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教育资源>小学>语文>教育科研>阅览文章

红色经典课文教学的误区与对策

时间:2021/11/2 15:04:53 来源:杨春芳字体显示:大 中 小阅读:7439 次

红色经典课文教学的误区与对策

江苏省溧阳市竹箦中心小学    张婷凤

 

相信国庆期间很多人都被爱国影片《长津湖》种草了吧,电影中中国人民志愿军面对严酷的环境表现出来的钢铁意志和英勇无畏的精神深深打动了每个中国人。很多网友表示看完这部影片最大的感受是:震撼、感动、心酸、自豪。如果说爱国电影是对国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那么还有一种题材对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影响可能更为深远,那就是红色经典课文。

一、红色经典课文编排现状

翻开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我们会发现不少革命传统教育题材的课文,这些课文取材真实,人文内涵丰富,我们把这类课文称为红色经典课文。这些课文,有的是记叙文,有的是议论文,有的是诗词,体裁较为丰富。有的讲述革命前辈的故事,有的讲述爱国志士的故事,有的讲述战争中的英雄故事,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先进人物、感人事迹。主题涵盖比较广泛,有抗日战争年代的,有抗美援朝时期的,也有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时间跨度比较大,有的篇目属于略读,有的篇目放在选读部分,还有一半的红色经典课文要求精读,对学生的要求不一。这些保留下来的红色经典课文都是优中选优的,教师应对其更加重视,并在教学过程中努力挖掘其独特的魅力。

红色经典课文中的人物形象、英雄事迹带有时代的印记,只有放到宏大的历史背景中,那样的人和事才能更加熠熠生辉。也就是说,读懂那样的人和事,必须了解那段历史。从总体上来看,目前小学红色经典课文的编排体系不够理想,每篇文章基本属于各自为战的状态,很难形成系统化、链条化,教师难以理清其中的脉络,教学起来起来比较吃力。的确,红色经典课文和其他普通课文一样,也要遵循语文教学的一般规律。但是,其独特的思想内涵和教育意义,使教学过程多了一些困难。

二、红色经典课文教学的误区

小学语文课程教学担负着帮助学生了解历史、认识国情,增强学生民族自信心、自尊心和自豪感,增强社会责任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任务。而红色经典课文是完成这些任务的重要载体之一。目前,因为多重因素的原因影响,红色经典课文的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教师的教学总是陷于各种各样的误区之中,我们有必要对此进行分析,并寻求相应的解决对策。

误区1:将红色经典课文完全等同于普通课文,对其独特的魅力认识不足。

教师应从语文教育方面认识到红色经典课文的审美意义,从思想教育方面认识到红色经典课文的思想内涵。对于红色经典课文入教材的重要性,绝大多数语文教师都很清楚,但是对他们有哪些具体的功能,这些功能如何才能落到实处,却不是每位教师都能认识到位。

误区2:忽视历史,为上课而上课内容空洞乏味。

有些教师在教学红色经典课文时,除了带着学生认识生字词,让学生分段后概括段落大意并分析中心思想,便没有内容可讲了。这样一来,学生无法深入课文的思想内涵,无法感受这类课文对自己内心的冲击。因此,既提不起学习兴趣,又达不到该有的教学效果。

误区3:强行给学生灌输正能量,给学生的心理造成很大负担。

有些教师,一碰上红色经典课文就不知道该如何讲了,只好把文章的中心思想之类的东西写在黑板上,让学生抄下来,然后死记硬背,没有经过思考就先入为主地给学生“标准答案”,严重扼杀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剥夺了他们表达自己想法的权利,使得课堂失去了该有的活力。教师利用学生的心智水平的判断能力差的弱点,直接向学生灌输价值意义,不但违背语文教学规律,也有损教师的教学道德。红色经典课文承载着向学生传递革命乐观主义、艰苦奋斗以及不怕牺牲的正能量,但是又因为其与当代小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距较远,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方式方法,不能采用填鸭式的强制性灌输,否则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最后适得其反。

另外,红色经典课文往往主题比较沉重,对于天真无邪的小学生来说,他们的内心还很脆弱、幼稚、稚嫩,尤其中低年级的学生,可能还没有承受家国情怀的心理能力和空间,因此,学生即使表示无法理解课文的深刻含义,也是可以理解的。

