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教育资源>综合>幼教>教育科研>阅览文章

常州一等奖论文:基于问题真支持 促进幼儿真发展

时间:2019/2/25 15:18:40 来源:姜田芳字体显示:大 中 小阅读:10906 次

基于问题真支持  促进幼儿真发展

——基于调研的幼儿园科学区有效环境创设的实践

溧阳市实验幼儿园  吴  雯

 

儿童有着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在科学区,他们通过对各种事物进行探究,获得丰富的感性经验,体验探究的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科学区的教育功能、幼儿在科学区游戏的行为表现及教师在科学区的指导,我们对科学区活动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并进行了一系列的实践与探索。

一、立足现状,剖析存在问题

一直以来,科学区创设都是老师们感到困难的一个问题,所以科学区的发展明显滞后于其他区域。以我园建设路园区为例,我们对园区内26个班进行观察、调查与访谈,主要就科学区的设置情况、幼儿在科学区游戏情况及教师对科学区活动的态度等进行了调查研究。

(一)物化环境需优化

1.区域布局

在26个班级中,大班8个班和中班8个班都有以观察和研究动植物为主的自然角和以数学认知、科学探究为主的益智区,小班10个班除了自然角外,没有其他探究类的区域。在整体布局上,都是以开放式为主,不利于幼儿专注探究。

2.环境创设

(1)从材料投放来看,中大班的科学区材料以购买的亿童材料为主,平均每个班有1.5盒。也提供了一些可用于科学探究的材料,如结合季节特征投放的各种植物、果实等,但探索类工具明显不足。16个班中有50%没有放大镜、天平、量杯、尺子等支持幼儿深入探究的工具。

(2)从环境布置来看,墙面大多呈现的是幼儿的记录表,而且基本是固定的,以摆设为主,不能有效支持、推进幼儿的发展。在26个班级中,仅有25%有可供幼儿随时用来发布信息和记录自己发现的空间。

(二)儿童参与需主动

我们通过随机观察中、大班4个班级幼儿进科学区游戏情况,发现只有10%左右的幼儿选择科学区,而且大部分也是因为看到其他区域人数比较多,最后才选了科学区,中途许多孩子会流动到其他区域,坚持一直在该区域游戏的幼儿不超过5%。在对这几个班幼儿访谈的过程中,我们了解到,大部分孩子认为科学区的材料太少,经常玩这几种,没什么意思。还有的孩子认为,到科学区操作后还要进行记录,所以就不想去玩了。

(三)教师指导需专业

通过对26个班老师的调查访谈,我们统计出如下数据:

1.在科学活动的重要性方面,100%的老师都认为科学活动有很大的价值,特别对提高幼儿数学认知、激发探究欲望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幼儿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活动。

2.在科学区活动指导方面,有80%以上的老师认为自己的科学素养不够,对各年龄段幼儿的科学关键经验不了解,因而也无法提供适宜的材料,支持幼儿进一步的探究活动。

综合上信息可以看出,老师们虽然意识到科学区对幼儿成长的重要性,但由于自身缺乏科学方面的专业素养,对指导幼儿如何学习科学也缺乏一定的方法与策略,导致科学区发展不足。

二、寻找突破,展开实践研究

在前期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我们又梳理出了科学区活动中的一些共性问题,

如:如何有效创设科学区环境?怎样科学合理地投放科学区的材料?根据目前幼儿的游戏水平,教师应该怎样提供更好的支持与帮助?这些问题都亟待我们去探讨和研究。

    为此,我们确立了以“实验班先行,其他班跟进”的形式,从科学区环境创设入与材料的投放入手,来优化科学区活动。

(一)多措齐下,提升教师科学素养

    由于科学内容知识性强、严谨性强,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科学素养。而许多老师对科学方面的知识储备不足,无法准确把握科学教育的特点和核心价值,也就无法为幼儿提供进一步的支持与帮助。

1.学习专业书籍

针对老师们的薄弱环节,幼儿园掀起了一股读书热潮,如《0—8岁儿童学

习环境创设——科学区创设》、《幼儿园科学探究的通识知识》、《幼儿园科学领域教育精要——关键经验与活动指导》等,通过专家引领、小组共读等多种形式,不断丰富自己的理论素养。其中我们重点阅读了《幼儿园科学领域教育精要》,书中对各年龄段幼儿科学探究能力方面的关键经验进行了详细的解读,包括观察实验能力、科学思考能力、表达交流能力、设计制作能力等,老师们在阅读后还对其中的每一种能力进行了关键经验案例列举,为科学区的深入探究提供理论依据。

    2.探究材料玩法

俗话说,要给孩子一杯水,自己先要有一桶水。科学区提供的一些材料,老师自己也要知道怎么玩,才能更好地为幼儿的探究活动提供支持与帮助。如,我们购买的亿童材料中有涉及到电学、力学的材料——风扇转起来、电灯发光等,有许多老师对这些材料不是很感兴趣,也不会玩。于是材料投放前,在集体备课时班组老师对这些材料进行研究 、试玩,预先熟悉基本的操作方法。然后再把材料投放到科学区,让幼儿进行自由探索。

