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教育资源>综合>体育>教育科研>阅览文章

陈雁飞:《课程标准(2022年版)》教学建议分析与落实

时间:2022/6/20 10:29:37 来源:吴健字体显示:大 中 小阅读:15670 次

陈雁飞:《课程标准(2022年版)》教学建议分析与落实

陈雁飞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2022年版)》]是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指导性文件,规定了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性质、理念、目标、内容、学业质量和课程实施等,体现了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和发展的基本思路,以核心素养为纲,聚焦了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提出了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中要达到的基本要求。《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中指出“体育与健康9年教学总课时比例达到义务教育阶段教学总课时的10%~11%”[1],位列中小学各科目安排的前3名。与之前实施的2001年颁发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相比,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类别、科目的设置、教学的时间并没有变化,变化的是新时代基础教育的新发展,新时代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新要求,以及新时代大家对体育与健康教育的新期待。

在体育与健康教学中怎样理解、把握和实施《课程标准(2022年版)》,高站位理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健康第一”指导思想、“以体育人”价值取向[2],努力实现从“知识导向”向“素养导向”转变、从“单一技术导向”向“结构化知识和技能导向”转变,从“简单情境”向“复杂情境”转变,从单纯的“体育教育”向“体育与健康教育及多学科融合”转变[3],成为广大学校体育专家与中小学体育教师共同需要思考、研究、实践、反馈的热点与难点、重任与新任。鉴于此,笔者结合《课程标准(2022年版)》对于课程实施的教学建议进行逐条分析,并就具体落实策略展开论述,供大家参考与商讨。

《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体育与健康课程要培养的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较长时间的学习,在知识内化、行为养成、品德修为基础上逐渐形成的,是学生在体育与健康活动和情境中体验、探索、感悟和解决问题的结果。因此,各校在编制水平、学年、学期、单元、课时教学计划时,要综合考虑幼小衔接、水平衔接、学段衔接等方面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与学习需求,关注通过较长时间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与健康成长,而不仅仅是当前这个学期、这个学年、这个水平的教学计划,要关注各个教学计划的有机联系。同时,还要做好本校各学科课程教学计划的顶层设计与统筹安排,形成学校各学科教育的合力,做好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融合设计与学科布局。体育教师在设计各类教学计划时,应根据不同水平学生的实际与学习需求,将落实核心素养贯穿始终,制订明确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目标,整体设计基本运动技能、体能、健康教育、专项运动技能和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教学内容。在教学中,要关注体育与健康结构化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以及在真实的、复杂的运动情境中运用,更要关注体育与健康课程中的不同运动项目育人、不同体育文化育人、不同学练赛活动育人、不同角色体验育人、不同情境沉浸育人等多维综合育人成效。

(一)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需要从编制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计划上下功夫

各校在编制各类教学计划时,应根据不同水平学生的实际,制订明确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目标,整体设计基本运动技能、体能、健康教育、专项运动技能和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教学内容。在教学中,要关注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更要关注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育人成效。作为体育教师首先要树立明确课程育人意识。如,在课程实施计划中应从过分关注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转向重视核心素养的培养,将核心素养的培养贯穿在学年、学期、单元、课时等各层次的学习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情境、教学方法、学习评价等设计中。特别注意的是,选择有利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知识、技能、问题、情境、学习、练习、比赛、评价等进行结构化的整体设计,使学生加强对运动项目完整的体验和理解。

体育教师在制订学习目标时,要实现“知识与技能”单一目标转向核心素养的“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目标。在遴选教学内容时,要以不同水平的学生能达成的核心素养为依据,结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以及全面发展的情况,实现健康教育与跨学科主题学习贯穿义务教育整个阶段,在水平一重点发展基本运动技能的基础上,水平二至水平四重点发展学生的专项运动技能与体能。在设计教学情境时,要关注学生在比赛情境、展示情境、教育情境、生活情境等真实情境中形成核心素养的实践活动。在选用教学方法时,要采用指向核心素养的学练赛一体化,促进学生结构化知识与技能掌握的教学方法,突出体育实践课“精讲多练”“学以致用”的教学特性。在进行学习评价时,要以核心素养为主要维度,结合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对学生的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3个方面的学习结果与学习行为具体表现进行综合评价。

