法的教育价值以外,还要实现更深层次的精神世界的教育价值。以语文和数学两门学科为例,语文在工具层面体现了字、词、段、篇等,在意义层面体现了感知的对象是精神生活世界,在生命层面体现的育人价值为培养学生的“宽柔精神”;数学在工具层面体现了数字、公式等,在意义层面体现了感知的对象是逻辑世界,在生命层面体现的育人价值为培养学生的“严苛精神”。同理,学校体育在工具层面体现了各类运动知识、运动技能和健身方法;在意义层面体现了运用“身体”这种特殊感知世界的方式感悟人际关系、人与自然关系、人与物质世界关系;在生命层面体现了学生高尚的“体育道德”。

 

三、学校体育“立德树人”育人价值的具体内容

1、增进学生的身体健康。

因有关学校体育在促进学生身体方面的论著较多,且一直以来人们对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历史、现状与趋势等问题比较关注,因而,对于发展学生身体方面的学校体育育体价值不再赘言。

2、培养学生爱国意识与积极进取精神。

爱国是一个公民起码的责任意识和行为准则,爱国似乎与学校体育的距离有些遥远。然而,学校体育是体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当每一次国际大赛中中国五星红旗的冉冉升起之时,代表的是中国体育的胜利,中小学生虽不能直接参与其中,但通过各种传播媒介感受到我国竞技体育的强大,这种无形的教育比传统的说教效果要好得多。

学校体育除了传习运动知识、技能和方法之外,体育文化教育也尤为重要,其中包含了我国优秀运动员的精神风貌、为国顽强拼搏的意志等,体育教师若能在传授知识和技能过程中渗透宣讲运动员爱国事迹与拼搏精神,则可以有效帮助学生了解我国竞技体育在世界体育中的强大,培养学生爱国情怀、积极进取与奋勇拼搏的精神。自我挑战精神是奥林匹克运动的最重要的精神之一,失败是成功之母,没有失败就没有成功,成功需要建立在成千上万次失败的基础之上。

因此,通过学校体育各类教育活动,可为学生树立积极进取、永不言败的精神,并力图把这种运动精神迁移到学习与工作之中,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与创造力。

3、培养学生公平与公正意识。

“公平、公正、公开”奥林匹克的精髓所在。公平是公正的基础,公正是公平的结果。结合体育学科,公平竞争中的公平实质上就是指平等之意,运动场上的平等是指不同的种族、地位、肤色、信仰、阶层、性别的人群,都可以同场竞技,而且这种公平性又具有公开的特点,来不得半点虚假,这就要求体育活动参与者具有“众生平等”的意识。

因此,作为体育竞赛活动参与者,对待别人,要秉持“众生平等”理念,千万不可歧视他人,即不要歧视某些弱势群体,他们也有可能奋起直追,赶超你的水平;对待自身,则要秉持公平竞争的原则,凭借自身的运动才能与不懈努力战胜对手,不断进取。

另一方面,在讨论体育竞赛公平性的同时,还需要明确体育竞赛公正性。公正属于伦理学研究范畴,其意为“没有偏私”。奥林匹克运动正是打破了各个国家、社会法律差别的限制,在全球范围内构建了一个统一的“法律”,这就是体育竞赛规则,它是维护各种比赛的公正性的准绳,而裁判就是体育竞赛规则的最高裁决者。

目前在以定量指标来衡量运动成绩的运动项目中,其判断的公正性与客观性已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如国际比赛中的短跑项目采用了电脑计时系统,可以将比赛成绩精确到千分之一秒,有效解决了手计时的不正确性与主观性;投掷铅球项目使用了激光或红外线测距仪进行测距,替代了曾经使用的皮尺和钢尺的不准确性与主观性等。同时一些以定性评价为主的运动项目也有了一些新的进展,如网球中的鹰眼可以协助裁判判别网球是否出界;篮球运动可以通过录像回放帮助裁判员判别犯规的具体情况等。这些都是确保运动竞赛公正性的有效高科技手段,当然,在宣扬公正性的体育精神前提下,也会有一些违背公正原则的行为出现,如兴奋剂、黑哨、假球等,但人类总是始终与之斗争,保持运动竞赛的纯洁性、公正性。因此,学校体育竞赛的公正性有助于培养学生处事公正的理念与信念,而这些信念如能内化为青少年学生世界观,那么,当他们步入社会之后,我们将来的社会将是一个公正、和谐的美好社会。体育强调公平、公正和遵守规则,这是在体育活动中不断积累起来的情感体验,可以逐渐迁移和渗透到日常生活中,日复一日、潜移默化,养成学生的正直与与诚实品德。

