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教育资源>综合>艺术>教材培训>阅览文章

基于学情,求同扬异

溧阳市光华初级中学 狄云娟

时间:2018/4/23 8:58:27 来源:朱凌怡字体显示:大 中 小阅读:10678 次

基于学情  求同扬异

——《水墨交融写青山》同课异构教学研究

溧阳市光华初级中学   狄云娟

同课异构”是近年来教学研究的一种常见方式,其核心是—个相同知识点的不同教学呈现方式。“同课”,即同一个教学内容,基本一致的教学目标;“异构”则是指因教师所面临的对象和环境不同,他们在教学设计和实施过程中存在差异,主要体现在:教学形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过程等的差异。一句中国古话形容就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同课异构”的教学研究方式, 让我们看到不同的教师对同一教材内容的不同处理方式及其教学效果上的差异, 由此开阔了教师的研究视野,彰显教师的教学个性。引发参与者智慧的碰撞, 由此打开教师的教学思路,取长补短,显著提升教育教学的成效,真正做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同时也为教师提供了—个面对面交流互动的平台。所以非常感谢朱老师提供了这样一个交流互动的平台,感谢溧阳中学附中的徐芝老师、社渚初级中学的董卿老师彰显创造性和教学个性的2节课。

今天两位老师上的《水墨交融写青山》这一课 我虽然没有上过公开课,但是05年我和我们学校的尤斐、朱虹老师组队代表溧阳参加常州市微课现场制作比赛时,当时车言宁老师抽的课就是这一课,所以印象还是非常深刻。

参与本次同课异构教学研究的徐芝老师教学基本功扎实,擅长钻研教材,尤其在组织学生活动的形式上常常有自己的独到之处。这节课首先通过放映视频、复习提问,引导学生谈观看感受导入新课;接着引导学生自学与欣赏《秀石疏林图》,模仿绘画枝干与石块后交流总结,这样让学生通过观察、讨论,提炼的方法,设置步步深入的问题,采用启发引导的教学手段,旨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畅所欲言,自主探究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解决徐芝老师确定的教学重点“笔墨表现方法及构图法则”。在此基础上教师笔法用墨的示范和《山水》示范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而更好地解决确定的教学难点“山水意境的表达”,让学生初步掌握写意山水步骤和技法。

董卿老师是一位乡镇中学美术教师,有着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因为另外具有丰富的班主任和政治教学经验,所以教学风格大气沉稳又非常独特,在其个人魅力的感染下,师生之间互动积极,课堂气氛活跃。在本课中,董老师先以自然山水与国画山水的对比导入新课,突出中国山水画强调画家的主观感受。用几个板块来分解、串联所教内容:工具介绍、笔法练习;②分析感受、交流表达;③教师示范、学生学画;学习皴法、深入刻画;展示作品、畅谈感受;这样教学过程环环紧扣,条理清晰,期间分发图片的观察、教师的启发引导、直观的示范,细微处都可见功力,都有精彩之处。

下面我就由这两节各具特色的课谈一谈同课异构教学应如何“基于学情,求同扬异”。记得一位著名的特级教师曾讲到,有人问他上课时为什么学生总能跟他配合得那么默契?他说:“因为我首先考虑的不是学生将会怎样配合我的教,而是我的教怎样去配合学生的学。”这是“基于学情”的有效教学的最典型案例。学情分析是教学策略选择和教学活动设计的落脚点,是学生学习的晴雨表,只有基于学情,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才能真正达到“以学定教、顺学而导”的理想境界。