(二)要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运动技能形成规律和课程的育人特点在设计各水平的教学单元上下功夫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中的健康教育、跨学科主题学习是整个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必学的内容;基本运动技能是水平一学生必学的内容,重点通过体育游戏发展学生的基本运动技能,让学生在玩中学、玩中练,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专项运动技能与体能是水平二至水平四学生必学的内容。其中,6类专项运动技能中的具体运动项目或项目组合,则是需要根据多数学生的兴趣和需求,由学校进行选择和教学。在三至六年级,主要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从6类专项运动技能中各选择至少1个运动项目进行教学,原则上每学期指导学生学练2个不同的运动项目,在重点发展学生各种体能的基础上发展多项运动技能,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运动需求;在七至八年级,应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从6类专项运动技能的4类中各选择1个运动项目进行教学,其中必须包括中华传统体育类运动项目,原则上1个学期指导学生学练1个运动项目,在继续发展学生体能的基础上重点发展专项运动技能;在九年级,学校可以让学生根据兴趣爱好自主选择1个运动项目进行为期1年的学习,保证学生初中毕业时掌握1~2项运动技能。

学校在选择各年级学练的运动项目时,可通过问卷调查、班会交流等方式,先让学生在六类专项运动技能中分别选择自己喜爱的运动项目,再根据学生的选择结果及学校的实际情况确定各年级教学的运动项目。学校应至少开设以下运动项目:1个集体性球类运动项目;1个个体性球类运动项目;1个田径类运动项目或项目组合(从跑、跳、投掷3个亚类中各选择1个项目进行组合);1个体操类运动项目或项目组合(技巧与器械体操项目可由技巧运动、单杠或双杠运动、跳山羊组合而成,艺术性体操项目可由1套韵律操和1套健美操组合而成);1个水上或冰雪类运动项目或项目组合(由2个水上运动项目或2个冰雪运动项目组合而成);1个中华传统体育类运动项目或项目组合;1个新兴体育类运动项目或项目组合。各年级学练的运动项目可以完全相同或部分相同,也可以不同。各运动项目学习起始年级可由学校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相关教学条件确定。如,游泳项目可从三年级开始开设,也可从五年级或是其他年级开始开设,无论从哪个年级开始学习游泳项目,均可参照《课程标准(2022年版)》相应水平目标的要求。

(三)落实结构化教学要求,在专项运动技能的大单元教学设计上下功夫

开展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大单元教学”是《课程标准(2022年版》)对体育教师提出的新要求,也是今后体育教师的必备教学技能。大单元教学是指对某个运动项目或项目组合进行18课时及以上相对系统和完整的教学,既可以是某个运动项目,也可以是某类专项运动技能中不同项目的组合。具体而言,球类运动应进行单个运动项目的大单元教学,其他五类专项运动技能可根据学生学习基础、意愿和需求,以及学校的实际情况进行单个运动项目或项目组合的大单元教学。但不同项目组合的大单元教学不是简单的拼凑。如,不是2个9课时的不同项目或3个6课时的不同项目组合的大单元教学,而是要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学习兴趣与水平,同类专项运动技能形成的规律与迁移、场地器材的关联。又如,韵律操和健美操项目的组合,田径中的跑、跳、投掷项目的组合,田径中的耐久跑与定向运动的组合,轮滑与滑冰项目的组合等。而且,要注意组合项目的大单元教学应先集中学练一个项目,然后再集中学练另一个项目。

同时,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还要加强课内外的有机结合,促进学生通过较长时间的连续学练,掌握所学的运动技能。要避免把一个完整的运动项目割裂开来,断断续续实施教学,或在一个时间段内教授不同项目。如,第一节课教100m跑,第二节课教跳远,第三节课教投掷等,导致运动技能学习的负迁移或不连贯。此外,专项运动技能中每个运动项目的内容要求主要包括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技战术运用、体能、展示与比赛、规则与裁判方法、观赏与评价,这也是每个大单元教学的主要内容。体育教师要通过凸显大概念、大主题、大任务的大单元教学架起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和核心素养的桥梁[4],引导学生学练结构化的运动技能,并创设复杂的运动情境,让学生多参加展示或比赛,促进学生掌握和运用一项完整的运动技能[5],形成高阶体育与健康思维,最终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体育教师在制订学习目标和选编教学内容时,既要关注学生体能发展与运动技能学练的外在表现和效果,也要关注学生在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态度和价值观。学习目标的制订还要关注不同水平之间的各种行为表现与学习结果的纵向进阶区分度,促使在真正落实学习目标时,充分发挥学习目标导教、导学、导评的作用。教学内容的选编要以多数学生需要学习的主要形式与进阶变化呈现,围绕发展学生核心素养进行教学内容的整合,设置具有挑战性与针对性的体育学习活动,促进结构化、情境化、活动化的课堂教学实施。

