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教育资源>综合>体育>课程改革>阅览文章

体育教学设计中学情分析的策略与思考

时间:2022/1/6 9:00:59 来源:吴健字体显示:大 中 小阅读:6382 次

体育教学设计中学情分析的策略与思考

 黄剑文  溧阳市南渡初级中学

一、什么是学情分析

  所谓“学情分析”,在教学设计学中通常称之为“教学对象分析”或“学生分析”。所谓“学情”,是指学习者在某一个单位时间内或某一项学习活动中的学习状态,它包括学习兴趣、年龄特点、学习方式、学习基础、学习进程、学习效果等因素。学情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学前学情”,即教学开始前,教师对学生已有情况的把握,包括整体特征与个体差异、知识储备状况与能力基础、情感态度状态等,这个观察直接决定了教师对教学内容的选择、课堂目标的制定和教学方法的设计;二是“学时学情”,即在上课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状况的动态观察,以及在学习过程中对学生活动的过程性评价。“分析”就是要对以上内容有一个详细的认知了。

“学情分析”原本是体育课堂教学设计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因为学生之前有没有接触过即将要教的内容、学过多少、学到什么样的程度、对教学内容有无真实兴趣等情况,对于体育教师施教课堂教学策略是至关重要的,有许多的体育教学设计往往只从教师自己的角度出发,并没有深入了解学生的情况来安排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结果经常是低效的教学,与课前教学预设相距甚远。因此我们有必要对教学设计中的“学情分析”作一个比较细致的理论分析,期望为在座的各位提供一定的帮助.

二、体育教学中学情分析的必要性

体育是一门较为特殊的课程,它是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以增进健康、增强体质为目的的有组织、有目的、有意识的社会活动。体育具有两个层面,一是身体练习,身体需要承受一定的运动负荷,这与其他学科有着本质上的区别;二 是体育包括了支撑着其实践活动的体育学相关理论和基础卫生保健知识,在身体练习的同时,还需学习并掌握相关理论。由此可见体育是一门复杂的学科,其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着更多不确定因素,因此它对学情分析的需求更加迫切,要求也更加严格。

 

三、体育教学中学情分析的理论剖析

1、不同年龄学生的特点

学龄初期(6-11岁)儿童的有意注意正在开始发展,无意注意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外界客体很容易引起他们的无意注意。尤其是小学年级的学生,容易把注意转向外部的、吸引他们的刺激物。这一年龄的学生有意注意的稳定性不强。研究表明,7至8岁的儿童一般仅能保持有意意10-15分钟。实验证明,如果要求一年级的学生在3-10分钟连续做7次练那么,在完成了第五次练习之后,就会看到很多注意力分散的现象。所以,在儿童的体育教学中,应当不断变换教学方法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学龄中期(11-15岁)学生的有意注意有了进一步发展。十一二岁至十四五岁的学生能够在适当的教学条件和对教材有较强的动机的情况下毫无困难地保持有意注意40-50分钟,他们能注意分配和立即把注意转移到有关的单个对象上。尽管如此,他们仍容易分心,这种分心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其中原因之一是教材过于抽象、高深,与他们的知识经验相距很远等。因此,此阶段的教学既要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又要加强学生的意志力培养。

学龄晚期(15-18岁)的学生具有长时间地保持有意注意的特点,高中学生已具备了长时间地保持有意义的学习动机,他们明显地表现出试图自我认识和自我表现,并能完全自觉地接近这一目标。因此,他们的注意稳定性有了很好地发展,注意的范围达到了一般成人的水平,能够在比较复杂的活动中很好地分配自己的注意,同样在高中的体育教学中,关注学生的兴趣也是必要的。

2、同一年龄学生之间的差异性

个体差异,也称个别差异、个性差异,是指“个人在认识、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而又不同于他人的心理、生理特点”。它表现在“质和量两个方面”,“质的差异指心理、生理特点的不同及行为方式上的不同,量的差异指发展速度的快慢和发展水平的高低”。体育教学中,个体差异主要是指在教学中表现出来的学生个体,在生理、心理和身体素质发展上的内在的差异以及存在于个体间的差异。个体内在的差异是指个人素质结构上的差异,如一个人所具有的各种能力、兴趣等发展的不平衡:有的学数学的能力较强,但学音乐的能力不强,有的善于思考,但记忆力不好;有的对体育有兴趣,但不喜欢音乐,等等。

