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教育资源>小学>语文>教育科研>阅览文章

统编教材下传统文教育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机融合

时间:2020/6/24 11:01:00 来源:杨春芳字体显示:大 中 小阅读:8327 次

统编教材下传统文教育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机融合

溧阳市东升小学 黄璐

  “三皇五帝平天下,四书五经和为贵。真草隶篆凤在舞,笔墨纸砚龙在飞。”我们中国是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在漫漫历史长河中,我们的祖先留下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她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是炎黄子孙共同的精神家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习近平主席2014年教师节走访北师大曾经一针见血地提出:“我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所幸的是,历经四年磨砺推出的语文部编教材在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方面作了很大的努力,大大增加了传统文化元素。作为教师,传承和光大民族文化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更是我们的责任。这里,我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机融合。

一、深入挖掘教材,感受传统文化精髓

教材文本,都是人类优秀思想文化的结晶,极具美感和浓厚的人文思想。作为教师,我们要深入挖掘其中有关传统文化的精髓,强化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和普及,尼玛潜移默化之间,小学生就会对中华传统文化有一个更为深入烦人认识和学习,结合我的教学经验,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在识字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教育须从娃娃抓起,刻不容缓。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识字”就以传统文化为主题,《金木水火土》含着五行学说,《天地人》蕴藏着《易经》中的“三才之道”。就《天地人》为例,教学时,我们不仅要结合生活教孩子会认会写会用课本中的生字,还要引导学生知道“天、地、人”是宇宙中最重要的元素,如果只有天地没有人,宇宙就不会这么热闹,这么有生机。但是人类生存同样依赖于大自然,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并通过解释“人”的字理“一撇一捺相互支撑才能成为人”,教育学生懂得人与人要互相帮助才活得快乐、有意义。又如我们在执教《金木水火土》时,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金木水火土五个生字要按照这样的顺序排列,通过出示五种物质的图片,引导学生发现“金变成了斧头,可以伐木,所以木要怕金。木头变成了水坝拦住了水,所以水要怕木。水可以泼灭火,所以火要怕水。火会燃烧一些变成灰烬,所以土要怕火”,最后教师告诉学生:“这五个生字宝宝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五行,我们的祖先考虑到它们之间要相互害怕的关系,所以这么排队。”这样的识字课,不仅仅是为识字而教,而赋予汉字教学文化传承的使命,教学有了更深远的意义。教学时,教师除了教学汉字,还因自觉承担起传播传统文化的责任。如教学《姓氏歌》时我们可以将渗透传统文化教育贯穿在教学整个过程:开课初始,向学生自我介绍“我姓张,我爸爸姓张,我爷爷姓张,我太爷爷姓张……”引导学生从中发现,姓氏实际上代表了家族血缘的传承。课中,引领学生从文本对话中发现姓氏介绍的方法,并组织活动,引导学生将姓氏介绍运用于与他人交往之中,体现了姓氏的社会价值。巩固阶段,将生字的复现巩固与介绍古代的姓氏文化结合:“在古时候,姓李的人,叫李氏,姓钱的,叫(钱氏)……”“假如一位姓张的小姐和姓钱的公子结婚了,就不能姓张,而叫:钱张氏……”课堂结束之前,出示《百家姓》,请学生在“百家姓”里找到自己的姓氏,激发角色的认同感和姓氏的自豪感。

前印度总理曾经说过,有个伟大的国家,她的每一个文字就像是一幅美丽的画。说的就是中国的汉字。汉字是我们五千年中国文化的精髓,作为每一个中华儿女都有义务学好汉字,写好汉字。如:记忆“信”字,可总结为“人说话算话就是信”,明白诚信是人之根本。在写字过程中还应该向学生介绍一些古人习字的有趣故事,教育学生学写字就是学做人——堂堂正正,踏踏实实。通过认识字理不但使学生容易领悟掌握汉字的基本规律,而且认识到每个汉字都包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和古人的生命智慧。在识字教学中还可以帮助学生搜集或编写字谜,通过猜字活动,体会汉字的意境。

2.在文言文教学中走进传统文化

中华文明古国,在其浩如烟海的文化传承和教化育人中,文言文起着重要作用。文言文是在古代汉语口语基础上经过加工提炼而形成的一种简洁、典雅的书面语体,文言文却又有其独具特色的古朴之美——文美、韵美、意美、境美和时代塑造的含蓄、幽深的内涵。因此,文言文素养是民族文化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应具备的素质之一。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古文阅读的根本目的,是培养文言语感,加强语言和文化的积累古诗文中的精彩句段、格言警句、成语典故、优美情境、人物故事等,还有对文言词语和句式的激活和运用,这些都可以融进学生的语文生活,使其欣赏品味有所提高。”小学文言文的教学简单归结到教学方法上,就是能引导学生读好文言文,背诵积累好文言文,这便是小学文言文教学的归宿点。那么如何让传统文化在小学文言文教学中大放光彩呢?这里谈几点方法。

