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教育资源>综合>体育>教育科研>阅览文章

基于课程目标的“学-练-赛-评”学习策略实践思考

时间:2021/6/15 11:16:40 来源:吴健字体显示:大 中 小阅读:9421 次

基于课程目标的“学-练-赛-评”学习策略实践思考

溧阳市清安小学  戴英杰

一、概念分析

1、课程目标:

教育目标体系包含总体教育目标(教育目的)——学科教育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三个层次,不同层次的教育目标抽象程度不同,与实践联系的方式也不同。

总体教育目标(教育目的)为教育决策者、课程开发者和全体教师共同遵守的教育纲领,如“健康第一”“立德树人”等。课程目标是学科所承载的育人目标,主要被用于指导课程的设计和开发。教学目标是按照学科教育目 标组织日常教学活动时的具体要求,具有局部性、外显性、可达成性、可测量性等特点,如单元教学目标、课时教学目标等。

2011 年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课程目标

课程总目标

学习领域目标

细化目标

(1)增强体能,掌握体育与健康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与方法:

(2)学会学习、锻炼,发展

体育与健康实践和创新能力。

(3)体验运动乐趣和成功,养成体育锻炼习惯;

(4)发展良好心理素质、合作与交往能力;

(5)提高自觉维护健康的意识,基本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人生态度。

 

运动参与目标

(1)  参与体育学习和锻炼;

 

(2)  体验运动乐趣与成功。

运动技能目标

(1)  学习体育运动知识;

 

(2)  掌握运动技能和方法;

 

(3)  增强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

 

 

身体健康目标

(1)  掌握基本保健知识和方法;

 

(2)  塑造良好体型和身体姿态;

 

(3)  全面发展体能与健身能力;

 

(4)  提高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

 

 

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目标

(1)  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

 

(2)  学会调控情绪的方法;

 

(3)  形成合作意识与能力;

 

(4)  具有良好的体育道德


2、“学练赛评”定义及其作用

“学”是指学生进行的体育运动技术或知识的学习,是学生实现从无到有、从生疏 到熟练、从不会到会的基本路径。

“练”是指围绕技能学习与体能发展,采用多种形式有效练习方法,内化吸收所学体育知识技能,并发展体能的过程。

 “赛”是指在体育课程学习中学生进行的各种比赛, 包括单人的比赛、集体合作的比赛等,是学、练的有效补充和拓展,也是检验体育学练效果的重要手段;

     “评”是指教师或学生对学生或同伴进行学习的过程性评价或终结性评价,包括教师评价、学生互评,具体有体育运动测试、学生体质健康等测试。

由此,那么“学练赛评”的学习策略可以概括为:

通过学习体育专业技能或知识——在实践中练习技能——开展与体育技能相关的竞赛——对学练或竞赛进行点评或纠错,来达成学习目标的一种策略。

这四个环节看似前后排列,但实际上是紧密相连,循序渐进又互相融合的,可谓是缺一不可。

学为本。“学”是学生掌握技能、获得知识的一个内化提高过程。新课程标准要求以学生为主体,在课堂教学中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教师的主导下,学生要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学习,这是一节课的基础和根本,没有了学,也就不存在“练赛评”。

练为主

虽然学生通过积极主动的学习能够有效获得对相关体育技能知识的理解,但仅仅是知识还是远远不够的,要是想掌握一项体育技能,需要的“练”的过程。

另外掌握了单一的身体动作练习后,合理对单一动作进行组合,让学生在组合练习中进一步巩固所学的技术动作,同时发展技能和体能。

赛为用

比赛就是让学生在真实比赛场景中展示自己本节课所学习的技术技能。首先比赛指向的是运用,学会了一项技能更要知道怎样在实战、比赛或者是生活中运用它。其次,比赛也是激励、交流、进步、展示, 随着学生对技能的掌握,如果重复进行动作的练习,学生学习的热情必定降低。所以为了更好地激发和稳定学生的兴趣,融入比赛也是必不可少的。

评为补

运动技能形成过程中,评价不可或缺。通过自评、同伴评价和教师评价,一方面可以促进对正确动作的固定记忆,另一方面也可以对存在的小问题进行有效的补救,达到纠错后再练习的事半功倍效果。

