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教育资源>小学>语文>教育科研>阅览文章

对提高随文练笔有效性的思考

时间:2018/7/11 17:42:31 来源:杨春芳字体显示:大 中 小阅读:10318 次

对提高随文练笔有效性的思考

溧阳市溧城中心小学    潘晓红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巧。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应把课内小练笔的训练当作一个重要的教学目标去落实,让学生在读写训练中,看到一片新天地,获得一种新认识,养成一种好习惯,为今后在语文实践中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莫定基础。

“小练笔”有两个显著特征:

一是“小”。“小练笔”就其篇幅而言,短小精悍;就其章法看,不求其成“体统”,只要达到训练目的、训练要求即可,不限于结构的完整。

二是“活”。1.形式灵活。既可对课文某一内容编写、扩写、续写,又可借鉴课文的某种句式特点仿写。2.内容灵活。可以写物、写景、抒情。 3.时间灵活。可安排在全篇课文学完之后,也可安排在某段课文学完之后。在不影响阅读教学任务完成的情况下,训练的时间可短,可长。

近几年,在语文教学改革中,我们欣喜地发现,“小练笔”在阅读教学中如一缕清风,给语文教学改革带来了生机,使人耳目一新。可在实际教学中,往往因为随文练笔设计的随意性,练笔的时机、方法、难易度把握不当等,导致训练低效甚至无效。那如何提高如何“随文练笔”的时效性呢

首先我们要了解当下随文练笔的几处误区。

 误区一:有读必写。因为语文课要落实语言文字训练,引领学生揣摩言语形式,寻找文章表达上的妙处,于是,有的教师就将阅读教学课变成了作文训练课,几乎节节课都要写。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而不能只是以写作为核心目标。而且每节课都进行课内的写作训练,会占用学生很多的阅读感悟时间,致使阅读教学半生不熟,学生学得也是索然无趣

 误区二:落点有误。教学中由于教者自身教材挖掘、教学设计能力受到局限,无法准确找到随文练笔的内容切合点,常出现“落点不准,切入偏离”的情况。如有一位教师在教学四年级《珍珠鸟》一文时,提问:“你喜欢什么?你和喜欢的之间发生过什么故事呢?”于是学生开始介绍自己喜欢的各种各样的鸟……这显然是偏离文章中心的。文章是用“珍珠鸟”是要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信赖,就能创造美好的境界。但教师把练笔点停留在写鸟,让人感觉到与文本有很大出入。这样的练笔,落点不准,脱离课文语境,为写而写,有什么效果呢?

误区三:拔苗助长。这学期听了一堂教研课,苏教版第六册《狼和鹿》。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后,布置了学生写一篇500字左右的读后感,这实在是拔苗助长。一是三年级学生还没有学习写读后感,让他们去写,肯定是一筹莫展;二是随文练笔的角度要小、内容要简短,像这样一下子就要学生写500字完全失去了随文练笔的意义,而且违背了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的阶段性要求。

误区四:流于形式。很多教师在课堂上进行随文练笔的时候,布置了练写内容,却不能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学生往往拿起笔来,只写到一两句话就被叫停了有时就算给了学生较为充裕的时间,也只有小部分学生能写出教师设计的练笔,更大多数人只是走马观花,做做样子。对于这样的练笔,不服务于全体,只是适用于优等生,写完后安排个别学生读一下就算完事,每次都是“蜻蜓点水”走过场,设计等于没有设计。不面向全体的练笔,等于放弃一部分学生,练笔成了一种赶时髦,练笔成了流于形式。

怎样才能正视这些误区寻找对策呢?

一、依据年段,循序渐进

阅读教学中的随文练笔训练应依据不同的年段进行适当要求,在低年段,重在模仿,以句子训练为主。中年段,以段的训练为主,依然是重在模仿。高年段,才能从整体的表达顺序和方法上进行迁移、训练,引导学生仿中有创。这样循序渐进,才能使随文练笔的训练落到实处。

抓准落点,言意兼得

在选择语言训练点的时候,教师还要根据文本特点,联系单元训练重点,结合学生年段特点,选择那些重要的、难度适宜的言语形式。如低段要重点关注优美的词句,中段重点是典范的语段,高段则是文章的选材立意,以及细节描写、场景描写、心理描写等写作手法。                            

三、给足时间,聚焦评价

既然要安排学生写,就一定要给学生留足空间,让学生定定心心地写,有写就应有评,通过反馈交流让学生对自己的作品有一个清晰的判定,优在哪,劣在哪?使写作水平、认识水平有所提高,也能更好地为学习课文服务。而评要讲究效率,课堂上的时间有限,不可能花费很多时间去充分评,全面评,因此教师应引导评价的主要标准,让学生聚焦评价。

