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教育资源>小学>语文>教育科研>阅览文章

关注文体 彰显语用

时间:2020/6/24 10:21:24 来源:杨春芳字体显示:大 中 小阅读:7949 次

关注文体 彰显语用

溧阳市文化小学  孟荣祥

各位老师:

大家好!刚刚我们听了两节四年级的课,感谢两位老师的辛苦付出!两节课中一节是童话,另一节是小说。

一、关于“文体”

说到童话、小说这两个类别的时候,自然我们会想到“文体”。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多种体裁的文体,每一种不同体裁的作品,它的结构、语言、表现手法都有自己的规定性。一段长时间以来“文体”问题颇受关注,有专家指出,“文体感”甚至比“语感”更重要,他们认为教学中教师要有强烈的文体意识,教师在选择教法的时候,要根据不同的文体选择相适应的教学方法,才能准确把握课文呈现出的价值与语言文字魅力,才能给学生传授正确的语文知识,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样,学生从一开始就有准确的文体意识,对提高阅读能力与写作能力也无疑会事半功倍,乃至对将来步入社会后的工作、学习都有巨大的帮助。

二、关于“语用”

提到“语用”,新课标强调这样说:新课标强调,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提到“语用”,老师们这样说:根据所学课文体裁(或表达方式)的特点,有重点地选择某一个方面内容,作为教学突破口,引领学生感悟、积累、实践、运用是语文教学的有效途径。

提到“语用”,专家学者这样说:

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陶行知

语文教学的根在听说读写,是听说读写之内的挖掘与创新,而不是游离于听说读写之外的花样翻新。——叶圣陶

语言文字运用是一种理念,是一种能力,是一种方式,语文教学

就是在运用语言文字的过程(听、说、读、写、书、思、评)中,学会语言文字的运用,让学生在一个个具体的语言实践活动中领悟掌握语言的交际功能特点和规律,从中获取必要的言语经验和语用方法,从而建构言语能力。——周雨明

三、对两个课堂教学案例的简析

具体到这两节课中,也都体现着“文体”与“语用”意识。

潘老师执教《“诺曼底号”遇难记》:

这是一篇小说,四年级学生对于小说题材接触较少。首先,要学习一篇小说必须梳理好脉络,了解故事的内容。以往学生学习一件事的时候都会关注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而小说体裁的课文要求更为复杂,把一个故事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其中,发展和高潮部分的内容即是这个故事的经过,亦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在教学中,潘老师出示每个部分带有情节性的重点词串,让学生理解后带入文中去寻找相关段落,从而逐步分割课文板块,最后理清文脉。

理清文脉之后即要进入进一步的精读部分。这个部分需要重点品读哈尔威船长的人物形象。小说一般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环境的衬托等多种方法来刻画人物形象,本节课主抓语言描写。

引导学生准确而深入地解读人物对话,紧扣语言的形式和内容,进一步把握人物形象。将人物的语言置于多重对话环境之中,深入解读其含义和作用。在教完语言描写对人物形象刻画的作用后,我们把环境衬托和动作描写的刻画作为一个作业布置学生自主学习思考:作者是如何抓住动作描写及环境衬托来刻画人物形象的?

富老师执教《巨人的花园》一课:

《巨人的花园》这篇文章从文体的角度来说,它属于童话故事。本文的显著特点是运用对比的方法展开故事情节、揭示道理。文中有许多处进行了对比,如,巨人砌墙与拆墙后花园情景的对比,也就是花园的变化,巨人砌墙与拆墙后态度的对比、感觉的对比,也就是巨人的变化,正是在这些对比、转变中,故事的情节变得跌宕起伏,故事所揭示的道理也自然地显现出来。

本课教学也正是抓住“变化”为主线,围绕花园的变化,巨人的变化,找到其变化的原因,孩子们对童话故事的所感所悟也就呼之欲出了。童话的阅读,是孩子们美好人性的起点,也是他们审美情感的起点,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四、一般策略举隅

