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教育资源>小学>语文>教育科研>阅览文章

物以观察 言以表物 ——浅谈物型课程理念下小学语文写作教学指导策略

时间:2019/12/9 15:38:32 来源:杨春芳字体显示:大 中 小阅读:10526 次

物以观察  言以表物

——浅谈物型课程理念下小学语文写作教学指导策略

溧阳市南渡中心小学  管超

一、小学语文写作现状

    小学生常常怕写作文、写不好作文,见到作文都都疼。原因有三:一、不知道写什么内容。二、不知道按什么顺序写。三、不知道怎么写具体生动。这都源于孩子们都偏于形象思维,不擅抽象思考;偏于粗略浏览,不擅观察方法;偏于口头表达,不擅提升语言品质。于困难处探究,发现学生之困,帮助其走出写作困境是每个一线教师之责。老师作为教材与学生之间的摆渡人,不仅要了解学生,更要研读教材。那么统编教材习作编排有何特点呢?

二、统编教材编排特点

统编较之于苏教版有共通之处:1.习作训练体裁基本相同(都有记叙文、水明文、应用文等不同文体的训练)2.习作训练的时间节点基本相同(都是根据年段特征安排的相关学习内容,如低段的标点符号使用;二年级写留言条;三年级写日记)3.训练的重点基本相同(低段编写故事较多;中段写人记事和编写故事持平;高段写人记事的记叙文和应用文为主)

而统编教材的不同之处,或者说是鲜明特点在于:

   (一)横向:单元编排的方式呈现

在统编教材中习作以单元编排的方式展现。习作主题紧扣该单元导读主题,依据单元多篇课文,集中体现了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和核心素养。

比如五年级习作主题为:“我的心爱之物”、“漫画”老师、缩写故事、“二十年后的家乡”、“介绍一种事物”、“我想对您说”、“______即景色”、“推荐一本书”。从这些主题中可以看出,统编教材给学生呈现多元视角、广泛话题。而这些主题紧扣单元主题,课文与写作相融合。

    (二)纵向:习作能力发展为主线

统编教材以习作能力发展为主线组织单元内容,将习作训练按照“写话”、“小练笔”、“单元习作”、“习作单元”分为四类。比如关于写物,二上写自己最喜爱的玩具是什么?写清楚样子和好玩的地方。三上“我眼中的缤纷世界”,要求学生把最近观察时印象最深的一种事物或一处场景写下来。四上“观察日记”主要是记录观察对象的变化、过程以及观察者的想法和心情。五上“介绍一种事物”,选择一种你了解并感兴趣的事物介绍给别人。六上“变形记”,发挥想象把你变形后的经历写下来。这四册都呈现不同体裁式的写物,写作要求也都不一样,从前后关系来看是随着学生习作能力的发展而呈阶梯式设计。

(三)整体:自我意识的主体体现

 整个统编教材习作部分体现了“我”的意识。习作主题体现“我”:综合上述所举的例子,写作主题更体现作者自己观察的视角和自我表达的主观意识。这与新课标中的“愿意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观察周围世界,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更为贴近。

习作要求体现“我”:统编教材从二年级开始,几乎每次写话、习作后面都有类似“分小组交流各自写的故事”“写好读给同学听”“根据同学的意见修改习作”等要求,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及鉴赏能力。

这样的习作编排既给一线教师以作文教学的思路,但同时也带来难题:大,题目太大,选题太多,无从选择进行指导,学生更是不知从何下笔。

三、写作指导教学策略

那么,怎样帮助学生适应统编教材,乐于主动表达,提高写作能力呢?我无意间接触到省教育厅师资处处长马斌提出的物型课程概念,他说:“物型课程是指以儿童发展为目标,以知识的物化为形态,以人与物的互动为形式的课程。物型课程就是发挥“物”的课程意象,以环境建模、物型建构与课程开发为内核,实现“文化塑形”。其中物型课程所提倡的学科文化,就是围绕学生的学科学习,开发和呈现学科的文化内涵,让学生在做中学,多种感官并用,提升学习效率。