总之,要想提高随文练笔的效率,就必须关注学生的年段特点,找准阅读教学中的训练点,给足学生充分的时间去写,去评这几点钟,我认为:找准随文练笔的切入点是最为重要的。下面我想就如何找准随文练笔的切入点,谈一些自己的实践经验:

1.读写结合、尝试运用——仿写

1)典型句式的仿写

现行义务教育教材里的文章大多文质兼美。阅读教学时,让学生把最精彩的句子或段落积累起来,让学生反复诵读,在品味好词好句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开展随文练笔,仿写佳句,从中体会到作者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的匠心所在,悟出表达方式的真谛,这将使学生终身受益。言语形式的仿写,包括句式仿写与段式仿写。而句式仿写对象为比喻句式、拟人句式、排比句式等具有形式感又具有较强表现力的句式。

如教学二年级《小池塘》一课,文中有很多打比方的句子,如“太阳倒映在池塘里,像一个鲜红的气球”、“星星倒映在池塘里,像许多闪亮的珍珠”等。教学中,我们就可以抓住这种修辞手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练笔。训练的原点是课文中的比喻句。对于文中的比喻句要让学生进行反复朗读,体会句子的写法特点,再提供生活中的实例,如:草坪里的草,花坛里的花,空中的云等,让学生进行说话训练,在此基础上,才能够写好,取得实效。

典型句式的迁移训练不但实现了对课文中经典语句的有效吸纳,使学生在模仿中创生出自己独特的言语,让学生切切实实地提升了语言表达能力,而且还提升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 典型构段方式的仿写

段落是句子的集合体,但是每一个段落中的句子绝不是拼盘,是作者为了表达自己的思想,按照一定的结构顺序进行表达的,从而使段落中的句子巧妙联系,很好地体现了句子之间的关系。比如:有的段落中的句子是“总——分”关系;有的段落中的句子是“因——果”关系;有的段落中的句子是承接关系;有的段落中的句子是并列关系……这在中年段教材中经常见到,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应该用有效的教学策略理清句子之间的关系,掌握段落结构,学习作者构段的方法。

例如苏教版三年级上册教材中学生接触最多的是总分段式。我就曾经围绕总分段式练笔指导制作了一节微课。现在放给大家看一看(播放微课)。

围绕“一到节假日,街上就热闹起来”写一段话,就是《“东方之珠”》这课文后面的练习题,也是我们中年级学生必须掌握的“总分”段式的训练点。相信课堂有了这样细腻的指导,学生写的时候肯是得心应手,笔下生花。

2.拓展情节、填补空白——扩写

1)看课文插图练笔

课文中有许多插图,这些插图大都描绘了课文的内容,起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深化文章中心的作用。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插图来激发学生的思维,拨动学生的情弦,让学生尽情地表达,展开丰富的想象,感悟文章的中心。

如课文《珍珠鸟》中,显现出了一幅人与动物的和谐相处图。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根据插图内容进行写作训练,写一写自己看到了什么,仿佛听到了什么。因为眼前有图,学生下笔如有神,有的同学是这样写的:一天,我正在写作时,小珍珠鸟扑扇这翅膀飞了过来,竟然落在了我的肩膀上。我生怕惊动它,就停下了笔,一动不动地看着它。它在我的肩膀上啄了几下,慢慢地伏下了身子。只见它把头耷拉在翅膀上,轻轻地闭上了眼睛。我看着他,心想:小宝贝,你睡吧!安心的睡吧!……

这样的随文练笔,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而且也更好地凸显了文章的中心。

2)在课文空白处练笔

文章的“空白”指的是文中的一些省略号,结尾戛然而止的地方,想说却又没说完的地方。这些地方往往蕴藏着很大的训练空间。我们在课堂上要很好地抓住这些训练点,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补白”。学生进行想象补白的过程,既是学生由感悟和品味语言文字向真情流露情感转化的过程,又是学生与文本、作者产生共鸣的过程。

如《普罗米修斯盗火》第四小节,讲普罗米修斯盗到了火种,把火种带回了人间,人们得到火种后肯定欣喜若狂。可文章对人们的表现几乎没写,为此,我们可以抓住这个空白点,设计小练笔:想象人们得到火种欣喜若狂的情景。由于“点”选得好,学生的思维火种也给点燃了。有学生写道:人们得到火种后,举着火把四处奔跑,一边跑一边大声地叫着:“有火了,有火了……”熊熊篝火被点燃,人们载歌载舞。小孩们用火来烤自己爱吃的食物;妇女们用火来烧水,准备痛痛快快地洗个澡;男人们用火来打猎物器具……熊熊之火映红了人们的脸庞,也映红了人们的心。