(一)把握文体特征,确立“语用”目标

语文教学到底要教什么呢?这里“教什么”就是教学目标的确立,这是大家经常关注和思考的问题。回顾自身多年的教学行为以及身边同事的课堂,似乎总在人文性上徘徊,而语文的工具性也总是轻描淡写地简单带过。一堂语文课,如果在目标的定位上出现偏差,那么教师的教学方法再先进,教学行为再完美,营造的氛围再浓厚,其作用都是有限的,因为课堂一开始的方向就是错误的,课堂没有带给学生它本应有的知识。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文学体裁较多、较杂,几乎所有的文学体裁在小学课本中都有出现,不同体裁的作品都有其不同的特点和表达风格,其教学策略也是不尽相同。或许是大家意识到淡化文体带来的不良后果,许多专家学者都呼吁语文教学要关注文体,这有助于教师文体意识的觉醒。但是,如果我们没有弄明白为什么要强调文体,那么我们依然会重蹈覆辙,对提升学生语文能力也丝毫无益。有的教师认为强调文体就是讲解文体知识,比如教记叙文就要教给学生六要素,教说明文就是要记住举例子、列数字等说明方法,如果只是这样,根本无益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我们强调文体特点,是因为文体的不同,其教学的目标定位和核心价值就一样。比如,说明文教学的重点是“学习说明方法”和“用词准确”,小说教学需要关注“人物的形象”和“故事的情节”,诗歌则注重它的“意境”和“情感”等。总的来说,根据文体特点,可以让我们确定与学情相切合的教学目标。如教学《太阳》,这是一篇说明文,课文条理清晰,用语简洁通达,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来阐述太阳的特点,整篇文章层次分明,又能给人以知识之感,体现了说明文的一般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两个:一是能够解决“温饱”问题,让学生能够分析课后的例句,说出其运用的说明方法以及表达效果;二是更高层次地“奔向小康”,要让学生能够自己开口说出太阳的一些特点,并要体现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二)凸显文体核心,着眼“语用”价值

文本的核心价值即教学价值。我们的语文教材都是文选教材,在没选入语文教材前,它的阅读对象是全社会的,因此它具有满足社会阅读主体需要的价值。这种固有的信息价值,称为作品的“原生价值”。可是,这些文章入选了教材,那么它的本质就发生了变化,它成了学生学习语言的一种介质或范型,它的这种价值就叫作“教学价值”。如果在运用的过程中不对这两种价值加以区分,没能挖掘出最有益于学生发展的内容,那么必然会使语文课失去自己的本质 —“没有语文味儿的语文课”。明确了这一点后,我们就不会对教材内容、情节苦苦纠缠,应该把更多的目光投射在课文是如何叙述的,使学生在学习、感悟、内化、迁移、运用中获得“言语智能”。文本教材作为学生学习的范型,肯定含有许多的教学价值,而课堂的时间是有限,我们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做到重点突出呢?因此,如何取舍教什么不教什么成为我们教师必须要思考的内容。比如《威尼斯的小艇》这课,其教学价值还是挺大的,有很多内容可讲,如篇章的结构,出现的一些描写方法以及涉及的一些说明方法等,但是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这些都不能成为本课的核心内容。从文体特点来看,这是一篇写景散文,它贯穿全文的言语秘妙就是“抓住特点,描写生动”。具体体现在以下两点:

1.抓住事物的特点

纵观全文,课文是以威尼斯的小艇来表现威尼斯城市的特点;分析各段,不难发现作者紧紧抓住了小艇样子的三个特点加以突出,写了驾驶技术的三个“特殊情况”,还写了小艇与城市的密切关系等特点。能够这样抓住特点来写,文章自然就生动起来了。

2.运用虚实相结合的写法

如写小艇的样子和对人们生活的描写,都是在写实的同时展开自己丰富的想象,从而把这些对象介绍得丰满灵动。因此,把教学目标定在教会学生如何“抓住特点,生动描写”这个文本个性上,凸显了语用的价值取向。

(三)强化文体意识,探寻“语用”元素

文体是丰富多彩的,但是受淡化文体思想的影响,当下语文教学尤其需要文体意识的回归、强化和重建。文体意识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从阅读能力方面来说,认识题材有助于更好地认识文章;从写作能力方面来看,文体就是将我们所读过的此类文章的框架再结合一定写作材料进行重新构建的过程。因此,结合文体的不同特点,探寻文章的语用元素,进行有效的融合,能有效帮助学生提高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