(一)基于核心素养制订明确的学习目标,增强学生学习结果的可检测性

1.体育教师应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有机渗透到基本运动技能、体能、健康教育、专项运动技能、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学习目标中,在不同课程内容的不同层次教学计划中,从核心素养的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3个方面制订学习目标。运动能力学习目标制订要考虑体能状况、运动认知与技战术运用、体育展示或比赛3个维度;健康行为学习目标制订要考虑体育锻炼意识与习惯、健康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和运用、情绪调控、环境适应4个维度;体育道德学习目标制订要考虑体育精神、体育道德和体育品格3个维度。

2.体育教师要注重学习目标的可观察性与表现性,使用体现不同层次的表现性行为动词。如,说出、做出、画出、跳出、判断、叙述、描述、完成、评价、制订、分享等。不同层次的学习目标应包括条件(在什么情境下)、行为与表现(做什么和怎么做)、结果(做到什么程度)3个部分,要多用具体的高度、远度、速度、命中率、成功率、时间、次数、种类等量化标准,使学习目标明确、具体、可操作[6]。如,水平三的“运用轮滑基础技术的小组合作竞速与绕标滑行赛”的大单元(表1),分别从核心素养的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3个方面制订的学习目标,有较为清晰的量化标准,使学生能够进行自我学习结果的客观测评。

说明: 图片

 

(二)针对学习目标和学生特点合理选编教学内容,增强学生学习的针对性

1.体育教师应根据学习目标,从有利于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形成和发展的角度,认真分析、选择和设计教学内容,避免孤立、静态地进行单个动作技术,单个知识点的碎片化教学,注重采用结构化知识与技能教学,加强学生对所学运动项目的完整体验和理解,提高学生在真实活动或比赛情境中运用知识与技能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以基本跳组合展示、规定时间自选动作计数赛为主线,将花样跳绳的内容进行组合编排。如,1min双脚交换跳、4人跳绳计数(计时)接龙、10s~20s4人不同跳法接力、1min“8”字跳长绳等,突出项目的整体性学练,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2.教学内容的选择和设计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生长发育特点、体质状况、运动基础、兴趣和需求等,保证教学的基础性、多样性和系统性,引导学生在体验不同运动项目魅力的基础上掌握专项运动技能。掌握某一项运动技能的基本标准主要包括2个方面:一是掌握和运用该项目的基本技战术,如,篮球运动的运球、传接球、投篮、移动、卡位等基本动作技术,传球与运球、传球与投篮、运球与投篮、移动与抢断球等组合动作技术,传切配合、侧掩护配合、“关门”、补防等基础配合,联防与破联防、人盯人与破人盯人防守等全队配合。二是能完整地参加该项目的班级内、班级间的展示或比赛。如,完整地展示一套健美操自编套路、参加侧重边路攻防地对抗性足球比赛、2~3人配合灵活变化的篮球实战比赛、有条件限制的排球隔网垫球比赛等,并能有效运用该项目的主要比赛规则。

3.学校必须保证规定课时的健康教育,加强健康教育知识与学生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把所学的健康知识与技能运用到体育锻炼、学习和生活中;逐渐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健康教育覆盖了一至九年级的全过程,要注意全面与重点相结合,课堂教学与生活实践相结合。如,教师可以根据所在地区和学校的实际情况,在充分调查学生需要的基础上,选择对学生健康影响最大和他们急需的内容进行讲解。又如,在“雾霾天气”下如何保护自己减少污染伤害,是否要停止户外锻炼,在“居家学习”中如何开展室内体育锻炼,在“体育中考”前如何安排作息与调整应对心理状态,青春期生长发育变化等,都是学生在特定时段中急需了解和获得指导的知识。