(1)读通课文,初知大意

这一过程可分四步走:先由教师有声有色、抑扬顿挫地范读,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接着让学生小声跟着教师读,边读边标注停顿、重音和语调;再让学生自由练读,读通为止;最后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大意,进而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学生就有充分的时间读通、读顺、读懂文言文,并且在老师的指导下尝试读出韵味,读出文言文的韵律美。值得一提的是,教学文言文,教师的范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有利于学生较好地把握文言文的音韵、节奏、语气、停顿,诱发学生的情感,指导学生个性化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感。

(2)熟读成诵,理解重点

在学生初读课文、理解大意的基础之上,教师要注意指导重点语句的理解和感悟,教学中主要让学生自己借助课后注释理解,教师适当点拨讲解,不必逐字逐句地串讲、对译,同时要重视熟读成诵,进行语言积累。这既是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这里需要指出的是“一字多义”和“古今异义”这两种古汉语的特殊语法现象。我认为既然小学文言文教学要为初中学习文言文打点基础,那么这些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最宝贵的能力的载体就必须得到重视。只是讲解不需太过仔细、透彻。例如,在教学《两小儿辩日》时,可提醒学生特别注意“去”和“汤”这两个字在课文注释中的解释,并与其现代汉语中的意思相比较,很容易看出两者的不同之处。虽然没有提及“古今异义”,但是学生已经了解了,同样一个字,在古代和现代会有完全不同的意思。这个环节,看似平淡,却稳扎稳打,步步为营。教师紧紧抓住文本语言,以读为本,使学生从“学字解词”到“联句成段”,虚心涵咏,不知不觉中掌握了学习方法,感受了文言文的音律美、形象美、意境美,积累了语言,培养了语感。

(3)深读精思,感悟道理

一篇优秀的文言文,往往蕴涵着一个深刻的道理。小学阶段的几则文言小故事浅显易懂,含义深刻。学生在读熟课文、读懂故事内容之后,要鼓励他们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和学习实际,谈一谈故事中告诉人们的道理,并与同学进行交流,求同存异,完善自身的人格修养。要把读书与学生个人的成长紧密联系起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拓展思维空间,提升文言文教学的内涵。如在执教《学弈》“明理”阶段时,我们可以先让学生讨论:“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的原因是什么?从中能总结出一个什么道理?并联系自己的学习实际和生活经历谈谈感受和体会。最后达成共识:两个学下围棋的人在主观条件(智力一样)和客观条件(一起向全国最擅长下围棋的弈秋学习)相同的情况下,产生了不同的结果,原因在于两人的学习态度不同:一个专心致志,另一个一心两用。这一环节对帮助学生进一步感悟这则文言文故事的主题有很大的推动作用,使他们真正懂得了“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3.在插图欣赏中感受传统文化

鲁迅先生曾经对书籍的插图有过精辟的论述:书籍的插图,原意是在装饰书籍,增加读者兴趣的,但那力量,能补助文字之所不及,所以也是宣传画。”教科书中的插图除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理解语言文字,也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部编教材的插图选用了大量的中国味浓厚的插图,如不说话的精神导师对儿童进行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渗透。尤其是选择大量的中国画作为文本插图,其目的是通过插图,引导学生赏析品味,走进中国画,感知传统文化的魅力,理解其精髓,从而自觉传承传统文化。具体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文本插图,通过想象与联想,猜测文本内容,助推学生对文本主题的理解。如,统编教材一年级下册的《池上》这一首五言绝句,内容简单,语言通俗易懂,通过白描的手法勾勒出农村小娃的形象。文本插图不仅与文本内容相对应,而且富有童趣、形象生动。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可以这样展开教学。一是引导学生将插图与诗句进行对照,了解图中的主要景物。二是通过插图,了解中国画特色,感知水墨画的意境、墨韵之美。如有可能,可通过视频,引导学生走进插图,走进传统文化,感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美。三是与一年级上册的《江南》一课进行对照学习,让学生结合插图与课文,感知采莲的画面,体会作者当时的心情,从而加深对水墨画的理解,产生对江南美景的向往之情。 