1.聚焦语言,体会表达效果

我们对课文的理解如果只靠形象作用来分析,那是低层次的。虽然现在的教材大多数是按照主题组织单元,但不等于就是忽略文体。比如五年级下册《晏子使楚》这篇课文故事性很强,通过楚王三次对晏子侮辱,却遭到晏子的机智反击,从而塑造了一个具有正气、爱国、高超语言艺术的外交使者形象。全文人物动作、神态描写很少,人物的对话描写却是浓墨重彩,以人物对话彰显语言智慧,是本文的最大特色。在教学时,只要紧紧抓住晏子三次机智反击的语言,细细分析品味,不仅能感受到晏子的鲜明形象,还能领悟人物对话,运用语言的好处,又能感受课文的文体特点。

2.运用策略,发展想象能力

文体的教学不应该只是单纯地告诉学生,这样只会形成概念化的术语。我们应该结合语言文字运用的学习,体会不同文体的鲜明特征。比如四年级教学的《小木偶的故事》,可采取讲故事的教学策略,可让学生说说主人公唯有一个微笑的表情时遇到了哪些事情,结合课文内容以讲故事的形式来说。还可以引导学生展开联想,想想小木偶有了全部表情后,生活有了哪些变化?学生通过这种讲故事的方法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文章,增强文体意识,还能感受童话中流窜的天马行空的想象力。

3.领悟情感,激发表达欲望

每一种文体都有不同的特点,这些特点或表现在内容的选择上,或表现在结构的安排上,或表现在情感的表达上。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情感热烈的文章,教师要利用文本的特点引导学生领悟文本情感,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如教学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这片土地是神圣的》这篇课文时,教师抓住文本中的关键词“眷恋”,通过“眷”字的演变,引导学生理解“眷恋”的含义,把学生带入饱含深情的课文情境中。教师可以用慷慨激昂的语气来演讲这篇课文,并结合对中心句“如果我们放弃这片土地,转让给你们,你们一定要记住:这片土地是神圣的”的讲解,让学生体会句式的反复中一咏三叹的表达效果。课堂中还可以让学生扮演印第安酋长,以充满激情的语气来进行演讲,深入体会印第安人対土地的眷恋之情。

通过这样的演讲,学生明白了演讲稿的句子要简短才能有力,句式富有变化才能打动人心的文本特点。歌德说: “内容人人看得见,含义只有有心人得知,而形式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是一个秘密。”教师每一次确切的文本阐释,加上匠心独运的教学设计,都是一次提升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机会。教师应增强文体意识和语用意识,巧妙利用教材,引导学生梳理结构、品味语言、领悟情感,充分彰显文体特征,发掘文本的内在价值,为语用教学的实施找好落脚点,引领学生沉入文本,从而实现真正的“有语文味儿”的语文课。

五、例谈《陶罐和铁罐》的整篇设计

童话在小学阶段的占比较大,基于整篇文章如何设计,体现要义呢?我们来看看三年级的一篇文章《陶罐和铁罐》。

《陶罐和铁罐》是一篇拟人体童话故事,故事中人物形象生动,内容短小,富有趣味,蕴含着道理,给人真善美的熏陶。因此,教学伊始以谈童话导入:同学们喜欢童话故事吗?读过哪些童话故事?能说说为什么喜欢它们呢?学生侃侃而谈,以此唤起学生头脑中的童话形象(拟人化的,想象丰富,蕴含道理),再导入要学习的童话中,教学落脚点是童话故事,整个教学过程就以“读童话故事”“讲童话故事”“演童话故事”的形式呈现,结尾拓展“编童话故事”。这样课堂教学立足文体特点,凸显文体意识,在轻松有趣的故事环境中,加深了学生对童话的了解,对童话的写作特色的认识,继而创作童话便水到渠成,这不正是引导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最有效方法吗。

(二)深入角色,读演童话,体悟积累语言

新课标明确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将工具性与人文性和谐统一,相得益彰,这需要教师和学生的情感投入。教师应饱含激情地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景,诱发他们去体会、去感受、去交流、去思考??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了理解和体验,便会受到文中的情感熏陶,获得了思想启迪,从而达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彼此交融,和谐运行。

《陶罐和铁罐》这个故事主要通过对话展开情节、推动故事的发展,铁罐的傲慢无礼和陶罐的谦虚友善都在人物的对话中充分展现。教学中我将课文设计成两个部分,分别是“抓住对话体会特色、入情入境感悟人物”来进行教学的。

