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教育资源>综合>体育>教育科研>阅览文章

培养学生感知能力的教学设计思考

小学水平一二年级“直体侧滚动”为例

时间:2022/6/20 10:29:01 来源:吴健字体显示:大 中 小阅读:3404 次

培养学生感知能力的教学设计思考

——小学水平一二年级“直体侧滚动”为例

 

个体对体育运动技能的感知,恰如初生婴儿对于光线的感知――敏感而渴望。感知对于个体对事物的萌芽印象是至关重要的,正如唐代韩愈所说“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备注:有茂密的树根,就会有丰硕的果实;有充足的灯油,就会有明亮的灯光。)一样。因此,个体感知对于学生如何能更好地感觉、认知体育教育的重要性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前段时间,听了小学水平一二年级的技巧“直体侧滚动”的课,课中教师创设了比较好的教学情境,给了学生更多体验的时间,但是教学中并未抓住重点,让学生真真体验到“直体”二字。所以,本节课学生并未能很好地感知到体育运动技能的方法和技巧,并不能很好地促进和提高学生体育学习的认识与发展。今天,从培养学生感知能力的视角来分析一下本节课。

一、概念界定与分析

1.感知。感知即意识对内外界信息的觉察、感觉、注意、知觉的一系列过程。感知可分为感觉过程和知觉过程。感觉过程中被感觉的信息包括有机体内部的生理状态,心理活动,也包含外部环境的存在以及存在关系信息。感觉不仅接受信息,也受到心理作用影响。知觉过程中对感觉信息进行有组织的处理,对事物存在形式进行理解认识。

2.感知能力。1985年,美国学者卡罗尔·E卡特伦和简·艾伦针对感觉统合能力进行研究,提出感知能力。他们认为感知能力是感觉统合能力的一部分,是身体运动能力正在发展中的幼儿能够体验到他们对身体的掌握和控制感。幼儿感知能力领域的发展目标包括手眼、脚眼协调能力、大肌肉运动能力、非大肌肉运动能力、身体支配和控制能力。

感知能力是一种个体能够体验到自身身体的掌握和控制感的能力,而大肌肉运动能力是其感知能力中的一种。大肌肉动作也称作粗大运动(相对于精细动作),主要是身体的躯干及四肢参与所产生的动作,其基本运动方式包括跑步、跳跃、投掷等。大肌肉动作包括位移技能和物体控制技能,位移动作技能包括跑、立定跳远、单脚跳、前跨跳、侧滑步、前滑步六项空间位置移动动作。物体控制动作技能包括原地拍球、踢球、双手接球、击固定球、上手投球、地滚球六项操控物体动作。粗大动作以及精细动作互相协调配合组成了人类在生活中的各种动作。

3.分析:感觉是对事物的局部反映,不带有认识意义,而认知却是对事物的总体反映,带有认识上的认知同时也具有自己的一些典型特点,对这些特点的适度、准确把握,对学生个体对体育技能的把握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学生处在身体、心理尚未成熟阶段,他们有着自己独特的个体感知特点。理解、分析这些特点,对于了解学生个体特点和参与体育的热情,以及针对其个性感知开展体育教学都有重要作用。

个体感知是个体直接对客观对象的最直接的感觉和认知,有着自己固有的步骤和特点。如果在学生体育运动中,教师能够发现、接受、灵活运用学生的个体感知特点,结合体育教学和体育运动项目自身的特点,把学生的个体感知和体育教学联系起来,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自身的个体感知,来进行体育教学,会对学生体育运动提高到一个新的台阶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二、教学简介与分析

1.学情分析。教学对象为小学水平一二年级学生,年龄小,加上体育室外学习干扰因素多,注意力不集中,活泼好动,兴趣难持久,依赖性强、自我约束能力差。但是,他们喜欢户外运动,模仿能力强,经过小学一年级的学习,对体育运动有了初步的认识和体验,但是对体育的学习仍然存在认识上的不足。学生个体之间又存在体质上、运动上的差异性。所以,他们在体育课中会比较容易兴奋,不易集中。因为年龄心理特征问题,他们喜欢参与到生活情境的体育课堂,喜欢直观的教学,模仿性的感性思维的体育课。