二、基于课程目标的“学—练—赛—评”课程体系的构建

综观当下体育教学,主要存在课程目标割裂、课程内容脱节、课内外缺乏联动、评价指向不明的状况。2016 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 《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提出: “围绕增强学生体质、培养学生的体育运动兴趣,使之掌握相应的运动技能与锻炼习惯的核心目标,建立有机衔接的大中小学体育课程衔接体系”。力图通过体育教学课内外 “学 评” 一体化的实施,构建一个内在统一、横向一致、纵向衔接、课堂内外联动的课程体系。

1、聚焦发展学生体育核心素养

体育核心素养包括 “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 三方面内容。拿运动能力这一项来举例,运动能力的形成是一个逐渐形成的学习过程, 单单依靠每周几节体育课无法落实此重任,这就需要加强课内外有机衔接。“学” 是运动技术习得的主要途径,“练” 是运动技能掌握的重要环节,“赛” 是运动能力形成的关键手段,评是体能与技能结合的反馈方法实施。通过实现课内与课外的有机衔接,把体育课堂单一的运动技术教学拓展到课余锻炼、比赛运用中去。把 “学 评” 有机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科学、完整的体育课程体系,才能实现体育课程育人的最大效果,落实发展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重任。

2、树立体育大课程育人的意识

实现从课堂教学到课程教学。把体育课堂单一的运动技术教学拓展到课余锻炼、运动会竞赛中,构建 “学在课堂、练在大课间、赛在运动会或体育小竞赛中的体育大课程育人模式”。

: 开学之初,在各年级组制定好学期教学计划后,设计与之相一致的大课间体育活动内容,根据单元计划开展各年级每月一次的体育小竞赛或小型运动会,从中发现一些好的体育苗子吸纳到相应的体育社团中。此外,还关注学生假期的校外锻炼情况,要求学生线上锻炼打卡,有条件可以建立学生的体育锻炼登记档案, 对每个学生的体育课堂学习、体育大课间活动、课余训练、 课外锻炼、运动竞赛等环节进行评价,拓展与延伸学生体育学习空间。

3、完善科学多元的课程评价体系

当前体育教学主要以学生体质健康测试与期末终结性评价为主,很容易出现体育课堂上学练与期末测评脱节的现象。这就需要完善科学多元的课程评价体系。

在学校体育教学的实际工作中,终结性评价过多,过程性评价较少,定量的评价较多,对学生定性的评价较少,对课内的评价较多,对学生课外的评价较少。这样不利于提升学生的运动兴趣,缺乏激励机制。

实施 “学 评”,对学生体育测评既要有课上速度、次数、远度等定量的终结性评价,还要对学生的课堂学习、大课间活动、运动会或体育小竞赛、课余训练与校外锻炼进行定性的过程性评价,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学生形成终身体育意识,养成自主锻炼的良好习惯。除此之外, 教师还要重视学生在体育活动中的健康行为、体育品德的评价,例如,运动安全与卫生常识、团队意识,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三、“学练赛评”学习策略的构建(怎样基于课程目标开展“学练赛评“学习策略”或者说是怎样让“学练赛评”的学习策略服务于课程目标,明白八点)

1、学:

学什么?(知识、技能、方法)

新课程目标所体现的学习观,“学什么”不仅仅是停留在让学生对一项单一体育技能或知识有表面的理解,而是以的“练、赛、评”三个环节为导向,更有目的性地能够在实践中得以运用的知识、技能以及方法。

例如,学习篮球,只学习技术动作毫无意义,还要学习规则,因为后面的“练、赛、评”都在建立在符合规则之上,其次,要学习练习方法,掌握了练习的方法就能够真正的在实践中自己去理解,比如在参加课外校外活动时学生学会了训练的方法,即使没有老师他也可以自己训练。

怎么学?从学会到会学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过程逐渐从重“教”向重“学”转变。这里的“学”是在教师主导下,学生主体能动性的体现。一些体育课堂中,学生进行体育学习主要是被动式的学习,多数学习都停留在浅表层面,教师的讲解浅尝辄止,学生缺少深度思维。常见的是,教师让学生怎么做,学生就怎么做,一节课结束后, 学生也是只是接受了填鸭式的教学,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也不知道到底怎么做才对。

要让学生明白学什么、为什么学的问题;最后要以问题为导向,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去探索,引导学生采用多种多样的方式去学习。让学生习得的知识或技能能够迁移拓展至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让学会变为学的。

