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教育资源>小学>科学>教材分析>阅览文章

《月球》教学设计及反思

时间:2022/6/17 16:42:51 来源:史振华字体显示:大 中 小阅读:11977 次

《月球》教学设计及反思

溧阳市西平小学  李志瑜

【课标落实】

1.本单元通过一系列观察、比较、实验、测量、交流等活动,落实《课程标准》中年段的课程目标。

科学知识:

认识月球的面貌。

知道地球、月球、太阳的一些自然现象是有规律的。

科学探究:

在教师引导下,能选择恰当的工具,观察并描述对象的特征及现象。

在教师引导下,能依据证据运用分析、比较、推理、概括等方法,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在教师引导下,能对自己的探究过程、方法和结果进行反思,作出自我评价与调整。

科学态度:

对自然现象保持好奇心和探究热情,乐于参加观察、 实验、制作、调查等科学活动,并能在活动中克服困难,完成预定的任务。

在科学探究活动中主动与他人合作,积极参与交流和讨论,尊重他人的情感和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了解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影响。

了解并意识到人类对产品不断改进以适应自己不断增加的需求;了解人类的需求是影响科学技术发展的关键因素。

2.本单元学习内容基于《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中“地球与宇宙科学领域”的中年段要求。

13.在太阳系中,地球、月球和其他星球有规律地运动着。

13.1描述一天中在太阳光的照射下,物体影子的变化规律。

13.3月球围绕地球运动,月相每月有规律地变化。

知道月球是地球的卫星。描述月相变化的规律。

13.4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

知道地球是一个球体,是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

描述月球表面的概况。知道太阳是一颗恒星。

教师应指导学生,通过对太阳和月球等天体的观察, 学习实地观察和观测的方法,初步认识一日内太阳在天空中位置变化的规律;通过模拟实验和建构模型等方法,了解由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产生的昼夜交替、四季变化等自然现象和规律。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开展以下活动。

(1)观察、记录、描述太阳每天东升西落的现象,认识太阳每天的位置变化规律,学习观察的方法。(学习内容13.1)

(2)观测、记录一天中不同时段和一段时间内阳光下影子的方向和长短,描述影子变化的规律(模拟地球自转和围绕太阳公转的运动状态,并将影子的变化与地球运动联系起来。(学习内容13.1,13.2)

(3)持续观察、记录一段时间内!上半月"月球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和月相变化,学习长期观测的方法(用做游戏等方式,模拟日、地、月三球的运动模式。(学习内容13.3,13.4)

【教材分析】

《月球》是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第2单元《地球、月球与太阳》的第二课。通过二年级上册第2单元《看月亮》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月亮有不同的形状及月亮是如何移动的。对于本课的观察月相有了一个较好的帮助,为记录月相观察日记提供了方便。

本课教学内容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这是一个导入活动,让学生知道用近代科学技术观察月亮,了解到月球上有环形山、高地和“月海”,引发对环形山是如何形成的研究兴趣。第二部分,研究月球上的环形山。先是实验模拟环形山的形成,分二层进行,一是在不同高度丢相同大小的石子;二是在同一高度丢不同大小的石子。再是观察“环形山”投影的变化,用手电筒光直射和斜射沙盘里的石子坑。第三部分,了解月球的基本情况,知道必要的月球信息。第四部分,连续观察月亮,记录、整理月相观察日记,模拟月球的公转,观察月相变化。

【学情分析】

通过二年级上册第2单元《看月亮》的学习,学生已经直观地认识了月亮有不同的形状,初步了解月亮是如何移动的,但对于月亮上究竟有什么和月亮的移动和月相的变化规律没有形成相应概念。本课教学中通过对月球基本知识的了解,知道月球上的相关信息,并模拟月球环形山的形成,让学生意识到利用模型可以帮助人们解释某些自然现象。通过长期观察月亮,记录月相观察日记,培养学生长期观察、及时记录的实验习惯,认识到科学的学习需要恒心和细心。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了解月球的基本情况,推断环形山的形成。

2月球围绕地球运动,月相每月有规律地变化。

3.知道月球是地球的卫星。描述月相变化的规律。

科学探究:

1能利用多种途径或媒体搜集关于月球的图片、录像和文字资料。

2能对月相观察日记按要求进行归类。

3能够模拟月球环形山形成的实验。

科学态度:

1意识到人类对宇宙认识是不断发展的,不断向未知领域探索的。

2.意识到科学技术是不断进步的。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1体会到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类认识宇宙的帮助。

2体会到人类登月工程伟大。

【教学重点】

学会用建立模型的研究方法,了解月球的基本概况。

【教学难点】

描述月相变化的规律。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课件、视频、台灯、小排球。

学生材料:沙盘、大小相同及大小不同的石子、手电筒、小气球泡1个,大头针1根。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出示中秋赏月图)瞧,这是一幅什么样的美丽夜景呢?同学们,你们知道么,月亮是天空中离我们最近的一个天体。你了解月球吗?谁愿意跟同学们分享一下。(学生分享,了解学生前概念)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学习《月球》。揭题,板书。

2谈话:400多年前,意大利天文学家伽利略用自制的望远镜观察到了月球(出示图片), 你发现了什么?月球跟地球有什么区别呢?

[设计意图:利用中秋赏月图和学生听说过的关于月球的故事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了解学生前概念。用月球现实图片引发学生的想象冲突,让学生初步感知月球概况。]

二、模拟环形山的形成

1.提问:指着环形山,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我们放大来看看?(出示环形山放大图)

2.谈话:这些坑洞深浅不一,大大小小,遍布月球表面。如果让你来命名,你会称它为什么?

3.谈话:科学家称它为“环形山”。观察环形山的特点,你能猜猜它是如何形成的?

4.学生交流、猜测。(陨石撞击或者火山爆发)

5.(课件出示陨石坑和环形山图)谈话:真的如同学们所说环形山是流星和陨石撞击而成的吗?我们如何来验证呢?如果是火山爆发所形成,你又打算如何来验证呢?

6.根据不同的假设,师生交流实验方案。(需要什么材料?实验步骤?)

7.谈话:老师为大家提供了沙盘、小石子和小气球泡1个,大头针1根,结合这些实验材料,实验怎样设计呢?

8.师生完善实验方案。(如何模拟陨石不同的撞击力?如何利用小气球泡模拟火山喷发的内部力量)

9.小组领各自需要的器材,进行分组实验。

10.思辨活动:各组出示模拟的环形山,对比月球环形山图片,说说环形山形成的最可能的原因是什么?你为什么这么想?

11.小结:通过实验,我们发现环形山的形成最有可能是陨石的撞击。

12.教师追问:那么为什么环形山有大有小呢?说说你们的想法?

13.学生汇报:通过实验,我们还发现环形山的大小与深浅不仅取决于流星和陨石的大小,而且还取决于它们的撞击速度。

14.提问:如果要观察月球上的环形山,你觉得在什么时候观察效果最好?

15.学生猜测。

16.谈话:我们用手电筒光来模拟太阳光,请同学们用手电筒照射(直射、斜射)这些大小不一样的坑,仔细观察影子的变化。

17.小组完成实验并回答。

18.小结:观察环形山的最佳时机应该是太阳光斜射月球表面的时候。

19.过渡:什么时间才是太阳光斜射的时候呢?就需要我们来了解月球是如何公转的。(太阳光斜射与月球公转有关吗?)

[设计意图:通过一系列的小组讨论和探究活动,师生双方共同确立一个比较合理的实验方案。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这种既是模拟实验,又是对比实验,对于实验条件的控制还是要稍微引领下的,让学生进一步掌握对比实验的条件控制。]

三、观察月亮,记录月相观察日记

1.谈话:月亮是东升西落的,我们可以看到不同形状的月亮。下面我们来模拟月球的公转,观察“月相”的变化。月相就是对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被太阳照亮的部分的不同的称呼,也就是不同形状的月亮。

2.提问:你打算如何模拟月球的公转呢?需要用到什么器材?