学情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学前学情”,即教学开始前,教师对学生已有情况的把握,包括整体特征与个体差异、知识储备状况与能力基础、情感态度状态等,这一把握直接决定了教师对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目标的制定和方法的设计;例如我校初二年级今年的一个特别的学情就是为了配合学校4月份即将开始的艺术节活动,开学后上完第一课《中国工艺美术欣赏》后,就先增上了校本美术课程艺术节吉祥物的设计,然后为了便于艺术节前的宣传和为学生绘画在实际生活中寻找“用武之地”,我又临时把第7课《张贴的画》调到前面来先上了,所以如果是比赛要去我们学校上《水墨交融写青山》这一课,那么学生中国画工具材料的准备和笔墨技法的掌握等方面可能都和老师所预期的有些出入,课前对学情的了解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是“学时学情”,即在上课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状况的动态观察,以及在学习过程中对学生活动的过程性评价。例如刚刚参加的常州市劳动与技术基本功竞赛前的活动培训中,北实验初中的徐青老师就说她上次参加江苏省比赛时抽的课题是《布袋的设计与制作》,当时省教研室的老师在介绍时是说她们上课的学校学生都是有布艺制作的基础的,结果真的到了学校现场上课时,她通过巧妙设计的一个游戏活动才了解到学生其实完全没有基础,因此她当时马上在课堂上就立即根据这一学情调整了教学目标,把最终让学生设计制作一个布袋改成了学会布袋缝制的一种主要针法,因为这一基于学情的设计赢得了评委的一致好评,获得了江苏省一等奖。难怪陶行知先生曾经说,“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教师要想做好教学,必须要有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必须关注学情,常用的学情分析的方法有观察法、谈话法、问卷法、游戏练习和实验法,关键在于教师“用心”。 结合平时的实践,以《水墨交融写青山》这一课为例,我觉得从以下三方面去做效果比较好。

一 课前预测学情,选择目标策略。

在备课前首先要掌握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把握学生的学习心理、学习品质,才能做到准确、恰当的预设,才能确保有效教学的开展。大部分初中美术老师的课都比较多,我们可能没有时间和精力对学生作全面详尽的了解,那么我们不从点上了解,最起码可以从“面”上作整体了解,尤其是对去上比赛课的老师,这一点还是很有必要的。例如1、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分析:针对教学内容,了解学生对即将讲解内容的兴趣、原有知识储备和他们所关心的话题。如果发现学生知识经验不足,一方面可以采取必要的补救措施,另一方面可以适当调整教学难度和教学方法。2、学生学习能力分析:分析不同地区、班级学生理解掌握新知识、学习新技能的能力如何,据此设计教学任务的深度、难度和广度。经验丰富、能力较强的教师还可以进一步分析本班学生中学习能力突出的尖子生和学习能力较弱的学困生,便于课堂中因材施教,采取变通灵活的教学策略。 3、学生学习风格分析:一个班级的学生在一起时间长了会形成“班级性格”,有些班级思维活跃、反应迅速,但往往思维深度不够,准确性稍微欠缺;有些班级则较为沉闷,但可能具有一定的思维深度。不同的学生个体也是如此,教师应该结合教学经验和课堂观察,敏锐捕捉相关信息,通过提出挑战性的问题、合作等方式尽量取学生之长、补其之短。

这样备课时教师才能浏览全册教材和分析详读章节教材,掌握主要内容,明确总的教学目标,了解《水墨交融写青山》这一课与前后知识的联系,明确它在整册教材中的地位作用和重难点。《水墨交融写青山》从课题就可见其教学目标首先就是感受山水画生动变化的笔墨意趣,学习绘画山水时一定会涉及的两大主要景物:树木和石头的画法,并从中体会山水画的意境美。同时面对不同学情的学生,教学目标又可以略有差异,但都是围绕总体三维目标来展开的,例如有些基础薄弱的农村中学就可以适当降低一下要求,比如在树木和石头的画法中先学习一种等;有些能力较强的班级还可以请原来业余学过山水画的同学在新课导入时事先带自己的优秀山水画集体展示欣赏或在老师示范创作时特别邀请他合作等;这样了解学生认知实情,准确判断学习起点,才能设计出符合学生认知特点和发展需要的教学;才能创造性的灵活运用教材,让教材为我所用,努力让教材适应我学生的实际。