2、练:

练什么?(学到的技能方法和体能。)

怎么练?从被动到主动

体育课中学生技能、体能的获得是以参与练习为前提的, 练习的效果与学生的情绪、兴趣直接关联。我们经常很多学生在练习时自己从来不主动去练,或者要老师监督着看着才愿意练,这就是被动的练习。那怎样才能让学生主动愿意去练,首先在练习前明白为什么练?有什么价值?练后能用的时机?其次要通过练习能获得成就感,这样学生就能自主地参与练习并在练习中体验成功的乐趣,产生再次练习的意愿,使运动的快乐能持久地保持。

为此,特别强调教师要认真设计练的内容、练的难度梯度、练的方式方法、练的时间把握、练的情境设置(包括场景布置、场地器材)、练的结果预期等,以实现练得有趣味、有层次、有节奏、有负荷、有教育意义。让被动的练变为主动的练。

3、赛:

赛什么?(学练所得在实际复杂情境中的运用。)

怎么赛?从会做到会用

课程标准强调要注重不同项目运动技术的学习和应用,鼓励学生参加多种形式的比赛,逐步增强学生的体育与健康学习能力、安全从事运动的能力,加深对体育运动的理解。为此,怎么赛、让学生在什么样的情境下比赛,值得大家关注。

当前以技术为主线的体育课程内容划分方法,让学生所学知识与技能的单一化、碎片化,形成了能适应单个技术的技评考试,但不能在比赛中加以灵活运用的“僵化”技术。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平时有一些学习是“假学习”, 缺少在真实的情境中学习的机会。真实情境的教学,需要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对教材深入分析,充分挖掘教材的本质所在,领悟教材的健身育人价值, 使学生的技能学习不是停留在表面上的会(如会做一个单个技术),而是要追求学生全面的会(会说、会做、会用、会拓展等)。需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说真话、真对抗、真比赛,在真实情境下进行原生态的学习,让真实情境下的学习产生真实的问题,然后师生共同研究解决,达到最真实的学习效果,提高学生运动认知和技战术运用能力。(举例:情境教学法时,障碍跑,火灾逃生救火情境。)这就是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从会做变为会用。

4、评:

评什么?(学、练、赛的过程与结果)

怎么评?从单一到多元

现行课程标准在课程设计思路中明确指出:“在体育教学中要建立多元的学习评价体系, 提倡在以教师评价为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重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首先评价主体上首先要从教师评价向学生自评互评迁移,要鼓励学生进行自评和互评,但防止学生之间的评价流于形式、走过场。(师评意义不大,引导启发学生自我评价,自我反省,这样评价的根据意义)

其次评价是伴随着学、练、赛的过程随时随地发生的,教师要引导学生对于“学练赛”进行多角度过程性的评价,学得怎么样,练得如何,赛的如何?让评价从单一变为多元,起到以“评”促进“学练赛”的作用。

 

四、“学练赛评”学习策略的课堂实施建议

1、学练结合,突出学生主体

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强调学习过程中学生自我实现的心理历程,认为学生有自我发展的潜能,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认为学习的本质是促进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新课标也提出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所以在体育学习中,“学”绝对不是一个孤立的存在。

旧式的体育课堂对待学与练,基本都是先让学生跟着老师学,再让学生去练,二者独立存在,学的时候就只学,练的时候就只练。而体育学习不仅要强调运动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更应该强调学习的过程,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倡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合作式的学习。

1.1先练后学,体现学生主体性

教学过程是学生自身进行探索、发现和建构的过程。先练后教体现“以生为本、教学相长”的教学理念,即重视学的过程,体现主动学习。

比如很多老师在课中会采用先让学生自主尝试练习后再进行教学。学生练习的时候,一方面教师观察学生的练习情况,为下一步的教学做准备。另一方面学生可以充分体验学习的乐趣。当然,在平时的教学中,先练后学应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情况而定,如果教材内容存在一定的难度而学生基础较弱则应视情况而定。

1.2边练边学,体现学习互动性

边练边学的教学设计要趣化教学内容,营造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相互观察,相互纠错,体现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性。比如,采用任务式学习法,学生分组后采用任务清单的方式让学生通过完成任务,通过“练”自主去“学”,这就是一种边练边学的方式。