4、培养学生正确的竞赛胜负观。

由于学校体育竞赛活动最终是以比赛的胜负而告终的,它给予学生一个不可变更的事实,那就是竞赛结果的不可预设性、竞赛过程的瞬息万变性和最终胜负的事实性。这个胜负的事实,无论你是否愿意、是否喜欢,都必须承认与承担。正如残酷的竞技运动一样,胜负只在一瞬间,又不在一瞬间,例如在 NBA 抢七大战中,双方的实力均在伯仲之间,并不是一场球取胜就是胜利,需要挑战之后的调整,调整之后的应变,是对手让你变得更加强大,因此千万不要贬低对手,而是要感谢对手使得你变得更强,同时,当你越是遇到困难、挑战与挫折,你就越有机会获得成功,因为你必须要培养具备走出痛苦、失利与挣扎的忍耐心与坚持心,唯有这种耐力与坚持,你才有可能跨越障碍、克服困难并走得更远,只有具备这样的胸襟、气度与平常心,才能更好地正确对待比赛的胜负与输赢。青少年学生在运动竞赛之初,血气方刚的胜者可能骄傲自满,但体育竞技场没有永远的胜者,通过这种胜负瞬间变化的多次历练与洗礼,青少年学生可从中领悟胜负对人生哲学的价值和处事的态度。因为成功是一时的,失败是正常的,戒骄戒躁才能不断进取。而这种胜负观的养成,有助于学生把它迁移到人生之中,正确对待人生中的成功与失败。

5、培养学生合作精神与体育道德。

加拿大学者哈格里夫斯指出:以往的教育改革着力于从外部促使学校成为变革的场所,而更为重要的变革力量应该是产生于学校内部的以人际关系互动为中心的教学文化。

学校体育各类竞赛活动中处处存在合作与竞争。在运动竞赛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强烈的对抗精神、取胜斗志,这不仅是体能、运动技能方面的较量,更是智力、智慧方面的对抗。在体育竞赛活动中,既要求与对手公平的竞争,同时也要求同伴之间的良好合作与帮助,这是因为一方面与同伴的合作是团队取胜的关键,另一方面个人在团队中的业绩又是评判个人地位与作用的指标,如篮球比赛要求队员不仅要与对手进行激烈的竞争,同时还需要做好各个位置队员的本职份内工作,这样才能发挥集体的力量去战胜对方,但是,处于各个位置的队员是否正常发挥水平,是否做好自己的份内工作,是否抢占他人的角色与作用等问题给了学生一个处理合作关系的难题与思考。因此,学校体育既能促进学生竞争意识的培养,还能培养学生团队意识。经常参与体育竞赛的学生,妥善处理个人需要、他人需要、团队需要及其关系的能力会得到提高,克服自私自利、损人利己、利欲熏心、假公济私等不良习气的能力就会增强。

学校体育各项活动都是以群体性为主的活动,对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具有重要作用。据美国卡耐基教学促进基金会调查,50%的大学本科生每周至少参加了 1 h 以上的有组织的学生活动(包括体育活动)。这些活动有助于发展大学生的体育道德。

体育是社会活动的一个缩影,体育竞赛活动需要遵循各种体育道德,对于参与者而言,要遵守运动竞赛规则,而裁判则是维系各种体育竞赛规则的公正执法者;对于现场观众而言,要遵守运动场馆管理秩序;对于普通的电视媒体观众,则需要遵守体育比赛一般的观看规则。通过各种形式的直接参与或间接观看体育活动,人们可以习得运动竞赛中的各种规则、道德、规范等,并有效迁移到社会生活中加以运用。因此,经常参与各类体育竞赛活动的学生也将有助于养成他们遵守体育道德规范与准则的习惯。

 

四、落实“立德树人”的实践策略

1、正确处理教书育人的辩证关系

首先,学习知识是途径和手段,而不是目的,所以不能以学习知识为中心。相反,知识的学习要围绕人的发展进行。结合体育学科,学校体育具有传授运动知识、运动技能与健身手段和方法等的教书层面价值,但如果学校体育的价值仅停留于此是不够的,学习与掌握运动技术与技能是基础,育人才是本质。其中发展学生身体的育体是关键,培育学生体育道德的育德是核心。