  个体间的差异指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如甲生比乙生勤奋,但不如乙生聪明,丙生跑步成绩好于丁生,但投掷成绩不如丁生。在教学中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更多地考察他们在性格、兴趣、能力和身体发育等方面的差异,对促进体育教学效果的提高是非常必要的

3、不同性别学生的特点

男女生在体育活动的喜爱方面显示出较大的异性,在学龄前或小学阶段,这种差异性并不十分显著,他们在对运动项目的选择方面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但随着身体的发展和教育的差异性,男女学生在观念上逐渐表现出一定的差异,男生喜欢一些对抗性,激烈性、力量型的体育活动,女生则喜欢一些平衡性、柔软性、活动量不大的运动项目,这是一般的特点。我们了解这个特点的目的,是为了在体育教学中施以不同的教学方法,不同的运动负荷等,做到区别对待,特别是在男女混合班级中,我们要特别关注这个问题。如果需要安排不同的内容,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如果需要安排同样的教学内容,我们则可以施以不同的运动负荷、教学手段、组织措施等,这样做的目的是在同样一堂课中针对不同的人群,有的放矢,避免盲目。

4、不同学生的身体基础:身体素质,运动能力---与运动负荷、疲劳有关

由于学生的遗传因素不同、生活的环境不同,每一个学生的身体基础都会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这些差异性在体育活动中则表现为身体素质方面、运动能力方面的差异,我们了解这些差异的目的,是为了在体育教学中进行差异性教学、分层教学。事实上,这类现象在体育教学中是极为常见的。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体育教师在教学中按能力和素质进行分组练习,这样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基础和素质安排不同难度的练习,其目的是提高学习的效率,但并不是所有的教师都在实施这种差异性教学的方法。在此重申这个问题,就是要呼吁更多的教师在关注中等学生体育学习过程的基础上,要特别了解教学班级中学生身体方面的差异性,并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这些因素,设计出较好的差异性学手段与方法,尽量使不同的人群都有学有所得、学而快乐。

5学前运动技术基础:有无运动内容相关经历、单元教学课次

充分了解学生的学前运动技术基础,是体育教师进行教学设计与备课的重要环节,这个问题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但一些体育教师却往往把这个看似重要的问题忽视了,具体表现在只从自己的角度来考虑教学问 题与实施课堂教学方法,同一单元不同的课运用同样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同一年级不同的班级,甚至不同班级 的教学方法与手段也如法炮制,这样的态度虽然比较省力,但这是很不负责任的灌输式的做法。何况学生在教学之前有无接触此类教学内容或接触 到何种程度等问题如果不了解清楚,那么教师所实施的教学是否深浅则只能凭空想象,这样的教学预设与实际的状况是有很大距离的。从学生角度出发,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就迫使广大的体育教师摒弃传统 的灌输式教学,真正深入学生的实际,了解学生的学前运动的技术基础,做到有的放矢,使课前预设与实际情况达到基本吻合。

了解学前基础应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首先,学生有无此教学内容的运动经历。有的学生可能在一些环境中接触过此类教学内容,那么他们学习起来就比较快速,而那些没有接触过的学生学得就比较慢。其次,要了解该课在单元教学中的课次,因为每次课学生的学习程度是不同的,同一次课,不同的学生学习的程度也是各异的,只有了解学生真正的学习情况,了解学生运动技术掌握情况、容 易出现的错误动作、重点难点等,教师才能根据学情施以不同的教学,这样才有可能使全体学生受益,达到体育课堂教学的一个整体性效果。

6,班级课堂教学氛围

班级的课堂氛围对于教学效果 会产生很大的作用,有的班级组织纪律性很好,学习气氛很浓,很善于与教师配合,那么教师上课就会感觉比 较轻松,效果也就比较好,但有些班级学生集体意识不强,纪律比较差,缺乏学习动力与积极性,这样教师的教学意图就难以很好地贯彻,教学的效果也就相对较差。

对于一个教师来说,对新接手的班级可能会不太了解情况,这时应多与班主任取得联系,了解整个班级的各种情况,如学生的纪律、身体、学习、体检情况等;在教学之初也应仔细观察学生的语言与行为反应,班级中存在哪些非正式小群体?哪些学生的威信比较高?哪些学生比较调皮?哪些学生个性与自尊性很强?哪些学生有身体痼疾?哪些学生体弱多病?等等。充分了解这些状况对于形 成班级良好的集体气氛具有很大的作用。而对于已经在班级上课多时的教师来说,班级的氛围已经相对固定,这时也要深入了解学生对教师、对教学的各种反馈意见,及时调整自己的行为,处事做到公正、公平,才能以理服人,让学生喜欢您,喜欢上您的课。这样的师生关系更有助于改善原有的课堂气氛,产生更好的教学效果。