2.教学简介。教学目标:知道直体滚动的动作方法;基本掌握单人直体左右滚动的动作;乐于参与直体滚动的学练,并在游戏中体验合作完成任务。重点:肩、臀向滚动方向协同用力;难点:身体绷直滚动流畅。

1)情境导入。谜语导入“小黑人儿细又长,穿着木头花衣裳,画画写字全靠它”,即小铅笔。

2)准备部分。组织绕教学场地的慢跑,慢跑中教师喊“我是木头人”,学生直立不动。韵律操,跟随音乐进行完成。

3)基本部分。①我们一起做一支“小铅笔”,即身体笔直、双脚并拢、双手向上伸直。②“小铅笔滚得欢”,即学生模仿小铅笔在垫子上的滚动(一人一块小海绵垫)。③直体滚动学练。教师设置了四个闯关活动(一~三闯关一人一垫),闯关一“侧躺滚动”(侧身开始的侧滚动)、闯关二“平躺滚动”(平躺开始的侧滚动)、闯关三“从低往高的直体滚动”(加大难度的侧滚动)、闯关四“滚动运输”(四人一组直体侧滚动接力),拓展练习:翻山越岭,学生分成四组,直体滚动过斜坡、爬越体操垫、跳过体能环、绕过标志桶完成接力游戏。

4)结束部分。略

3.分析:

1)学情分析与教学目标、重难点确定。小学二年级的学生,滚动对他们来说有着较丰富的生活经验,所以我们应该充分利好学生的这种感知,并从个人的经验感知中去体验到新的感知。鉴于学生的体育学习中的模仿能力强,应该给学生创设更多的模仿机会,并在学生模仿学习中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去感知运动的不同,体验不同的感知,不断提高学生的感知能力,为学生的体育能力提高奠定基础。又应该侧滚动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有着比较丰富的经验,教师应该抓住本节课的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设计有针对性的学习过程。

所以,教学目标可以改为:通过学习,学生知道直体侧滚动的直体的方法和直体侧滚动技巧,知道直体侧滚动的用力方法。通过学练,学生掌握直体侧滚动的直体方法和直体侧滚动技巧,并合理用力方法,滚动直、流畅,并能在综合练习中运用。乐于参与直体滚动的学练,能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并在游戏中体验合作完成任务。重点:直体的方法与直体侧滚动的用力;难点:滚动直、流畅。

从教学目标的改动可以发现,本节课根据学生已经具备的侧滚动生活经验,所以主要抓住“直体”二字,突出“滚动直、流畅”,而直体侧滚动技巧除了“直体”外,还要突出双臂的摆放位置。

根据上面教学目标和重难点的调整,教学设计应该做针对性的调整,围绕重难点的突破进行有效的教学。关注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的感知能力提升去设计教学,在学生的不断感知运动中去发现合理的运动方法和技巧。

2)教学思路与教学设计调整。教学设计思路如下:引导感知“我是小铅笔”——初步感知“我是站着的小铅笔”——初步感知“我是躺着的小铅笔”——初步感知“我是滚动的小铅笔”——提高感知“我是滚动直的小铅笔”——巩固感知“我是滚动直的小铅笔队员”——拓展感知“小铅笔的丰富体育活动”——结束“小铅笔感知运动反思”。

①情境导入部分可以不变,但是务必提出小铅笔的“直”,并提出“如何直”的问题给学生去思考。

②准备活动:以“我是小铅笔”为导入,围绕练习场地的慢跑,教师喊出“我是小铅笔”,学生立即做出“笔直的小铅笔”姿态,多次的练习给学生体验小铅笔的笔直。

③基本部分:以准备活动中的“我是小铅笔”为引导,“你是如何像小铅笔的?”(即如何完成“笔直”的小铅笔),让学生复述前面的感知,膝关节、腰、背、手臂等如何笔直。并组织学生再次站立完成“我是小铅笔”,感知相关部位的用力。接着用“我是躺着的小铅笔”引导,学生体验平躺的“笔直的小铅笔”,并让学生回答“如何直”的感知。接着用“我是滚动的小铅笔”引导,学生体验“滚动的小铅笔”,并让学生回答“如何滚动”的感知,这里必须让学生确定手臂的位置(不同的手臂摆放位置,滚动的感知不同,引导学生感知到滚动流畅的手臂摆放方法),并稍微让学生感知侧滚动中过程中的用力。接着用“我是滚动直的小铅笔”引导,学生体验“如何滚动的直”(可以设计直观的“直”的,学生自我评价方法),学生回答“滚动直”的感知,再次感知侧滚动过程中的用力,并确定用力方法。拓展练习“小铅笔的丰富体育活动”:翻山越岭,学生分成四组,直体滚动过斜坡、爬越体操垫、跳过体能环、绕过标志桶等的接力游戏。结束部分略。

