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教育资源>综合>体育>教案精选>阅览文章

分析学生经验 合理教学设计

以小学四年级“滚翻:前滚翻”为例

时间:2022/6/20 10:26:46 来源:吴健字体显示:大 中 小阅读:3240 次

分析学生经验  合理教学设计

——以小学四年级“滚翻:前滚翻”为例

 

在日常的教学设计过程中,教师会认真分析学生的学情,除了分析学生的年龄特征外,还会更加关注学生的经验。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强调在课程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方面,注重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经验相联系,引导学生的体验运动的乐趣、引导学生体验运动乐趣,……。什么是学生的经验、如何进行分析,一线教师往往存在困惑,大部分的教师只是从自己的教学经验中去获得。这样的分析,并不能真真深入分析学生的经验,今天以小学四年级“前滚翻”为例,说说“分析学生经验,合理设计教学”的话题。

一、概念界定与分析

1.经验。1)指感性经验,即人们在实践基础上获得的对客观现实的感性认识。是一切认识的起点。2.)指对于感性经验所进行的概括和总结。3.)指直接接触客观事物的过程。

2.详细解释。1) 效验;验证。2)亲身经历过。3)感性经验。

3.分析:

1)哲学上指人们在同客观事物直接接触的过程中,通过感觉器官获得的关于客观事物的现象和外部联系的认识。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经验是在社会实践中产生的,是客观事物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是认识的开端。在日常生活中,亦指对感性经验所进行的概括总结,或指直接接触客观事物的过程

2)从以上的分析可以发现,经验来源于直接的、亲身的接触或者经历过的生活实践,是在实践中的体验和认识,并在实践中进行的概况和总结。学生的经验,主要来源于其生活成长、学习过程中,获得的认知和体验,并总结和概况出来的生活经验和学习认知。

3)作为课程“制定者”的教师。“学生经验的课程”,指的是学生从课程中形成的自己的经验,或对自己原有经验的改组。基于学生经验的课程研究,才是真实的、发生的、创生性的。学习过程是学生自我感知的过程,这种体验式的过程具有不可替代性,只能在学生自主感受中生成。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有预设性,不仅给学生提供、设计这样的契机,还要关注学生在自我感知过程中的动态反应,要根据学生的共性需求和个体需求适度调整教学。

    二、教学简介与分析

本课为小学水平二四年级“体操技巧:前滚翻”。学生为城区的学校,有着较好的体育学习能力和基础,他们活泼好动,模仿能力强,并善于思考和交往。教师设计的教学目标为:1认知目标:初步了解前滚翻的动作要领,知道前滚翻的动作口诀;2技能目标:学生能够做到蹲撑到位蹬地有力,低头滚动方向正;3情感目标:学生主动练习,敢于展示,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和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重点是:蹲撑到位、蹬地有力;难点是:滚动圆滑成直线。

1.教学简介:

1)准备部分。集合整队,检查学生随身物品和服饰等。准备活动,在教师带领下绕着课前布置的场地慢跑,后学生散开站在小海绵垫后(每位学生一块小海绵垫),跟随老师做颈部、肩部等相关部位的徒手操。

2)基本部分。1蹲撑、蹬地练习。教师先示范讲解动作方法,并提出练习要求,学生自主练习。2斜坡练习,用两块小海绵垫部分叠加形成斜坡,教师示范讲解后学生自主练习,要求蹲撑到位、蹬地有力。3团身滚动练习,学生抱膝背部着垫来回滚动,要求双手抱膝、低头。4再次斜坡练习完整动作体验,方法同3。5完整动作练习,学生在平铺的海绵垫上完整前滚翻的练习。6体能练习(略)。

3)结束部分。略

2.分析:本课为小学四年级的学生,他们在日常生活和成长过程中已经有了一定的滚动和滚翻经验。结合前滚翻的技术动作来分析,在设计教学时应该去思考学生在学习前滚翻技术的主要问题在哪,这个很关键,决定了本节课学习效果和学习效率。

1)从教材分析。我们都知道学生要掌握较好的前滚翻,往前的力量来源于两脚的蹬地、方向正成直线来源于两手支撑用力均衡、滚动圆滑成蹲立来源于低头团身紧。三个缺一不可,但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哪个是最难学习的呢?这个是我们一线体育教师要去认真分析学生,了解学生的经验,抓住难处实施针对性的手段方法,突破重难点解决实际问题,帮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2)从教学目标上分析。“认知目标:初步了解前滚翻的动作要领。技能目标:学生能够做到蹲撑到位蹬地有力,低头滚动方向正;”过于笼统,没有针对性,可操作性不强。所以,根据学生的经验,可以改为“认知目标:通过学习,初步了解前滚翻的准备动作,知道蹬地的方法,及滚动成圆的方法。技能目标:通过学练,掌握正确的准备动作,蹬地有力支撑到位、低头滚动成圆方向正,并成蹲立。”(本节课的重难问题不大)

3)从课堂教学上分析。作为初学者,前滚翻的准备动作是比较重要的,并腿蹲立、双手稍宽于肩撑垫(手指朝前),准备动作决定了后面动作的完成效果。本节课教师并没有组织针对准备动作的教学,教师只是通过一两次示范给学生观看,所以学生没有重视准备动作,导致学生在练习过程中,学生的两脚蹬地用力不均衡,两手撑垫不稳。针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教师也没有有具体的针对性的手段方法,比如蹬地提臀、蹬地后头落的位置、蹬撑的配合、滚翻后成蹲立等,教师花更多的时间于低头、团身等,如下巴夹纸、大腿和腹部夹纸等。