于是,我大胆根据其理念,将具体的物、型引入写作课堂,成为学生写作的“拐棍”,让学生思维可视化,激发学生写作。

下面,笔者就以刚刚两位老师的课为例,并结合我上的写话写作课,谈谈对物型课程理念下写作指导的一点想法。

(一)用“物”大变小:提高观察能力

 这一单元的习作内容与课文紧密联系,要求学生写一篇说明文介绍一种事物。而在单元导读中也提出要求:“搜集资料,用恰当的说明方法,把一种事物介绍清楚。”更有叶圣陶提出,“说明文以‘说明白了’为成功。”的评价要求。

交流平台上以大段文字展示说明性文章有:直观表达、通俗易懂、语言风格多样等特点。

教材中的习作要求分三部分呈现。第一部分提出了本次的习作任务,用表格呈现了事物可以与动物、植物、物品、美食有关,也可选择其他感兴趣的内容。另外还每一类型举了三个例子。这些提示给学生与其说给学生提供了选择,不如说打开了学生的思路,有更多选择的空间。第二部分给学生提出习作前建议:细致观察、搜集资料、明确方向。第三部分则是具体的习作提示。第一个提示是写清楚事物的主要特点。第二个提示是用上恰当的说明方法。第三个是可以分段介绍事物的方法。以上三个提示归纳起来就是提出从不同的方面,用恰当的说明方法介绍清楚事物的主要特点。第三部分提出了完成后与同学交流分享并提出评价标准——别人感兴趣、获得知识即为成功的习作。

综合上面三部分可以看出,统编教材给予学生的写作素材更丰富、更自主。鼓励学生表达自己感兴趣的元素,另一方面,习作要求从习作前到习作后分步提出,具体化、细致化,层层递进、具有指导意义。

但这有时候也会让一部分学生开始犯难,这么多的素材他该如何选择?选择写什么?这时候,教师一般都会在课堂上举例,用真真切切的、实实在在的“物”来激发学生兴趣,打开思路,引出话题。

比如,第一节课朱萍老师用“落地灯”这样耳熟能详、家喻户晓的物引入课堂,学生一下子有了发言权,因为这是他们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再加上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观察方法,能运用语言文字有顺序地描述自己所见事物。

而我,常年在低年级教学,更关注学生从写话到写作的过渡教学。比如在教学“我喜爱的玩具”这一写话时,我就大做文章,让学生从家里带来自己最喜爱的玩具,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课堂中开始写话。接下来,用看一看、摸一摸、玩一玩、说一说等活动,让学生与身边的玩具充分接触,这样的体验活动学生自然乐于参与,主动去有序观察、仔细观察,用心感受、用情表达。所以在接下来的写话环节,教师只要稍加指导,让他们将口头语言转化为清楚流畅的语言表达。

(二)借“型”小变大:提升语言品质

写作就是这样,有时候有了话题并不代表他们就能说,能说并不代表他们能

写。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将一个话题变成一篇生动具体的文章,将几个词语变成一个内容有趣、语言生动的画面呢?

教师常常会借用“型”给学生指点方向。以往的作文教学课堂,教师经常给学生一篇范文从中学习方法。但,我觉得范文并不合适,它有时候容易将学生的思维限制在给定的框架里,学生反而不容易写好属于自己的文章,常常有模仿现象。也有时候根本就没有例文,教师就自己找了一篇,倒不是说一定不好,但有时候范文不具典型性,而且教学进度有时候比较紧张。这里,我想到了统编教材独有的编排特色,既然将作文编进单元教学中,那么两者之间必有关联,而课文是编者精心挑选、认真选取的文章,必然是经典中的经典。所以,教师借助课文这一“型”启发学生思考、自主发现方法,丰满故事内容。