三、个体感知对学生体育运动的影响

1.外在影响。外在影响对学生体育运动的个体感知表现在对体育运动的感知、对教师的感知、对运动场地的感知和对他人(体育明星和同伴)体育活动的感知。个体对体育运动的感知首先便是对教师的最直接的感知,学生对体育教师的好感直接影响到对体育的学习与参与热情。其次,学生对体育运动项目的感知,收到个人成长过程体育参与的兴趣、爱好,也有家长等因素影响,即家长的体育运动兴趣爱好对孩子有着影响。学生对体育运动场地的感知,良好的体育运动环境会给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如颜色鲜艳、器材多样的场地器材能激发幼儿体育学习的参与积极性。最后,学生对他人体育运动的感知,因为“从众心理”和“光环效应”也会对学生个体的体育参与积极性产生影响,如因为喜欢“球星科比”,所以爱上篮球运动(光环效应)。

2.内在影响。内在影响对学生体育运动的个体感知表现在学生肌体的直观感受、心理感觉和认知、满足感和成就感。体育运动必然会带来身体机能的感受,参加长距离跑步,呼吸会很困难;多次立定跳远后,腿部会酸痛,这些都是直接的肌体反映。这些初始运动阶段的集体感受,对学生的参与体育活动是有负作用的,这个阶段需要个人对参与体育的认识、意志力和教师加强引导,体验到运动持久性带来的身体机能的健康和回报。其次,是心理感觉和认知,体育运动不仅会带来肌体的改变,同样也会引起学生的心理感觉和认知,一项运动可以带来幸福和快乐的感觉,也可以带来一种烦闷和畏惧的心理。最后就是满足感和成就感,通过体育运动,人会达到一种心理的满足感和成就感,会获得一种成功的成就感。当然如果不当,体育也会带来痛苦感。譬如运动中受伤等,则会带来永远的痛苦感。

四、建议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知道学生在参与体育运动过程中的感知既互相促进,又有负作用。所以,体育教学的设计应该尽量避免负作用,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体育活动感知基础,根据学生的个体感知特性和体育运动学习的实际情况,设计符合学生体育学习的教学设计。

1.在教学中要注意创设接近学生生活经验、符合学生心理特点的教学情境,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和变换练习方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参与性。

2.在教学中应积极创造条件,放手让学生独立自主地进行探索活动,多给学生创造、思考、表现的机会,让学生在多种体育学习感知中探索合理的体育活动方法,掌握正确的体育学习感知。

3.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个体感知的认识和引导。学生体育学习能力的差异性是客观存在的,他们的体育活动感知过程也是存在差异性的。所以,教师多些合理的、积极的引导,不仅会提高学生参与体育学习的积极性,更会提高学生体育学习的感知能力。

4.教学过程中关注合理的学生分组。教学前教师应该充分分析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体育能力特点,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互帮互助的作用,充分发挥体育骨干的作用,进行合理的分组,如良好的小组学习氛围,可以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

5.教学设计中注重体育运动环境设计。安全、优美、宽敞的运动环境,必然会大大提升学生对运动的渴求,多样的、先进的、现代的运动设施也会使人有跃跃欲试的冲动。学校不仅要创设校园的体育运动环境,体育课堂中教师也应该设计教学的场地器材,激发学生的参与体育活动的激情,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热情。


分享到:

新闻总数:3137 今日访问量:16535 本月访问量:1370353 总访问量: 56473190

主办单位:溧阳市教师发展中心 - 地址:燕湖路1号 - 邮编:210012 - 联系电话:87215175

技术维护:南京裕后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 备案号:苏ICP备1702513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