“三里不同乡,五里不同俗。”中国地大物博,各地风俗相异。这些风俗世代相传,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道风景。统编教材主动将民俗文化纳入文本插图,让学生在欣赏民俗画卷的同时,也能从中受到民俗文化的熏陶,感知其中所隐藏的家国情怀。比如,一年级下册统编教材封面的内容为“儿童晴雪图”。图中大雪铺满屋脊、挂满枝头,门口挂着大红灯笼,大门贴着“福”字;三个儿童,要么在吃糖葫芦,要么在堆雪人,其乐融融。这显然是春节前后的画面,蕴含着较为浓厚的中国文化元素。研读这一幅图所蕴含的民俗文化,挖掘其童年的味道、家乡的味道、中国的味道,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民俗文化。比如,冰糖葫芦,春节期间典型的传统小吃,一般在春节前后上市,具有一种家乡的味道、童年的味道。又比如,春节风俗,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春联、灯笼。春联是欢度春节的传统方式,寄托着人们对来年幸福生活的向往;灯笼因其外形与色彩,更被人们赋予团团圆圆、红红火火等美好寓意。教学时,如果不加注意,就会忽略它的教育价值。只有层层引导,才能让学生感知、赏析其中的文化元素。教学时,教师可将它与第一课《春夏秋冬》联系起来,让学生观察封面插图,了解冬天最有代表性的景物特征、人们生活方式,理解其所蕴藏的民俗民风。课堂上,可以先引导学生观察雪景;然后,让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描述冬天景物特征;最后,引导学生重点观察儿童活动的场景,挖掘与春节有关的节日文化。这样从一个季节到一个传统节日,从一张图画到生活经历,从个人体验到民俗民风,步步深入,让学生在感知体验积淀家国情怀。

部编本小学语文教材插图,充分体现了时代性和趣味性,同时在此基础上也呈现了浓郁的传统文化特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切实加强对教材插图的运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教材插图中的宝贵资源,让学生在加深情感体验的同时,可以更好地理解学习传统文化道德。

二、在传统节日熏陶中了解传统文化

 我们中国的每一个传统节日都有它的历史渊源、美妙传说、独特情趣和深广的群众基础。我们在进行传统节日教育时要突出春节辞旧迎新和祝福团圆平安的主题,营造家庭和睦、欢乐祥和的喜庆氛围。引导学生了解“礼仪文化”的内涵,践行文明、谦让的礼仪规范。突出清明节“祭先烈、敬先贤、忆先人”的感恩思源,通过引导学生慎终追远、珍惜幸福生活;突出端午节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主题,引导学生崇尚自然、强身健体;突出中秋节的团结、喜庆丰收的主题,了解“和”文化的内涵,引导学生学会正确处理“人与自我、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健康人格;突出重阳节感恩父母、敬老孝亲的主题,培养学生“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优良美德,营造和谐文明、健康向上的社会氛围。 现有教材中尽管传统节日的题材数量不是很多,但仍然可加以发挥,抓住机会点燃学生对传统节日文化的兴趣。如今天周老师执教的这节《端午粽》,适逢端午,家家吃粽子。我们可以从这一点导入,引导学生查询和端午节相关的一些信息:端午节有哪些别名?端午节的来历以及与哪些著名的人物有关?端午节有哪些传统习俗?你知道屈原、伍子胥的生平事迹吗?指导学生在查询的基础上整理资料以小组为单位在班内进行交流、展示,评出优胜小组。另外我们还可以组织学生缝制香囊,正方形、三角形、圆形等形状各异的香囊,给节日增添了无限的情趣。走近屈原、选艾叶、佩香囊、吃粽子……,一个传统节日,学生从查询资料到实践体验,在营造节日氛围的过程中感受特有的民族风情。由此引发学生探究各地端午习俗的兴趣,使学生更好的理解端午节深厚的历史人文底蕴。 这样既调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又加强了他们对传统节日风俗的回顾,这样的语文课堂生趣盎然,这样的文化传承意义深远。

三、通过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进行渗透传统文化

实践活动是对所学理论知识最好的理解和诠释。要充分根据小学生的年龄和知识层次,因材施教地开展实践活动。对小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形式必须多样化,教师可以每天拿出一点时间让学生到讲台上背诵一篇古诗词,或者讲一个传统文化故事。可以定期举办古诗词、文化故事诵读活动。可以根据学生年龄特征采用游戏、课本剧、歌谣、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如谈老师今天上完《两小儿辩日》后,可以安排学生表演课本剧《两小儿辩日新编》。活动前,教师提供活动构想:一个现代少年穿越时空来到遥远的古代,巧遇两个小儿正在辩日,两小儿请少年裁决。活动中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创编表演,然后在班上交流。此外,还可以鼓励学生课外阅读一些短小精悍的文言文成语故事、寓言故事、神话传说、散文小说等,并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和想象,把它们改编成生动有趣的剧本,演一演,评一评,体味文中之情,想象文中之景,感悟文中之道,感受文中之“雅”,从而引导学生自主发现文言文的精妙之处,自觉养成学习文言文的习惯。  

总之,民族文化的传承已经到了不容忽视的地步,而语文教学又具有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职责。为此,教师应帮助学生真正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精神营养,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全面提升人文素养,将我国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分享到:

新闻总数:3137 今日访问量:31715 本月访问量:1196191 总访问量: 56299028

主办单位:溧阳市教师发展中心 - 地址:燕湖路1号 - 邮编:210012 - 联系电话:87215175

技术维护:南京裕后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 备案号:苏ICP备1702513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