4)从学生经验出发去思考,滚动是学生已经具备一些经验,他们都知道滚动过程中需要像球一样,但是他们在实际的学习前滚翻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一些问题,如不会蹬地提臀(蹬地后屈膝臀部提不起来)、蹬地时头部落的位置不明(头部往前落)、蹬撑配合不好(往往还没有蹬地就屈肘)、滚翻后团身不够导致不能成蹲立(滚翻后的抱膝做的好)等。所以,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有预设性,并实施针对性的教学策略与方法,引发学生原有的经验,丰富学生现有的经验,给学生提供、设计这样的契机,让学生在自我感知过程中形成新的经验,进而实现教学目标。

三、基于学生经验的“前滚翻”优化教学设计

本节课是小学四年级“前滚翻”教学,根据分析学生的经验,教学设计过程中应该更多关注学生原经验中存在的不足,所以教学设计中应该设计解决学生不足初的手段与方法。本节课是每位学生一个张小海绵垫,以提高练习的密度。

1.准备活动。慢跑中听教师口令“我是木头人”,学生保持立正姿势,后下蹲双手撑地,模仿“青蛙跳”:双脚蹬地、双手撑地前移,多次练习;或我是“木头人”后做我是篮球宝宝:即身体抱成球形;或者“木头人”后做“蹲撑”:即前滚翻的准备部分。目的:通过练习,学生体验感知蹬地和撑地、身体各部位成球形,及体验前滚翻的准备动作。充分利用了学生的原经验,并在体验中形成新的感知。

2.基本部分。1)解决蹬地提臀。蹬地用力、提臀有高度,两人一组,协助者手掌放于练习者蹲立时臀部的上方,练习者蹬地后臀部去触碰协助者的手掌,协助者逐渐提高手掌的高度。目的:有一定高度的目标,学生更易体验到蹬地用力提臀动作,并且这个练习也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即帮助同学完成练习。2)解决蹬撑后头部落的位置。课前教师可以在小海绵垫上贴上“T”形贴纸,“横线”靠近学生位置,提示双手平行撑垫和头部落于“横线”上或者后部。目的:体验双手正确撑垫动作,及蹬地后头部落地位置,使之保证后脑勺着垫要求。3)滚动后的团身成蹲立。分析学生经验后,可以知道学生在蹬地后的团身问题不是很大,但是滚翻后成蹲立是存在较大问题的,所以应该关注这个问题,通过重点让学生观察双手抱膝动作的教学。教师通过示范,学生观察并练习体验滚翻后的抱膝成蹲立。目的:体验掌握团身的方法,重点突出滚翻后的抱膝成蹲立动作。4)完整动作练习。本环节的教学关注分层教学,对部分掌握情况不是很好的学生,帮助学生分析原因,并实施针对性的指导,如蹬地用力欠缺的,用斜坡练习;头部落地存不足的,教师用手帮助引导落地位置等方法。目的:学生通过完整动作的练习,体验各动作的衔接,感知各动作身体感觉和提升经验。5)比赛:小体操运动员比赛。教师讲解比赛办法和要求,前后四位学生为一组,推荐出本组完成最好的小体操运动员(每组并推荐一名裁判员参加班级比赛工作),十位学生裁判员评选出班级最佳“小体操健将”。目的:营造课堂氛围,学生知道如何去评价,并勇于展现自我。6)游戏:四足爬行接力。前后四位学生的小海绵垫合并,四位同学一组,分十组进行比赛。目的:发展学生的协调性和灵敏性,培养团队精神。

3.结束部分。略

四、基于学生经验的优化教学设计策略

进行教学设计,应该以学生为依据,分析学情,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讲学生之所缺,练学生之所需。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分析教学内容、选择教学策略、设计有效的教学程序,力求使有效学习发生在每个学生身上。

1.在教学设计时,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生活背景出发。使教学联系生活,把生活问题化、问题生活化,使学生从熟悉的事物和生活中体验感知技术和理解动作,体会到技术动作就在身边,感受到体育的魅力。

2.在教学设计时,教师要充分挖掘生活中的体育。设计让学生自主探、合作学习,在实践体验、实际生活中尝试到学习体育的乐趣,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感受体育与生活的联系,即体育来自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3.在教学设计时,教师要考虑学生的学习需求。我们知道学生的学习需求主要包括学生的认知、兴趣、知识与经验的背景、学习方式等方面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还应尊重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及时地对教学进度、难度进行调控,才能保证学生掌握知识的有效性。

4.在教学设计时,采用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有趣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并使学生的原有知识经验发生矛盾,以激发学生的强烈的求知欲。把握好学生的“学习时机”,注重知识的前后牵引。在活动设计中建议老师多研究学生的学习,避免重复、机械操练,要以巧制胜。


分享到:

新闻总数:3137 今日访问量:1355 本月访问量:1355173 总访问量: 56458010

主办单位:溧阳市教师发展中心 - 地址:燕湖路1号 - 邮编:210012 - 联系电话:87215175

技术维护:南京裕后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 备案号:苏ICP备1702513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