恰巧,这次活动的思路与我的想法不谋而合。两位老师选用典型文章“太阳”进行作文教学。这篇文章分为两部分,前一部分是用上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等说明方法说明太阳的远、大、热,这直接帮助我们认识太阳,获得知识。朱萍老师借它教学落地灯,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有意识地运用说明方法将落地灯说的具体,写出了它的特点,带有科学、严谨的味道。文章的后一部分是用正反举例等方法从动植物生长、天气气候变化、人类的生存三方面说明太阳与人类的关系密切,平实的语言文字背后感受到太阳的温暖。徐菲老师把握教材特点,引导学生学以致用,说说人类与落地灯关系,这让整篇说明文有了文明、科技的味道,也让学生、读者明白说明文是真真切切的说明白了,不是枯燥乏味的,也会让大家产生兴趣、获得知识。

再比如,我上三年级《我来编童话》,其中引导学生写出情节丰富、语言生动的、带有童话味道的童话故事。我引导学生回忆《卖火柴的小姑娘》、《那一定会很好》,发现共同的地方即运用“重复”的结构,让故事一波三折,精彩纷呈。

之后我出示了《在牛肚子里的旅行》《一块奶酪》的精彩片段,让学生主动去探索发现,不少学生积极发现:形容词具体;加上了角色对话;动作神态很可爱;心理活动很形象……学生获得启发,会有意识地改变表达方式,这自然就是语言习得,提升了语言品质。

(三)“物型”多变化:鼓励学生表达

(一)写作有信心

即使有“物”引路,有“型”导向,让孩子们在一节课上写出精彩的作文也是有困难的。这时候,教师要灵活机动地将目标化难为易,比如小组合作的方式,或是只写一个片段,或分解到平常的教学课堂,或落实到低中段过渡,鼓励学生参与生活、善于观察、乐于表达,让学生更有兴趣与同学分享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更有信心用文字表达自己。

(二)评价有目标

    都说没有评价与反馈的课堂是不完整的。学生不知道自己的文章哪里好,也不知道哪里不好,更不知道怎样才算是好文章。所以,这个环节必不可少,我们要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课堂,加入评价反馈的评委中去,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成为读者,了解别人的文章,才能知道如何写好文章。可能每个学生不会是个好作者,但肯定是个好读者,很多时候,文章一读,他们就知道这篇文章的精彩程度。只是,老师很少给他们机会,常常是一言堂。这样的课堂是没有生机与活力的,没有生成与发展的。教师应当有意识有方法地引导学生欣赏其他人的作品,学方法用方法,回归习作本身的特点,童话有童话味,说明文有其严谨性。

(三)修改有实效

文章更多的是写给自己的,自我欣赏也很重要。教师教给孩子修改方法,能让孩子的文章更加精彩。这方法一方面是语言文字的运用方法,即通过欣赏他人的文章,得知自己文章的不足,知道取长补短,懂得学用方法,学用好词好句,让自己的童话故事更加引人入胜。另一方面是作后修改的良好习惯,即写完文章学着自我欣赏,读读改改,用上一些学过的修改符号让自己的语言更加连贯流畅,标点格式更加正确,这同样也是一篇好习作的必经之路。

相信,经历这样课堂的孩子会有不一样的收获,这样的写作过程是轻松愉快的。物以观察,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孩童与生活的距离,孩子们更有参与感、体验感、话题感;言以表物,让学生对某一主题有了更丰富全面的认识,写作起来更有真实感、触动感、情绪感,这就达到了乐于书面表达,充满习作自信,流露真情实感的效果。


分享到:

新闻总数:3134 今日访问量:57969 本月访问量:808739 总访问量: 55911576

主办单位:溧阳市教师发展中心 - 地址:燕湖路1号 - 邮编:210012 - 联系电话:87215175

技术维护:南京裕后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 备案号:苏ICP备1702513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