三、案例分析

1案例与分析之一(见表1)

案例与分析之一

教案基本信息

教学内容

单元教学课次

教学重点难点

学情分析

教师:

王X X 教学对象: 高一男生

篮球运球模块

没有说明

1 .运球——落 地、高度、用 力;控制球

2.眼离球,运 好球

以高一年级男生为教学对象,学生有较强的运动需求,教学比赛欲望强,认知、理解、分析、判断能力发展较成熟,能接受新事物,具有勇敢、顽强,拼搏等优秀的心理品德,因此可以有效地将规   则、裁判法渗透于运球技术教学之中,通过比赛,让学生感受技术 和知识的相辅相成,不可分割地成为一个整体。

 

分析:

1)从该课对学生心理特点的 把握角度来分析,该课在对高一学生学情特点把握方面:“学生有较强的运动需求,教学比赛欲望强,认知、理解、分析、判断能力发展较成熟,能接受新事物,具有勇敢、顽强、拼搏等优秀的心理品德”,只表述了一个学生心理方面的大概情况,阐述了学生的运动需求(但没有说明对篮 球运动的需求)、喜欢教学比赛、思维发展较为成熟、具有优秀心理品德(该教学内容不需要学生具有这些优秀心理素质)。笔者认为就心理特点来说,尚欠到位,因为这次课是篮球 运动模块教学,该教学内容要求学生 的基本心理素质是:注意力、观察力、分析判断力、对篮球的兴趣、控制篮球的能力、空间感等,并不需要“勇敢、顽强,拼搏”的优秀心理素质。因此,笔者认为应该结合教学内容、该内容对心理特点与素质的要求去分析该班级学生的情况,这样就把教学内容、心理特征、学生情况三者结合起来了,做到了具体、明确、有针对性。

2)该课的学情分析除了心理 特点之外,基本没有涉及学情的其他 方面,“有效地将规则、裁判法渗透 于运球技术教学之中,通过比赛,让学生感受技术和知识的相辅相成”是教师的想法,与学情基本无关。

3)应结合班级具体情况来综合分析学情比较妥当,内容包括:分析该班级人数、学习篮球的身体条件、该班级学习态度、学生哪些方面的身体素质较薄弱、学生的运球水平差异性、课堂纪律与氛围、学生喜欢篮球项目的人数与比例等,这些特点 都会对该教学内容的学习效果产生影响。

4)由于该课没有说明单元教学总学时和课次,因此有些学情内容无法进行分析,如学生是第几次学习篮球运球?在篮球裁判方面的基础怎样?平时该班级是否经常喜欢打篮 球?学生运球的水平如何?等等。

2案例与分析之二(见表2)

表2案例与分析之二

教案基 本信息

教学内容

单元教 学课次

教学重 点难点

学情分析

教师: 奚X X 教学对 象:没 有说明

助跑抛掷 实心球

没有说明

重点:全身 协调用力 难点:助跑 与抛球的动 作结合

以往的教学情况来看,学生大多不喜欢上投掷课,一是嫌器械又脏又重,二是嫌练习   的形式单调乏味。因此在本课的设计中采用了多种趣味性投掷以及自创抛掷方法等练习 手段,从而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练习积极性,提高了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   力。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特别注重让学生把课堂所学的知识与耳熟能详的日常生活实 践相联系,让学生感到亲切、熟悉、容易接受;再通过设疑、讨论、游戏让学生主动参   与、相互讨论,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这些都是让学生终身受益的学习方法。

分析:

1)“从以往的教学情况来看,学生大多不喜欢上投掷课,一是嫌器械又脏又重,二是嫌练习的形式 单调乏味。”这段学情分析说明了以往学生对该教材的态度,为下一分析“从而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练习积极性,提高了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做了一定的铺垫,应该还是比较客观地反映了一般学生的基本事实。但该课并没有说明是哪个年 级的学生,如果是小学低年级学生,那么他们对于投掷项目也是否不喜欢呢?这个就难以下结论了!如果是小学高年级或是初中则情况可能会如课中分析的一样“大多不喜欢上投掷课”。因此该教案没有写明学生的具体年级看来是一个失误。