4.教学内容的选择和设计应充分考虑当地的气候特点、场地设施、安全环境、民族传统文化等情况,因时、因地制宜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如,滑冰、滑雪、游泳项目的开展必定受到各方面的条件限制,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宜的内容进行教学;田径中长跑项目在冬季开展能够有效发展心肺耐力;新兴体育类运动中的远足、攀岩等强度过大、有一定安全隐患的项目建议在小学高年级或是初中开展;舞龙、舞狮、摇旱船、跳竹竿、赛龙舟、荡秋千、抢花炮、珍珠球、毽球、蹴球等民族民间体育类运动,可根据地域特点进行合理选择和设计。

5.要加强对中华传统体育类运动项目的教学,其目的不仅是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更重要的是以培育民族精神为深层目的,以增强文化自信为最终追求[7]。尤其要重视具有对抗性的中华传统体育类运动项目,减少花拳绣腿式的比画动作教学,培养学生的尚武精神与阳刚之气,加深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体育与中华体育精神理解。如,武术类运动项目最核心的动作是“踢、打、摔、拿”,各类武术动作不论从动作名称、运动路线,还是从用力点、击打目标等,本身都带有明确的技击用意。因此,武术动作或套路的学习只有还原到某种特定的攻防情境中,才能真正体现武术技击的本质属性,学生也只有通过与真实或假想的技击对手模拟或实战对练,才能提高对武术运动的深刻体验与深度理解,进而提高学习兴趣[8]

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要实现从“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的真正转变,将过分关注传授知识与技能转变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和学习行为。体育教师要从制订“教学目标”向“学习目标”的转变,从实施“单一动作技术的学练活动”向“学练赛一体化的完整学习活动”的转变,从创设“简单情境”向“复杂运动情境”的转变,从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向“教与学方式方法”的转变,从评价“教学质量”向“学业质量”的转变,从采用“体育课堂教学”向“课内课外相结合”“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转变,对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的各个要素、各个环节及整体进行教学改进,促进学生主动学练、深度学习。

(一)设计完整的学习活动,促进学生对完整运动项目的学习

体育教师要摒弃说教课、“放羊课”、安全课、单一技术课、测试课等,设计目的明确、内容丰富、情境真实、方法多样、互动良好的完整学习活动,将“学、练、赛”有机结合,引导学生在充分动起来的过程中享受运动乐趣,形成丰富、深刻的运动体验,在做中学、学中思、思中得。如,球类运动项目教学时,必须改变传统的、单纯的根据动作结构进行划分的单个动作的教学方式,而应该更多、更早地进入完整运动项目的学习中。又如,围绕花样跳绳“一带一跳”的课时学习主题,突出精讲多练的教学原则,在重点讲解示范“一带一跳”的进出绳时机、与同伴协调配合后,由摇绳跳绳较好者先带跳,进行“一带一连续跳”“一带一上下跳”等2~3种练习,再进行1~2种双人或是小组“一带一跳”计时计数游戏或比赛。此外,体育教师还应将学生课时或是单元学习的测试与某个练习活动、游戏活动、比赛活动结合在一起,实现“学、练、赛、评”一体化,突出“真实情境中的真实学习能力”的评价,而不是单独安排1节测验课,对单一知识与技术的测验。

(二)创设多种复杂的运动情境,促进学生深度学习

根据学习目标、教学进度等引导学生在对抗练习、体育展示或比赛等真实、复杂的运动情境中获得丰富的运动体验和认知,提高技战术水平和体能水平,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精神、体育道德和体育品格。如,初中足球小场地比赛,每节课都可以设计与实施针对课堂学练内容的多种形式的教学比赛,如,侧向拉球接力赛、脚内侧传球比快、射小门点球赛、曲线运球接力赛、不同宽度射小门比赛等单一技战术运球比赛,斜传直插二过一积分赛、3VS3传抢球比赛、3VS3中间球门比赛、突破封锁线等组合技战术运用赛,3VS3小场地比赛、多球门1VS1教学比赛、半场4VS4比赛或5VS5比赛等;通过比赛,在潜移默化中逐步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三)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方法,促进学生学练活动的主动性