误区4:放着身边的资源不用,却找来一大堆陌生的甚至无用的资料徒增学生负担。

三、红色经典课文怎么教

首先我们应该认识到红色经典课文体现的是社会主流文化的价值取向,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的重要途径。爱国是公民的基本道德情操,也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爱国要从娃娃抓起,从他们的一言一行抓起。红色经典课文书写家国情怀,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以潜移默化的形式引领学生认识国家和民族,在其心底打下以国为家的心理根基。少年儿童崇拜英雄人物、英雄形象,甚至会影响孩子的一生。红色经典课文中呈现的人物,正是对青少年进行正能量教育最好的素材。教师只有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才能在教学活动中处处与爱国挂钩,处处与学生的家国理想挂钩。

其次,红色经典课文的核心思想不是简简单单的忆苦思甜,而是忧国忧民、积极进取、艰苦奋斗、不怕牺牲的精神,这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底色,也是每一个中国公民的精神源泉和前进动力。当今社会,孩子们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是在温室中长大的花朵,没有经历风雨的锤炼,经不起挫折,受不了委屈。这些孩子如果放任自流,不加引导,将来有可能难以胜任自己的社会角色。红色经典课文的教学目的之一就是引领孩子学会独立自主,学会艰苦奋斗,培养他们的健全人格。

而语文课堂作为革命传统教育的主阵地,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是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我们会发现,由于红色经典课文中的事件大都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发生的,与当今学生的生活相去甚远,学生不容易理解,教师有时也无法准确把握。如果文本内容不能和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相联系,学生就很难对课文产生共鸣,更谈不上进行情感的熏陶了,因此,用孩子们可接受的、和现实联系紧密的方式来进行教学是非常重要的,下面我结合高年级的红色经典课文,谈谈教学中的一些基本策略。

1.搜集资料,多维感知教材。

红色经典课文有其特殊的历史背景、文化背景和时代背景。历史是桥梁,是纽带,是连接过去与现在、连接人物与文本,连接教师和学生的重要工具。因此,教师应正确的找到教学活动的切入点,为学生补充必要的文章写作背景,作者介绍,引领学生一步步走近历史,走进作者,走进人物。这就要求教师和学生都要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工作。

如《七律长征》中的长征这个事件,虽然六年级的学生可能听说过,但对于长征的起因、经过、结果和其重大的意义却一知半解。如果学生对长征的知识缺少必要的了解,就会影响到对文本主题的感知,因此,课前布置学生搜集有关长征的资料就显得尤为重要。这首七言律诗只有短短56个字,却高度概括了红军长征途中的重大事件,其中的跨越五岭和乌蒙山脉、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过岷山、三军会师,这些事件也需要学生课前去查阅搜集相关资料。搜集资料的方法很多,可以向长辈打听,或者上网搜索,阅读有关书籍等。有了这些背景资料做铺垫,可以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为更好地领悟文本表达的情感打下基础。再比如《狼牙山五壮士》这篇课文中涉及要查阅资料的内容有:抗日战争、晋察冀根据地、游击战争、狼牙山等。一般来说,红色经典课文都需要课前搜集资料,多维度感知教材,为真正走进红色经典课文做好情感铺垫。

2.引入媒体,突破重难点。

在红色经典课文教学中,当学生遇到重难点,通过教师的讲解也理解不了时,可以引进集图文声于一体的多媒体教学资源,使一些抽象难懂的知识直观形象,帮助学生突破重难点。如《七律长征》中有这两句诗:“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锁寒”,学生对于“暖”和“寒”二字的理解比较困难,这时教师适时的补充巧渡金沙江的资料和飞夺泸定桥的电影片段,让学生说说两次战役带给你的感受。通过资料的呈现和电影片段带来的强烈的视觉效果,学生明显地感受到:红军不费一兵一卒,机智地渡过金沙江,是一件多么令人振奋的事,“暖”字暗示了红军巧渡金沙江后的轻松愉悦的心情。而过大渡河时,由于泸定桥只剩下十几根铁链,红军通过时非常危险,再加上前有埋伏,后有追兵,战斗十分惨烈,红军伤亡人数较多,“寒”字暗示了红军飞夺泸定桥时的惊险悲壮。有了多媒体教学资源的补充,学生对“暖”和“寒”二字的理解就直观多了,也更能体会出汉字使用的精妙和魅力。再如课文《开国大典》的学习,可以引进开国大典的影像资料和图片音乐等,也能很好的帮助学生走进文本,感受大典的隆重和喜庆。教学红色经典课文,需要教师具有较强的甄别能力,能为学生选择最适合,最准确的视频,音频和图像资料,使这些资料能与文本完美结合,并最大限度地推动学生探究文本背后的思想内涵。教师要能跳出多媒体,帮助学生缩短时空距离,迅速建立起与文本的情感沟通渠道,要具有文本补白能力。在文本和多媒体之外找到准确的切入点,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