2)该课的学情分析中穿插了许多内容,有教学方法、教学目的等,如“采用了多种趣味性投掷以及自创抛掷方法”、“激发和调动学生 的学习兴趣与练习积极性,提高了自 主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把 课堂所学的知识与耳熟能详的日常生活实践相联系”、“通过设疑、讨论、游戏让学生主动参与、相互讨论,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等,这些内容虽然也与学生的情况有些联系,但按严格角度说,要使学情分析描述得简洁、具体、到位等,笔者认为还 是不要把其他一些内容掺和在内,这样就容易误导读者的视线与思维,无法真正了解学情的真实状况。

3)由于该课没有说明单元教学总学时和课次,因此有些学情内容也是无法分析,如学生是第几次学习投掷实心球?投掷实心球的技术学得怎样?有哪些错误动作?学生的上肢力量发展情况如何?等等。 

3案例与分析之三(表3)

表3案例与分析之三

教案基本信息

教学内容

单元教学课次

教学重点难点

学情分析

教师:

柯X   X 教学对象:小学 一年级男女混合

40人

情境教学:   各种方式的

共1课时

重点:形成良好 的参与体育活动 的态度与行为。

难点:在跑中动 作自然、姿势正 确。

一年级学生正处于好动、好奇、好模仿的阶段,学生对兴趣的依   赖性较强,喜欢在教师和同学们面前展示自己,小组意识在不 断加强,除对个人竞争有兴趣之外,对小组竞争也有浓厚兴趣, 他们在一年级上学期中已经初步学习完了各种方式的跑的基本动   作,因此,我在教学中立足于学生的发展,为发挥他们的聪明才 智搭建平台,让学生在情境活动中不知不觉地巩固了各种方式的 跑的基本动作,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分析:

(1)该课提供的学生情况比较详细,说明了小学一年级,是男女混合班,这对于具体分析学情提供了很好的基础。

2)该课分析了小学一年级学生对跑的心理特点“一年级学生正处于好动、好奇、好模仿的阶段,学生对兴趣的依赖性较强,喜欢在教师和同学们面前展示自己,小组意识在不断加强,除对个人竞争有兴趣之外,对小组竞争也有浓厚兴趣”,但它只是在描述小学生一般的心理特征,没 有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如跑)进行分析,有些脱节。笔者认为应该深入具体教学内容,分析学生对跑的兴趣与喜欢程度、对各种形式跑的游戏与比赛积极性、对跑项目的坚持性等,这样比较妥当。

3)该课还分析了一些学前基 础“他们在一年级上学期中已经初 步学习完了各种方式的跑的基本动 作”,提示了以往学生已接触过和学过跑的技术,这为教学设计提供了一个好的信息。但笔者认为还应在此基 础上指出学生在跑的技术上还存在哪些问题?需要在该课中解决哪些问题?等等,这样就把该课内容与课前的教学单元联系起来了。

4)在学情分析中不宜写“我”如何如何?这明显是教师的意图,与学情无甚关联。

5)该学情分析也比较欠缺对学生在课堂纪律、学生的跑动能力、男女生差异、有无体弱学生、运动量承受情况等方面的分析。

 、案例分析小结

小小的三个案例不能代表什么,它只是在诸多教学实践例子中的沧海一粟,但我们从这三个小案例中可以发现一些问题,并根据这些问题,理出一些我们需要改进之处,提醒广大教师们应该努力的方向,虽然我们不可能做得最好,但我们还是需要尽力而为。

1)要尽量提供比较完整的学生信息:学生所处年级、上课人数、 男女生比例等。

2)要结合教学内容来分析学情,且学情分析要全面:学生的心理特点、身体条件、运动能力、学前基础、单元教学基础、学生基础的差异性、课堂氛围等。

3)不宜把教师的意图、教学方法、教学目的、教学手段等一些可有可无的语句写入学情分析中。

4)应把学情分析放在一个重要位置上,因为它是体育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撰写教案的一个很重要的线索。

 

 

 

 


分享到:

新闻总数:3137 今日访问量:40333 本月访问量:1347128 总访问量: 56449965

主办单位:溧阳市教师发展中心 - 地址:燕湖路1号 - 邮编:210012 - 联系电话:87215175

技术维护:南京裕后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 备案号:苏ICP备1702513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