1.抓住对话,体会特色

课文内容简单易懂,生动有趣,我放手让学生自读,在自读感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陶罐和铁罐的对话,以及表现陶罐和铁罐说话时的不同神态、语气的词,体会他们的不同内心活动。教学中,让学生找出对话部分,让学生画出描述铁罐和陶罐说话时神态的词语,想象他们说话的神情。学生很快抓住了“傲慢”“轻蔑”“恼怒”“谦虚”这些词语。这些词语都是对话的提示语部分,接着让学生带着这样的语气练读,反复读,引导学生明白这样的提示语可以帮助我们把对话读得更有味道。在学生练读后,引导学生抄写积累这些表示神态心情的词,并组织讨论:陶罐和铁罐是怎样对待对方的?引导用上这些词来说,从而让学生感受到铁罐是一次比一次的蛮横无礼,陶罐是一次次的宽容忍让,学生在体会这些有特色的语言描写的同时为理解课文的寓意埋下了伏笔。

2.入情入境,感悟人物

这是个有趣的童话故事,三年级的孩子爱听故事更爱演故事,在学生熟读精思的基础上,让学生成立剧组,小组表演。通过导演,表演让学生感悟:铁罐一次又一次傲慢无理,而陶罐虽然谦虚,但能据理力争。陶罐出土后,依然惦记着曾经对自己并不友好的铁罐,这又是一种宽容善良之美。这样以演带悟,以悟促演,学生的表演绘声绘色,课堂兴趣高涨。学生把课文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话的同时,也深入体会人物的情感,揣摩角色的性格特点。在这一次次的读演中,在铁罐的可悲下场和陶罐不朽的价值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中,文章所包含的道理呼之欲出。没有枯燥的说理只有一次次语言体悟,和有趣的角色表演,这不正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和谐统一吗?

(三)启发想象,创编童话,扎实练笔运用

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随文练笔,是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重要方式,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习阅读和写作技巧。”因此,教师应敏锐地找出这读写结合的突破口,让学生练习写作技巧。本课教学中笔者是这样安排练笔的。

1.迁移运用,写对话

《陶罐和铁罐》这个故事主要通过对话展开情节、推动故事的发展,课文中引用人物对话出现了几种不同的形式,是写对话训练的优秀范例。本册教材教学目标中,其中重要的一项就是要让学生学会引用对话的几种形式。本课中引用对话的形式主要是:提示语在说话内容中间和提示语在说话内容后(即“说”在中间,“说”在后面),而且提示语中都含有提示人物心情语气的词,如谦虚、轻蔑、恼怒、傲慢、羞耻、懦弱等。这些都是孩子刚接触的,是三年学生学写对话的重点和难点。反复读完这些对话,并让学生积累这些词语之后,笔者课件出示了一个镱头:公交车上一对年青男女,争吵,一位老者劝说的画面,让学生进行练笔,写几组对话。学生跃跃欲试都能模仿课文,灵活运用对话的几种形式正确写对话,且提示语部分情感丰富生动形象,让人如临其境。

2.模仿故事,编童话

无论词汇的积累,句式的掌握,知识的传授,篇章结构的学习都离不开教材。本单元习作就是让学生写童话故事,而本篇童话故事基本构思方法是:不直接表现生活中的人性、人情、事理,而是采用“移情于物”的方式,选择具有相似特性的事物作寄托,曲折地表达作者对现实生活的观察思考,故事情节简单主要以对话的形式展开。

这样的写作特色学生模仿起来不难,因此教学中笔者引导学生进行仿写,如《小溪和大海》《笔和橡皮擦》,还可以编《陶罐和铁罐》续集。课后学生的作品真是异彩纷呈??他们会认为写童话也并不难,为自己也能这么轻而易举地全心创作童话而欣喜,从而爱上写作。

“让学生真正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是语文教学的真谛”。文体意识不是要强化而是不容忽视,它对阅读教学的影响是深刻的,教材只是个例子,教师应在教学实践中要关注文体,引导学生从中感受,点滴累积、加强实践,致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从而让课堂更有效。

关注文体,彰显语用——小语阅读教学回家之路!


分享到:

新闻总数:3137 今日访问量:43516 本月访问量:1250553 总访问量: 56353390

主办单位:溧阳市教师发展中心 - 地址:燕湖路1号 - 邮编:210012 - 联系电话:87215175

技术维护:南京裕后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 备案号:苏ICP备1702513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