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教育资源>综合>信息>教育科研>阅览文章

教育信息化与信息技术学科工作计划

时间:2022/2/15 14:16:42 来源:罗志龙字体显示:大 中 小阅读:4299 次

溧阳市教师发展中心2021—2022学年度第二学期

教育信息化与信息技术学科工作计划

 

一、工作思路

以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为引领,落实《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的战略部署,依据《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的意见》、《关于加快推进常州市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实施意见(2019-2020)》、《江苏省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纲要(2017年修订)》等文件精神,通过增加优质教育资源供给、增加高质量的课堂教学实践、增加多层次的线上服务,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形成线上线下双向融合的研训模式,通过融合创新,为实现我市教育高质量发展汇聚磅礴伟力。

二、主要工作:

教育信息化工作

(一) 着力变革服务模式——供给。

1.以教师观念更新牵引教育迭代升级。

加强教师培训。通过创新“互联网+”背景下研训的新模式,以及丰富的研训课程内容,引导教师树立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实践深度融合的核心理念。本学期,将继续推行按学区(学校)线上与线下同步进行研修(双师模式)的方式,使分布在不同学区的教师可能泛时空进行交流研讨,提升教师数字化教学的能力。

2.以学生成长需求调整供给服务模式。

革新供给服务方式。信息应用处将大力整合线上线下资源,创新服务供给模式,为学生终身学习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公共服务。本学期,将遴选骨干教师组成团队,深入实施中小学在线课程资源的开发,以教师发展中心网站为资源平台,搭建学习资源库,形成在线课程体系,通过线上线下教育融合发展,为学生个性化、终身化学习提供保障。

3.以智能化为准线优化研训管理手段

实现智慧化管理。本学期,信息应用处将充分培育和挖掘研训管理亮点,继续推行基于网络的“二维码”签到等管理方式。同时,将组织力量为培训管理工作提供优质技术支持,实现“二维码”扫码下载培训安排与资源等功能。

(二) 着力构建教育新样态——创新。

1.课堂教学从融合走向创新。

智慧教学常态化。本学期,信息应用处将依托市教师发展中心平台,借助国家示范区建设,以常州市教育信息化建设项目为抓手,从理论构建、现状分析、策略探讨三个方面进行专题研究和实践。坚持“五个一”(教师发展中心每个月举行一次全市观摩研讨活动、学校每学期结合联合教研活动必须开设一节市级公开课、学校每个学科每学期至少开设一节校内观摩课、学校智慧教室每天至少使用一次、中心每学期至少对学校应用考核一次)的要求,保证“智慧”课堂常态化实施。

⒉指向优质均衡的路向选择。

“双师课堂”试点化。继续推进“双师课堂”的实践与研究。本学期,信息应用处将遴选学校,通过“结对子”、建立“双师工作坊”等方式,利用专递课堂、同步课堂、名师课堂、名校网络课堂等模式开展教学。双方教师组成协同教研共同体,通过网络研修加强集体备课、研课交流,远程授课教师对乡村教师进行长期陪伴式培训,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3.学习资源供给的泛在化。

学习资源数字化。本学期信息应用处将遴选试点学校、试点学科,依托教师发展中心平台,尝试开发数字教材。将学习资源、交流互动、学习评价等与现行教材进行融合再创造,形成数字教材,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与泛在学习提供途径。

(三)着力精细落实各项工作——常规。

1.积极挖掘我市教师、学校基于信息技术支持的跨学科教学优秀经验,形成示范案例,建设我市教师跨学科教学能力提升培训资源和示范校。整合教师培训机构等多方资源,组建培训团队,开展基于互联网+的跨学科教学培训。通过实施专项培训、组织多校协同的跨学科教学研修活动等方式,打造一批基于信息技术开展跨学科教学的骨干教师,推动我市教育信息化创新,全面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2.根据常州市教科院工作要求,继续做好“领航杯”信息化应用能力大赛工作,组织好“中小学生电脑制作”、多媒体软件评比等相关赛事的选拔和推优,争取获得优异成绩。

3.协同完成教育信息化培训工作。积极参加上级部门组织的信息技术应用培训,联合开展教育信息化领导力培训、信息技术应用学习培训、“未来教师骨干培训”和研讨,学习借鉴新理念,研究掌握新技术,提高全体教师和学生的信息素养。

4.认真做好免费语音教材(磁带、光盘及网络版)、电教教材的订发工作,并加强此项工作的计划与落实,进一步认识基础教育资源建设的重要性,特别要加强对数字化校园建设和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库建设重要意义的认识。

5. 做好省规划办重点课题《指向城乡优质均衡的“互联网+双师课堂”实践研究》的开题工作。

6.做好联系学校的研训视导工作。

 