3.尝试调整布局

学习是为了更好地运用于实践,在学习了《0—8岁儿童学习环境创设——科学区创设》部分内容后,老师们对班级科学区环境的创设产生了新的想法,然后对照其中的《科学区环境评估量表》进行自我诊断,并对区域格局及环境布置进行了调整。

有了指标作为参照,各班的科学区有了很大的改观。首先,在布局上,把科学区划分成三个部分:以探究材料性质或现象为主的探究区、以观察和研究动植物为主的自然角、以数学认知能力为主的数学区。区域范围扩大了,幼儿自由选择、自发探索的空间更大了,对科学活动的兴趣也更浓厚了。其次,在环境布置上,更多地考虑互动性,有供幼儿自由取放的各种记录本、布告栏等,能随时用来发布信息和记录自己的发现。第三,在材料摆放上,更科学合理了,每种材料对应贴上标签并摆放整齐,且便于幼儿取用。

(二)以文为本,科学优化环境创设

新《纲要》中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一个精心设计和安排的科学区,有助于引发幼儿科学探究的兴趣,激发探究的热情。为此,我们对科学区进行科学规划、合理设置,最大程度地支持幼儿主动探究和发展的需求。

1.区域环境凸显互动性

区域环境布置除了要有美化教室的功能外,更重要的是激活幼儿内在的学习动机和兴趣,让环境与幼儿产生“对话”,成为隐性“伙伴”。

(1)记录表的展示与“问题栏”的呈现

科学区中离不开记录,我们经常鼓励幼儿通过观察、动手操作把自己的发现记录下来,那记录表怎么来呈现才能更好地发挥它的价值呢?

①夹子的巧妙使用:一串夹子——展示部分记录表,随时可以更换;两个夹子——展示全部记录表,更换时装订成册,留作资料随时翻阅。

②档案袋:直接把记录表放在档案袋里进行展示,根据需要进行悬挂。既能让记录表保存完好,又方便取放。

为了支持幼儿深入探究,还可以开设一些栏目,让幼儿把在操作探究过程中的发现或问题呈现出来。如:“我的问题”、“小博士提问”、“布告栏”等,从而引发更多的幼儿参与其中。

(2)墙面布置与隔断物的使用

 为了开辟更大的活动空间,我们最大限度地利用墙面,为幼儿创设更多的操作空间。如:中班数学区的《数字卡》、《图形变变变》,小班探究区的《神奇的镜子》等,方便幼儿的操作,更便于评价时展示。

区域内的屏风、纸板除了作为隔断使用外,可以布置实验操作步骤图、探索发现图例、作品展览区等,还可以根据活动的需要作为置物架使用。如:在科学区内幼儿探索颜色的变化、水的特性时,孩子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随时取用悬挂在屏风上的防水反穿衣。

(3)“留白区”的设置

在艺术创作中,好的作品懂得怎样给人留下足够的心理空间,留下再创作的余地。在科学区,我们也创设一块“留白区”,让幼儿依据自己的想法去参与布置,一方面是尊重幼儿的一种表现,另一方面更能激发幼儿的参与意识,留给他们更多想象与再创造的机会。

2.区域规则体现灵活性

科学区的规则也是环境中的一部分,在游戏中形成良好的规则,有助于幼儿更好地投入探究活动中。以往我们是先制订区域规则,再进区游戏,显然这是为规则而规则的。所以,我们进行了调整,幼儿先进区游戏,当在游戏的过程中发现了问题,这些问题可能是一些注意事项,也可能是需要大家共同遵守的规则,有必要进行讨论并达成一致的意见,最后形成规则呈现在环境中。这些规则不是固定不变的,我们会留有一个空白区,发现了新的问题,可以随时调整与更新。这样制订出来的规则,更能引起幼儿的共鸣,并逐渐转化为活动中自觉遵守的行为。

(三)着力关键,儿童视角材料研究

1.材料的收集与提供

材料是科学区创设的关键,材料的多少、质量的高低、材料之间的结构关系直接关系到科学区活动的开展和幼儿的探索兴趣。所以,要尽可能多方面收集材料,丰富科学区活动的内容。除此之外,我们还要关注以下几点:

(1)目标要明确,差异需关注

区域活动中材料的投放是有目的的,是与所要达成的教育目标紧密相关的,要将目标隐性地体现于材料中,也就是所谓的科学探究能力中的关键经验。如:投放各种豆子,让幼儿做豆子发芽的实验,蕴含的关键经验就是探寻观察对象的变化规律;投放磁铁、木块、钉子、纸板等,通过实验发现磁铁可以吸住铁制品;磁铁具有两极,同极相斥,异极相吸;磁力具有穿透性等。蕴含其中的关键经验就是在实验过程中发现物体之间的关系。所以,我们在选择材料时,要对本班幼儿当前的探究目标有清晰的理解,并以此为依据,有针对性地进行投放。