在教学中,要将教师示范讲解与学生自主学练、合作学练和探究学练有机结合,将集体学练、分组学练和个体学练相结合,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自觉实践,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意识。在进行开放式运动技能教学时,应提供开放的学练空间和情境,回归该类运动的本真,学生只有在真实的或模拟的情境中,安排进攻、对抗、战术、配合的学练赛情境,才能体验到开放式运动技能的多变性、不可预测性;在进行封闭式运动技能教学时,如田径中的耐久跑,可以通过路线、方法、环境、组织形式的创新变化,采用定向运动、莱格尔跑、6min定时跑、环校园跑、背景音乐、野外环境、“跑团”等新颖的学练方法;减少耐久跑的枯燥感,提高学生的学练兴趣。又如,针对不同部位、不同人群、不同天气、不同需求等,每节体能课可以多关节、多肌肉群参与的组合动作为主,以全身性和整体训练、有氧和力量训练相结合,功能性训练之间平衡的多组次的不同组合循环学习,带给学生趣味化、挑战性、沉浸式的体能锻炼,全面提升学生的体能水平[9]

(四)合理设置运动负荷,促进学生体育实践学习效果的实效性

运动负荷由群体运动密度、个体运动密度和运动强度衡量组成。群体运动密度是指一节体育实践课所有学生总体运动时间占课堂总时间的比例;个体运动密度是指一节体育实践课单个学生的运动时间占课堂总时间的比例;运动强度是指动作用力的大小和身体的紧张程度,常用心率表示。在体育与健康教学时,应尽量减少教师让学生集体暂停进行讲解、示范、队形调动等时间,让所有学生充分动起来,改变“不出汗”的体育课,增进学生体质健康,促进学生掌握运动技能。每节课群体运动密度应不低于75%,个体运动密度应不低于50%;每节课应达到中高运动强度,班级所有学生平均心率原则上在140~160次/min。每节课应有10分钟左右体现多样性、补偿性、趣味性和整合性的体能练习。同时,要引导学生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循序渐进,逐步提高运动负荷,在保证运动安全的基础上增强学习效果,掌握科学锻炼的方法。

(五)运用信息化手段和方法,促进学生体育学习新样态的多样性

当前,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给传统的课堂教学带来了许多便利,“教育+互联网”也应运而生,体育课程信息化建设的步调日益加快,信息化手段和方法的运用成为当下教学的新常态。在教学中,根据小学生感性认知能力强、初中生感性认知与理性认知快速发展的特点,积极开发与利用多种现代信息技术,开展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等教学,帮助学生通过线下线上相结合的方式,打破不同地区、不同学校学习的时空壁垒,使得大量优质教育资源得以即时共享,拓展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学习视野。尤其是当前受到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影响,各地市均实施过“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的教学安排,通过各类直播平台和App,帮助各中小学校指导学生进行居家体育锻炼,摆脱场地和器材的限制,有针对性地增加身体素质练习,适当增加规则、礼仪、体育故事、技战术、健康知识和锻炼方法等理论知识的内容,让学生掌握更全面的健康知识与技能。

落实“教会、勤练、常赛”“学生每天校内锻炼1小时、校外锻炼1小时”的要求,加强课内教学与课外体育活动的有机结合,以及学校、家庭和社区体育的多元联动。如,通过亲子体育活动、家长云课堂、社区体育圈等,实现家校社的体育理念共识、体育资源共享、体育活动共建。体育教师应在提高课内教学质量的基础上,积极组织,指导学生参与校内多种形式的课外体育活动和竞赛活动。如,面向所有学生的班内课课赛与单元小赛季、校内体育嘉年华与趣味运动活动,激发学生参与运动的兴趣。布置学生独立或合作完成,与家长共同完成的体育家庭作业等,促进学生经常锻炼、刻苦练习,逐渐培养学生的体育锻炼习惯,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让学生体验运动的魅力,领悟体育的意义,促进学生更好地形成核心素养。

总而言之,《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提出的新理念与新要求,需要广大中小学体育教师更新教育教学理念,依据核心素养的内涵、课程总目标与水平目标、课程内容,以及学业质量,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广泛运用各种校内外、线上与线下资源,选择有效的教学内容,创新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指导学生在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的真实情境中掌握并能运用结构化的知识和技能,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分享到:

新闻总数:3137 今日访问量:1429 本月访问量:1355247 总访问量: 56458084

主办单位:溧阳市教师发展中心 - 地址:燕湖路1号 - 邮编:210012 - 联系电话:87215175

技术维护:南京裕后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 备案号:苏ICP备1702513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