 

2、以赛促学练,激发学习兴趣

“赛”是让学生在真实比赛场景中展示自己本节课所学习的技术技能,是对学与练的检验。赛是为了更好地学,赛的过程是对练的强化与运用。同时发展学生个性,培养集体主义精神,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2.1掌握赛的时机,有效促学练

游戏或比赛往往被安排在基本部分主要内容教学结束后进行。其实,游戏与比赛也可在准备部分进行激趣,亦可在学生们感觉运动疲劳的时候进行趣味的游戏比赛,延续运动兴趣。比如,在初中篮球传接球的课中,在不同的教学部分设计不同的比赛。教师在准备部分设计“耍猴”的游戏,比一比谁失误最少;在课中进行一分钟原地传接球比赛;在课结束前进行全场抢传球比赛,将比赛贯穿课的始终。有效把握赛的时机,有利于促进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延续,也能促进所练内容的掌握、技能的形成。

2.2创新赛的形式,方法即是内容

比赛是一种学习方法,同时本身也是一种学习内容。学生要学习比赛的规则,比赛的形式等等。在实际教学中采用多种比赛形式,如个人赛、小组赛、挑战赛、擂台赛等等,让比赛更加有趣味;降低比赛难度,让比赛更激烈;组合比赛内容,让比赛更富综合性。如篮球传切配合教学后进行“3v3”教学比赛,比赛形式规定为用“传切配合”进攻获得的得分为双倍,比赛的形式就新颖了,而且学练的技术就能得到非常高效的运用。

3、以评统领,反馈有效信息

评价不是独立的,而是与学练赛紧密联系的。体育课堂既是学习的过程,也是练习、比赛与评价的过程,更是逻辑思维的过程。通过评价,学生才能明白自己学的怎么样,练得怎么样,赛的怎么样。并且评价要注重过程性评价,强调发展性评价,这样的评价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更明确学习目标。

3.1以评助学,践行评价育人

认知心理学理念主张学习就是将外在事物的关系内化为学习者自己的认知结构的过程,会学比学会重要。新课标要求改变以往单一性和终结性的评价,提倡过程性、发展性的评价,在体育教学中开展多元评价模式,有效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的同时促进育人功能,真正实现以评助学。比如教师对学生学习中的课堂纪律、合作表现等进行即时评价,能够有效改变学生不好的学习习惯。再比如在学生互评过程中,学生会发现他人好的学习方法,在后面的学习中也会效仿他人的学习方法。

3.2以评导练,改进动作技术

在运动技能的形成过程中,评价能促进练习的有效进行。通过自己评价、同伴评价和教师评价,学生能明确所学动作正确与否,为下一步的学习打下基础。值得一提的是教师在预设时应多运用直观的方式去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比如:课堂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视频、图示或师生的示范让学生进行比较与思考,产生直观的动作表象,从而有效改进动作技术。比方说课中利用ipad联接大屏幕进行教学演示,学生观看屏幕上的教学示范并进行比较,改正动作技术。

3.3有赛有评,升华体育品德

有赛即有评,这是对比赛活动结果的肯定和内涵的升华。评价过程既是对比赛的评判,也是进行德育教育的过程。要做到既评价比赛的过程与结构,也评价各小组的体育品德。学生通过评价能在比赛过程中学会遵守规则、尊重对手、团结队友,培养良好的体育精神才是一节体育课最高的升华。

以上就是一些对于“学练赛评”学及策略在课堂教学实施中的一些建议。

五、小结

    基于课程目标的“学、练、赛、评” 学习策略4个环节无缝对接、自然过渡且相互融合,让学生学得投入、练得有效、赛得真实、评得到位。学生运动参与的兴趣和积极性得到了提升,技能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掌握,身心健康发展,社会适应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体育教师既要深刻理解 “学、练、赛、评” 的学习策略,更要实现各环节间的互通互融,真正把 “学、练、赛、评”的学习策略贯穿始终,让其真正服务于课堂,更服务于课程!

 


分享到:

新闻总数:3137 今日访问量:43716 本月访问量:1297775 总访问量: 56400612

主办单位:溧阳市教师发展中心 - 地址:燕湖路1号 - 邮编:210012 - 联系电话:87215175

技术维护:南京裕后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 备案号:苏ICP备1702513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