提供难易不同的材料,能够满足不同发展水平、不同学习节奏的幼儿,使他们在原有基础上获得发展。如:在沉浮游戏中,教师可以投放木块、鹅卵石、硬币、泡沫、塑料小玩具等,引导幼儿在探索中发现物体的沉浮。同时,还应提供一些辅助材料,如:橡皮泥、带盖子的空瓶子等,来促使幼儿探索怎样让沉在水里的东西浮上来或者让浮在水面的东西沉下去。

(2)种类要丰富性,来源于生活化

丰富性首先体现在材料的多样性,其次体现在材料的数量要充足,能够满足幼儿自由选择的需要,能够让幼儿在操作中按自己的意愿添加和改变材料。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鼓励幼儿自己收集各种各样游戏中需要的材料,这样更加能够激发探究的兴趣。如中(1)班的孩子们利用在自己小区和幼儿园散步时间,收集了许多各种各样的叶子,并由此展开了一系列关于叶子的探究活动。

贴近生活经验的探究内容是鲜活的、具体的,也是幼儿能够理解和容易学习的。所以,我们收集幼儿身边的材料作为幼儿探究的主要对象和内容。如:身边的自然物:石头、水、沙子、树枝、树叶等;季节性的材料:秋天里丰收的各种果实、种子等;废旧材料:扣子、瓶子、盖子、毛线等。

2.材料的摆放与管理

材料的摆放方式直接关系到能否引发幼儿的探究活动,能够引导幼儿逐渐发现事物之间的各种关系。

(1)开放自取,助主动探究

科学区材料一般是以一种开放的方式呈现,这种呈现方式使幼儿有更大的自由选择和自主操作机会。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和兴趣,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和乐于操作的各种材料。但是,以开放的方式投放的材料并不是一种随意的投放,而是要经过教师仔细研究、斟酌和选择的,在幼儿需要时还应给予适宜的支持、帮助和引导。如:中(7)班孩子在探究水的实验时,专注于将水从一个容器倒入另一个容器。为了引发幼儿更深入的探究,老师把材料超市的一些低结构材料摆放到了探究区附近,孩子们马上引入新的材料,有了更多玩法。

(2)主题集中,集关键经验

有时,我们可以按明确的主题或任务来投放材料,站在儿童的角度,深入了

解孩子的需要,在此基础上按主体材料、辅助材料和主要工具三大类为幼儿提供所需要的各种材料,使科学区材料更具层次性。孩子们在丰富、有序的材料激励下,更容易获得与主题相关的关键经验。

如,大(5)班开展以各种果实为主题的探究活动,为了引发幼儿充分与材料发生互动,在科学区投放了各种豆类和果实、辅助材料、工具等丰富的材料,幼儿在这些材料范围内进行选择,从而获得关于植物生命特征等关键经验。

(3)凸显问题,燃探究兴趣

在投放材料时,我们要充分考虑材料的结构,使其构成一个问题情境呈现在幼儿面前,从而引发幼儿主动探究。如幼儿对身边的自然材料感兴趣,教师就投放水、沙石、泥土等相关材料,并创设问题情境:种在沙子、泥土和水里的几盆种子,谁先发芽?谁长得壮?从而引导幼儿围绕着关键经验进行充分探究。

科学区材料的管理也很重要,一些探索类工具如放大镜、天平等,使用频率高,应该放在最显眼的地方,幼儿随手可以拿到。暂时不用的材料,可以先放到柜子里。柜子上、架子上贴上标签,便于收拾和整理。

3.材料的更新与调整

在实践中,我们经常会花费大量的精力放在材料的更换上,希望通过不断更换材料来吸引或维持幼儿的兴趣。事实上这样除了增加老师负担外,并没能对幼儿提出更高的挑战。所以,材料不一定要每周更换,我们可以在原来材料的基础上适时进行增加、删减、组合等,通过改变材料之间的关系,使材料与材料之间产生新的意义和价值。如:在探究区投放了各种大小不一的量杯和水,刚开始幼儿非常感兴趣,把小量杯的水倒进大量杯,再把大量杯的水倒进小量杯,乐此不疲。随着时间的推移,幼儿的兴趣减弱了。老师又增加了吸管、PVC管等材料,幼儿的兴趣再次被激发,随着活动的深入开展,幼儿对水的特性的了解更加全面了。

对于科学区的探索我们还在继续,下一步我们将继续阅读《指南》科学领域中的内容,结合科学关键经验,对各年龄段科学区材料投放的适宜性进行深入研究,为促进幼儿自由自主、富有个性的发展提供更专业的支持与帮助。


分享到:

新闻总数:3134 今日访问量:17666 本月访问量:830430 总访问量: 55933267

主办单位:溧阳市教师发展中心 - 地址:燕湖路1号 - 邮编:210012 - 联系电话:87215175

技术维护:南京裕后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 备案号:苏ICP备1702513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