3.品味细节,渗透思想教育。

红色经典类课文中,常常通过细节化的言行、神态、心理等描写来突出人物的品质,教师可以抓住这些细节描写反复研读,细细品味,体会文本表达的深刻内涵,感受人物的美好品质,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思想的升华。《军神》一文中,可以抓住刘伯承在求治、术前、术中、术后的有关言行、动作、神态等方面的词句进行品读交流。如针对术前刘伯承拒绝使用麻醉剂时说的一段话,我们可以这样引导:生活中我们经常会有受伤和生病的时候,你当时的感受是什么?什么情况下需要打麻醉?不打麻醉会怎样?刘伯承伤势那么严重,还主动要求不用麻醉,他是不是不怕疼?那他为什么还要做出这种选择?在一连串的追问后,多媒体适时地出示:我虽然失去了一只眼睛,但还有               ,我仍然可以           。在学生充分对话交流后,教师反复引读刘伯承的话:而我,今后需要一个非常清醒的大脑!在一遍遍的引导,一次次的朗读下,刘伯承坚定刚毅的形象在学生心中就逐渐丰满起来。再如《桥》《狼牙山五壮士》《十六年前的回忆》等以写人为主的课文都可以采用抓人物细节描写的方式来深入阅读。

4.拓展延伸,开发利用资源。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红色经典课文看似写的是特定时期的红色人物或红色事迹,其实反映的是那个时期的一种坚定的革命信念,一种高尚的道德情操,其表达的内涵是相通的。怎么样让文本由点到面,由此及彼,让每篇课文的内涵丰富起来?在学完课文后,还要针对不同的课文进行拓展延伸,开发利用生活中的红色资源,使文本内涵更丰富,学生受到的教育更深刻。如学完了《七律长征》,可以补充一些红军长征途中翻雪山、过草地的感人故事,让学生阅读交流;或者观看与长征有关的爱国影片;或者谈一谈作为青少年的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困难和挫折,应该向先烈们学些什么?学完了《十六年前的回忆》,让学生搜集革命先烈为了民族解放和人民幸福英勇献身的故事,开展一次小小故事会。学完了《金色的鱼钩》,可以把课文改成课本剧演一演。学完了《有的人》,指导学生深情并茂地朗诵一番……其次,教师还要善于从身边看得见、听得见,摸得着的资源入手,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使学生正视身边的红色文化资源,引领他们形成爱国爱乡的情感。

如在我们竹箦,新四军江南指挥部作为著名的革命老区,到处可见当年红军留下的革命遗迹。这里有着丰富的红色资源,积淀着厚重的红色文化,这些都是现成的教学资源,语文教师何须费尽心思找些学生陌生的资源呢?让学生说说身边的红色遗迹的故事,听听身边的老人对曾经的革命岁月的诉说,实地参观走访红色遗迹,这些比任何言语上的教学都更加直接而有效。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红色经典课文,在引领学生养成爱国主义情怀,建立健全健康人格,塑造社会主义新人的事业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是不可缺少和无法替代的。语文教师要高度重视这类文本的教育教学功能,立足文本,结合学生实际情况,采用恰当的方法点拨学生,引导学生,让红色经典课文再次发光发热,大放异彩。


分享到:

新闻总数:3140 今日访问量:40073 本月访问量:160279 总访问量: 56716453

主办单位:溧阳市教师发展中心 - 地址:燕湖路1号 - 邮编:210012 - 联系电话:87215175

技术维护:南京裕后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 备案号:苏ICP备1702513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