二、课中关注学情,互动因“生”而异。

在课堂上,教师要做到“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密切关注学生的表现。关注“学情”的基本策略有三种:一是观察。指认真观察每个学生的面部表情、肢体语言、课堂行为,看学生是否在学、是否愿意学、乐意学、学得是否投入。二是倾听。指认真倾听每个学生的观点、发言、讨论、争辩,从中捕捉各方面的信息,看学生的理解是否透彻、观点是否正确。三是分析。指对自己看到的现象、听到的声音和捕捉到的信息加以综合思考,分析学生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表现,找出其根本原因,以便做出调整。课堂上呈现出来的学情,可以分为积极的学情和消极的学情。积极的学情,我们要紧紧抓住,让它发挥最大的作用,促进学生学得更积极、更主动。例如可以将学生上学期画的风景画和今天即将要学的山水画对比,让学生自己发现西方风景画中的两大景物主要是树木和建筑,中国山水画则是树木和石头,在中西方的区别中突出中国山水画主要强调笔墨意趣和山水意境。这样对比不仅利于学生掌握学习要点,在老师诸如“上学期开始学画风景画时很多同学也担心自己不会画,结果我们最后都以大张素描纸画了美丽的作品,很多还入选了班级文化建设,至今张贴在我们教室里或外面的走廊中,对于我们中国老祖宗传下来的山水画,老师相信你们一定会学的更好。”的语言在对比感受后还易于激发学生今天学习中国山水画积极的情绪,然后教师还可以趁热打铁把赵孟頫《秀石疏林图》和石涛的《山水》再次进行对比欣赏,让学生观察两张笔墨的用法,比如注意两张画中对树木的用笔,对赵孟頫画中的石头的刻画(用笔,用墨),石涛的画中表现远山和近山时怎样处理墨色的浓淡,询问学生对于两幅画不同的感受等。而在积极情绪的引导下无论是教师对笔墨技法的示范还是让学生的临摹或创作练习都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样的教学,学生学的愉悦,教师也教的轻松。还记得徐芝老师最初把教案发给我之后我们就有过一些交流,例如我发现这节课因为是造型表现课,如果纯粹教授技法会容易造成课堂有点“闷” ,就曾建议她找一段名山大川视频在示范时同步播放,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山水画怎样从自然山水中提炼概括的,而且也可以让课堂形式更丰富多样。

三 课后反思“学情”,“同异”辩证统一

“同课异构”中“异构”的目的是要求教师根据学生和教师的实际开展教学,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而不是为了“求异”而一味求“异”。 课堂教学中许多“异”源自于教师对教材的二次开发,能够基于教材而高于教材,并能借助现代媒体技术,将教学资源进行筛选、优化和丰富,因此要使“同和异”形成辩证统一,课后教师还可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以及自己所作的努力进行反思:学生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表现?其根本原因在哪里?我的处理方式哪里做得比较好?还有哪里需要改进?教学相长,这样及时反思学情,我们才能不断地总结得失,积淀智慧,促进自己在专业成长道路上的不断完善;还能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后记或教学随笔。例如曾在批改本课学生绘画的山水画作品后,我发现学生作品虽然良莠不齐,但每每很多大胆的用笔、特别的构图、堪称奇特的着色,甚至有些同学因为没有中国画绘画工具,直接用铅笔临摹用手涂抹的作品都会让我思考:中国画历来重法度,讲传统。因此山水画的表现程式历来是这一课教授的重点,但笔墨程式固然重要,就能代替整个艺术的创造了吗?“艺术最可贵的精神是创新”。所以自古以来,山水画中新的程式化表现技法依然在不断涌现。大师黄宾虹师古人、师造化,都是立足于创造,“积墨法”技法的拓展就是黄宾虹山水画创新的重要表征;张大千晚年在原有程式“泼墨法”基础上独创了“泼彩法”,使其作品意境空阔,灵气回荡。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所以教师完全可以据此作一下《水墨交融写青山》这一课的拓展。 

教师如果心中“有书无人” “有教案无人”是对美术核心素养、是对生命的忽略和漠视,叶澜教授曾说“不研究学生,教师就会变成留声机。”“每个学生以完整的生命个体状态存在于课堂生活中,他们不仅是教学的对象,学习的主体,而且是教育的资源,是课堂生活的共同创造者。”基于学情,关注学情,一千个教师才会有一千种不同的教学,才能生成异彩纷呈的课堂;我们今天活动的主题“如何让美术核心素养落地”才能真正“落地”。以上只是我个人的理解,如有不当偏颇之处,恳请广大同仁批评指正。

2018.4  

 

 

 


分享到:

新闻总数:3135 今日访问量:30841 本月访问量:1000040 总访问量: 56102877

主办单位:溧阳市教师发展中心 - 地址:燕湖路1号 - 邮编:210012 - 联系电话:87215175

技术维护:南京裕后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 备案号:苏ICP备1702513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