3.学生讨论、交流。

4.出示实验要求,学生述说观察要点。

(1)打开的台灯模拟太阳,排球模拟月球。

(2)手臂伸直,托住的排球比头稍高。

(3)原地转运身体,让球一直保持在身体的前方,观察球面受光的情形。

5.请学生上前模拟实验,教师从旁手机现场投屏实验影像。在“月相”变化的显著特征时期,教师讲解当时月相的名称。

6.回顾交流观察到的月相变化。

7.谈话:真实的月相变化是这样的吗?这就需要我们连续观察月亮,并做好相应记录。

8.出示记录月相观察日记的要求。

(1)记录当天的日期(公历和农历)和天气;

(2)观察当天的月亮形状并按样画下来;

(3)记录当时观察的时间。

9.归纳总结记录月相观察日记的方法,并提醒学生注意什么时间才是太阳光斜射月球表面的时候,此刻才是观察环形山最好的时间。

[时间是每个月的初七、初八和二十二、二十三,因为这个时候太阳刚好斜射月球表面,感兴趣的同学可以挑选这样的夜晚去观察观察。]

[设计意图:通过回忆二年级时学过的月亮知识,进一步深入了解月相变化的原因。通过模拟实验和视频观看,让学生描述月相变化,了解月相变化的原因及各种月相名称。]

四、了解月球的概况

1.谈话:下面一起来自读一段资料,说说你对月球的了解。

2.学生自读资料并回答。

3.教师补充讲解月球的信息。

4.我们通过观察、实验探究对月球有了一定的了解,那老师有个小问题想考一考你们:宇航员阿姆斯特朗是第一个在月球上留下脚印的人,他的脚印还在吗?

5.小组讨论并回答。

[设计意图:通过自读资料,提取资料中的有用信息,对于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是很有帮助的。]

五、运用与拓展

1.连续一个月观察月亮,记录月相观察日记。

2.近日来,我国的“嫦娥五号”探测器正在进行探月,请同学们了解相关资料,下节课一起交流。

[设计意图:通过长期观察,培养学生科学学习的持之以恒的精神。结合课本,了解实时航空航天事件,拓宽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

 

【板书设计】

6.月球

环形山形成的原因可能是:陨石撞击

(环形山最佳观察时间:太阳斜射时) 

 

  

 

月球》教学反思

溧阳市西平小学  李志瑜

从课程标准领域看,本单元通过一系列读图、观察、讨论、建模等活动,落实《课程标准》的“地球与宇宙科学领域”和“技术与工程”的目标。在科学探究方面,能在教师的指导下,能从具体的现象、观察比较中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能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感官和选择恰当的工具仪器,观察描述现象的外部形态特征及现象。在科学态度方面,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表现出对现象和事件发生的条件、过程、原因等方面探究兴趣。在科学技术、社会环境方面,了解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方式和思维方式的。

从内容安排上来看,《月球》是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地球、月球与太阳”的第二课,学生通过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看月亮》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月亮有不同的形状及月亮是如何移动的,对于本课观察月相有了一个较好的帮助,为记录月相观察日记提供了方便。

因此,本科教学内容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这是一个导入活动,让学生用近代科学技术观察月亮,了解到月球上有环形山高地和月海,引发对环形山是如何形成的研究兴趣。第二部分研究月球上的环形山,先是实验模拟环形山的形成,分两层进行,第一层是在不同的高度丢相同大小的石子,二是在同一高度丢不同大小的石子。再是观察环形山的投影变化,用手电筒光直射和斜射沙盘里的沙子坑,观察到阳光直射和斜射时阴影变化的情况,了解观察环形山的最佳时机。第三部分了解月球的基本情况,知道必要的月球信息,第四部分,连续观察月亮记录、整理月相观察日记,模拟月球公转,观察月球变化。

在探究模拟环形山的成因这个实验时,这个实验是模拟实验,但是过程在过程中,又是对比实验。实验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对比实验的可变因素和不变因素对实验的影响。教学中一组学生数据出了问题汇报时,其他学生就指出了他们这一组都改变了两个条件,所以就得出自相矛盾的实验结果。在模拟月相月球公转的实验时,学生能够按照要求做实验,观察了泡沫球受光面的变化,但是实验汇报时无法通过展示台展示实验记录,因而造成了无法总结不同角度时的月相。这是是本节


分享到:

新闻总数:3137 今日访问量:41963 本月访问量:1296022 总访问量: 56398859

主办单位:溧阳市教师发展中心 - 地址:燕湖路1号 - 邮编:210012 - 联系电话:87215175

技术维护:南京裕后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 备案号:苏ICP备1702513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