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教育资源>小学>语文>教育科研>阅览文章

以“导”促“学”

时间:2022/3/11 14:51:36 来源:杨春芳字体显示:大 中 小阅读:4396 次

       以“导”促“学”

          溧阳市文化小学 吴丽娟

有句话说得好:“一流的老师引导学生自己走路,二流的老师牵着学生走路。”构建学习型的课堂,就是要引导学生学会自己“走路”,自己学习。构建学习型课堂,不光是看学生学到了什么,更要看学生怎么学,强调学的过程。如何构建学习型课堂?结合新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理念,我认为以导促学有利于促进学习型小学语文课堂的构建。

一、让“好问”不被扼杀,唤醒学生自主学习的心 

上学之前的孩子天天缠着问为什么?可是随着孩子越来越大,反而少了很多为什么。课堂提问有两种基本模式: 很明显第一种提问方式:古板,单调,限制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属于“注入式”。第二种提问方式:多层次,多向学习,激发学生问的兴趣,学的自主性。  如在教学《钓鱼的启示》时,舍弃老师问学生“你得到了什么启示?”的提问方式。而让学生自问:“我想知道钓鱼能得到什么启示?”“怎么得到的这个启示?”学生互问:“你是不是也得到这样的启示?”师问生:“你生活中有过类似的经历吗?”如此一来,只是换个方式,效果却不同——提问的主体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心被唤醒了。这里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说只能学生提问,而是教师应该有一个课前的精心备课,掌控全局,有放有收,和学生互动起来。 

二、把“互问”落到实处,点拨学生有效合作学习 

当学生的心被唤醒了,往往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就问题进行个体与集体的合作学习,解决问题。这里的合作学习有一个前提,应以学生的自学、独立思考为基础,否则会流于形式。学生所要合作解决的问题的设计尤为关键。这里常出现一些误区:      

    1.缺乏指导的合作解决问题。几年前一次听课,发现老师在确定好问题后,立即宣布小组讨论。前排学生“唰”地回头,满教室都是嗡嗡的声音,有的小组同学你一言我一语,每个人都在张嘴,谁也听不清谁在说什么;有的小组组长在唱“独角戏”;有的小组的学困生则把此时作为玩耍的最好时机等教师在讲台上站着,或者下去溜达几圈,几分钟后,教师喊“停”,被点名的同学回答问题。这样的合作解决问题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时间。   

2.提出的问题过于简单或空泛或难度大,没有针对性,合作不合作都没有意义。有些老师喜欢问“是不是”“好不好”,这样的问题一旦多了,只会让学生觉得无趣。   

3. 提问过于急于求成。课堂上发问后,学生只是走个形式小组合作,教师没有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就要求立刻回答,这样只会限制学生的思维和学习的兴趣。合作解决问题也是无意义的。 

一个好的问题的提出,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甚至牵一发而动全身,能贯穿整个课堂教学。在教学《草船借箭》的时候,学生从周瑜的话中抓住诸葛亮的人物特点“神机妙算”以后,自觉抛出一个需要合作解决的问题——你从哪里可以看出诸葛亮神机妙算?然后小组分工合作学习。这样一来,学生的合作解决问题是有指向性的,孩子们在激烈的争辩与有效的交流中得到了答案。他们的学习就变得有效,而且学习的成就感也油然而生。接着,再让小组在班级展示汇报,形成生生合作、组组合作、师生合作的课堂模式。这样的学习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在进行合作学习时,学生的思维一旦打开,在给教师惊喜的同时,课堂的纪律或者时间的把握就不是很好调控。但是相对于能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学习的方法,更快乐地学习而言,这又算得了什么呢?这样的课堂才是真正的“学习型课堂”。

三、将“追问”进行到底,叩开学生研究性思维的大门 

我们的课堂教学,很多时候在课的末尾,教师会问:还有疑问吗?学生答:没有了!这时候老师觉得圆满了。我认为没有问题的课堂才是可怕的。课程资源是丰富的宽广的,但在一定范围内,课程资源也是有限的相对的。老师启发学生带点问题、带点思考离开课堂,到课外的大课堂中去探寻,这对学习更有利。 

窦桂梅老师在执教《珍珠鸟》时,就在课的末尾给孩子们留了一个个问题:“人与人的信赖达到了美好的境界吗?人与自然的信赖呢?怎样赢得信赖?怎样创造信赖的美好境界?”以此来引发学生更多的思考。盛新凤老师执教的《草虫的村落》的课的末尾也同样留给了孩子们思考的空间:“到底为什么作者笔下的草虫的村落会这样和谐美好?为什么作者能发现这神奇的村落?”课堂留给学生的就不只是句号,而是一个问号,一个省略号。这样的教学不仅不会让课堂的结束成为学习的终点,反而又是一个起点,把学习从课内延伸到了课外的探究。    

古人曰:“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宋代教育学家朱熹也指出“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在课堂中有效地进行“问导学”可以很好地为学生提供一个交流、合作、探索、发展的平台,使学生在问题解决中感受语文的价值和魅力,学会思考、学会学习、学会创造,促进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


分享到:

新闻总数:3137 今日访问量:349 本月访问量:1354167 总访问量: 56457004

主办单位:溧阳市教师发展中心 - 地址:燕湖路1号 - 邮编:210012 - 联系电话:87215175

技术维护:南京裕后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 备案号:苏ICP备1702513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