这样一种补空白小练笔使课文内容更加具体,也更能突出人物形象,学生对普罗米修斯的敬仰之情也表达出来了。  

(3) 抓文本细节练笔

语文新课标提出: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这里提到了细节描写,我们可以在教材中挖掘类似的语言模块,在充分阅读理解课文之后,寻找模块规律,迁移练笔。

在教《卧薪尝胆》一课时,当讲到“勾践夫妇来到吴国……受尽了屈辱”,学生此时已经能感受到勾践夫妇饱受屈辱、备受艰辛、历经磨难,但是“屈辱”这个词对于学生来说还是比较抽象,为了让学生更透彻地理解“屈辱”,让勾践这一人物形象在他们的脑海中丰富、饱满起来。我饱含深情地说:“同学们,身为越国国君的勾践身不由己,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沦为了吴王的奴仆,给吴王养马驾车,舂米推磨,受尽了屈辱,仅仅就这些而已吗?想象一下:在寒风刺骨的冬天,勾践在中秋月圆的夜晚,勾践______,吴王面对给他做牛做马,呼之即来、挥之即去的勾践,又会怎样去羞辱他呢?”学生的心灵被深深地震撼了,他们急切地拿出笔,想一吐为快。

(4) 抓文本“材料移植”练笔

所谓材料移植,就是将课文情境中的某些言语材料提取出来,用来表现其他生活情境。

如:苏教版四年级《说勤奋》一文,写司马光和童第周认真学习的那些语句极其生动,极富积累、运用价值。对此,我设计了如下读写训练:学了《说勤奋》这篇课文,司马光和童第周认真学习的情景已深深地印在你的脑海里了吧?你能不能选用课文中的相关语句来描绘一下自己或同学全神贯注地读书或写作业的情景?

“材料移植”练笔就是在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语言表达形式之后,让他们运用刚从文中学到的某种语言形式或者某些有特色的语言,去转换、丰富、发展课文内容。这样做,一来可以通过练笔的方式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同时,也能促进学生多角度、有创意地去感受、理解、欣赏、运用文本,更重要的是拓展积累了学生的相类似的语言,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

5)抓文本情节开展“小练笔”

教材中有许多叙事的课文是由一个个情节组成的,情节总是由起因、发展、高潮和结果这几部分,抓住情节发展过程中的矛盾之处,使之成为一个个训练的“点”,既抓住学生学习的兴趣,又是对课文内容和语言进行有效的转化。

在教学《掌声》一课时,当讲到受到掌声鼓励后的小英,“她不再忧郁,开始和同学们一起交谈、游戏,甚至还走进了学校的舞蹈房……”开朗起来的小英还会做些什么呢?让学生展开想象,从而深化他们对主题的理解:人与人之间要互相关心、帮助。用爱去温暖别人,同时,也要珍惜别人的爱。

3.创设情境、展开想象——续写

学生一般都喜欢读故事性很强的课文。学完这类课文,可让学生续编故事,学生很有与作者一比高下的感觉,定会跃跃欲试。而这样的练习,一来可以让学生懂得合理想象,二来能让学生在应用语言的同时加深对语言的理解。

如续写《鹬蚌相争》的结尾,让学生展开连续想象,顺作者写作旨意写出鹬和蚌被抓住后在竹篓里可能进行的对话,最后可能产生的结果。

4.根据材料、合理构思——改写

曾看过一同行说过,“语文的学习说白了,其实就是对课文规范语言的吸纳后融会贯通,为我所用。所以,让语文走在回家的路上,切不可丢弃文本的语言示范作用。”遇到好的文章或精彩、典型的片段,我们就不应该错失学习和模仿的机会。改写可以针对全篇进行,也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片断练习,可以是句式表达、开头结尾、过渡照应、总分结构等模仿。仿写时,首先找准具有鲜明特征的典型或精彩文段。

在教学古诗《游园不值》围绕原作的中心:“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增加对春天的勃勃生机和顽强的生命力的描写,把四句古诗扩充为四段话,改写为一篇优美的写景文章。这样不仅加强了对原诗的理解,而且增强了对美的感受和鉴赏。

其实,找准随文练笔切入点的方法还有很多,在这我就不一一叙述。总之,在进行随文练笔时,我们要先选准“读”与“写”的契合点,其次,要注重片段构思能力的培养,让学生的“仿写”言之有物、言之有序。正如于漪老师所说:“文章不仅要言之有物,有充实的内容;而且要言之有理,由令人信服的道理,开人心窍的思想;还要言之有序,按照一定的规律联缀。”

 


分享到:

新闻总数:3150 今日访问量:27428 本月访问量:806713 总访问量: 57362887

主办单位:溧阳市教师发展中心 - 地址:燕湖路1号 - 邮编:210012 - 联系电话:87215175

技术维护:南京裕后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 备案号:苏ICP备1702513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