其次,教书也是一个育德的过程。因为教书的主体是教师,总是自觉或者不自觉地按照社会与教育的要求、观点和思想去影响学生;同时,体育教师在实施教学过程中,其个人的品德、修养、世界观等人格因素都会对学生体育道德的培养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再次,育人价值的实现需要结合学科特点。传统灌输式教学最大的弊端在于关注运动技术教学、关注育体方面的价值较多,忽略了体育道德的育德意识与行为。

因此,在实施运动技术教学的同时,要正确处理好运动技术教学与身体发展、培育品德之间的关系:通过运动技术教学过程实现育体价值,并在此基础上,充分利用体育学科特点,实现育德价值。

2、正确处理立德育人的辩证关系

在处理立德育人关系问题上,首先,立德具有两个层次的含义:一是立教师之德;二是立学生之德。

其中,立教师之德是前提,因为教师处于学科教学的主导地位,教师之师德最为重要,要立德树人,必立师德在先;而立学生之德是本质。其中学生的体育品德包括体育爱国与积极进取、公平公正的意识、正确的竞赛胜负观、团结合作与社会道德等方面的内容,这是体育学科育德的特殊价值。其次,学校体育学科的育人包含了育体育德互为促进的两个方面。促进青少年学生身体的发展体现了学校体育育体价值的本体,促进青少年学生体育道德发展体现了学校体育育德价值的本质。但学校体育的育德价值必须结合体育学科性质与特点,因此,要做好学校体育的育德工作,必须深入体育学科,挖掘体育学科教学中有关品德教育方面的内容,有效实现学校体育育德价值。

3、坚持尊重个性和个别差异,为每个学生提供均等的教育机会

由于青少年学生体质、个性、智力、性格、学习基础、运动能力、注意力、情绪、意志、兴趣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因此,在班级教学中,自然会出现学习能力强、进步快的学生与学习进步缓慢的学生。对于体育学习优秀者而言,他们容易产生愉悦的心情、体验运动乐趣、有助于师生沟通、有利于实现育人功效,但是对于那些体育学习困难的学生而言,他们因习得性无助而产生逆反情绪、抵触情绪、消极情绪等,特别是在人际交往方面,会产生一定的自卑感,人际交流发生一定的阻碍,这就要求广大的体育教师具有很高的职业道德与专业修养,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理念,在关注优秀学生的同时,关注体育学习困难学生,采用灵活的方式与手段,帮助他们更好地学习与掌握运动知识与技能,促进身体健康与精神世界的健康成长。

《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指出:“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活动,不是为了甄别或选拔运动员,而是要培养学生自强不息、勇敢顽强、挑战自我、追求卓越的精神,力争让每位学生更能、更强、更健康。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因材施教、区别对待,对于运动基础较好的学生提出更高的学习要求,促进他们更好地发展,形成运动专长;对于运动基础较差的学生要循循善诱,耐心给予指导和帮助,使他们在所学的运动项目上有所进步。对于病弱或残障学生要更加关注和关爱,并给予有针对性的运动与健康指导,弱有所扶,使他们有更多的获得感。如果选择某一运动项目的学生较多,可以采用分层教学或分性别教学的形式,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要创设积极进取、团结合作、富有挑战性的学习情境,使每一位不同运动基础的学生都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进步,感受和体验体育学习的成功感和乐趣,提高体育学习的内在动力,增强体育学习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4、大力提高体育教师的师德水平

教师要想培养出一个个合格的产品,教师的师德对学生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

体育教师师德水平与专业素养体现在:(1)具备良好的体育职业素养与敬业爱岗精神,利用我国优秀运动员的先进事迹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2)利用体育学科优势,深入研究体育健身价值与实现路径,更有效地服务于学生的身体发展;(3)以身作则,树立体育教师品德的模范与榜样作用;(4)公平公正地处理好体育教学与竞赛中的各类问题,发展学生团队意识与合作精神,培育学生正确的比赛胜负观;(5)善于捕捉体育教学育德时机,发挥整体的育德成效。

 

 


分享到:

新闻总数:3140 今日访问量:17458 本月访问量:50905 总访问量: 56607079

主办单位:溧阳市教师发展中心 - 地址:燕湖路1号 - 邮编:210012 - 联系电话:87215175

技术维护:南京裕后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 备案号:苏ICP备1702513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