信息技术研训工作

  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 全面落实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组织开展育人思想和方法的专题研讨活动,发挥信息技术学科独特育人功能,开展跨学段、跨学科主题教育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

2.落实常州市教科院的工作要求,以教学常规为抓手,推进中小学信息技术教研建设,引导学生积极开展深度学习研究,提升学生在丰富的情境中分析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计算思维能力。

3.推进课堂变革,落实立德树人。引导教师聚焦“个性化学习”的课堂变革,努力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重构评价体系,积极探索课堂变革的多样化途径,努力为学生个性化、终身化学习提供信息素养保障。

  加强培训,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优化研训内容,提升全员信息素养。

本学期将开展各年段新课程研修活动,加强对《常州市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建议》等专业书籍的学习和解读。结合基本功竞赛的相关要求,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提升教师专业技能。

2.创新研训方式,强化高质量的服务意识。

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开展本学期的继续教育培训活动,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示范辐射和传、帮、带作用,加强信息技术教师队伍建设。促进研训合力,提高研训效率,共同为提升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质量而努力。

3. 丰富研训资源,构建优质资源库。

以溧阳教育网为依托,加强云端教研的力度,大力推进“名师课堂”和“名校网络课堂”建设,以网络研修、教师研修共同体为载体,通过优质资源的共享,扩大培训的受益面,提升研训的质量。本学期,信息应用处将利用中心平台,充分发挥优质教育资源的作用,开展"互联网+"与传统课堂教学有效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探索,找寻能够促进资源共享、师资均衡的有效途径。

   深化改革,向课堂教学要质量。

1.更新课程观念:引导全体信息技术教师树立正确的课程意识,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对教学内容重难点、知识生成点、最近技能发展点、情感的激发点、思维的发散点、问题的突破点以及价值观的促发点等进行有效研究,提升课程实施水平。

⒉强化备课“深度:深化课改,加强集体备课,发挥集体智慧,集思广益尝试运用先进的教法、学法,提高教学、教研质量。积极开展并参与多种形式的听课、评课活动,相互学习,相互交流,共同进步,不断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水平和教学效益,并在日常教学和教研活动中,注意教育教学经验的收集、归纳、总结与反思。

3.加强课型研究深入学习与应用集常州市中小学教师教学智慧的《课型范式与实施策略——信息技术》,继续加强课型研究,形成具有我市特色的课堂教学新范式。

4.完善中心组建设:进一步加强中小学信息技术学科中心组建设,完善新课程研究小组的活动内容和形式。以课堂教学研究为核心,以问题研究、项目研究为抓手,提升中心组教师和研训基地学校学科教研组的研究水平和课堂教学水平,充分发挥基地学校和学科中心组的研究与辐射作用,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5.提升科研能力:以科研促教学,扎实推进省规划办重点课题《指向城乡优质均衡的“互联网+双师课堂”实践研究》的实践与研究,形成具有我市特色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新范式。

  增强服务供给能力,助力师生成长。

⒈继续开展我市部分学生参加的青少年信息学奥林匹克分区联赛辅导培训工作,培养我市在该项学科竞赛项目上的后备选手。

⒉根据江苏省青少年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委员会办公室的有关规定,继续组织并开展我市中小学信息学奥赛等级教练员的培训和资格认证工作。

3.做好其他与师生相关的各项比赛的服务、指导工作。

日程安排:

2月:

全市信息技术学科各年段开展新课程研修活动,加强对《常州市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建议》和《课型范式与实施策略——信息技术》的学习和解读,并组织开展新学期开学初教研活动

3月:

举行溧阳市小学信息技术“同题异构”教研活动

信息技术2.0提升工程作业检查

义务教育阶段免费语音教材征订(网络版)

中小学电脑制作比赛

溧阳市智慧教学观摩研讨活动(幼教、小学、初中)

小学信息技术学科继续教育培训专题活动

参加常州市小学信息技术学科教师范导式教学展示会;

高中信息技术青年教师基本功比赛

4月:

多媒体软件制作比赛

初中信息技术学科继续教育培训专题活动

高中信息技术学科继续教育培训专题活动

5月:

参加常州市高中信息技术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

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用免费语音教材(磁带、光盘及网络版)、电教教材征订

双师课堂观摩研讨活动(溧阳市级)

信息技术2.0提升工程结项准备工作

6月:

八年级信息技术学业水平测试

开展青少年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辅导员培训活动

信息技术2.0提升工程打分,考核,结荐


分享到:

新闻总数:3137 今日访问量:32556 本月访问量:1239593 总访问量: 56342430

主办单位:溧阳市教师发展中心 - 地址:燕湖路1号 - 邮编:210012 - 联系电话:87215175

技术维护:南京裕后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 备案号:苏ICP备1702513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