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教育资源>综合>幼教>教育科研>阅览文章

常州评比一等奖论文

时间:2018/1/8 16:26:28 来源:姜田芳字体显示:大 中 小阅读:11096 次

观察——让自然角更亲近

                ——以“蝌蚪日记”为例浅谈小班幼儿观察能力的培养

溧阳市实验幼儿园   李旭曦

幼儿园自然角能让幼儿静距离观察动植物的变化,是幼儿观察的一个重要场所,但小班幼儿的观察往往停留在“驻足观望”的状态,观察意识不强,目的性不明确,本学期我们以“蝌蚪日记”为载体,从蝌蚪到青蛙,每一个环节的蜕变都深深吸引着孩子,孩子们也在蝌蚪的不断变化中观察、感受、探究着生命的奇迹。

一、抓住兴趣点——把握时机,激发观察意识

《纲要》中指出:“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变化规律产生兴趣和观察的欲望。”因此要想使幼儿对观察活动感兴趣,首先要选择感兴趣的观察内容。

日记一:“小蝌蚪来啦!”——观察,在好奇中萌芽

春日的一天,航航刚刚走进教室,便大声喊起来:“你们快来看,我捉了好多小蝌蚪!”这一声,一下炸开了锅,大家蜂拥而至:“啊!原来是小蝌蚪啊!”“我也看见过!”“哇,好多呀!”“老师,快帮把它们装起来!”从这之后,自然角成了孩子们最受欢迎的地方,小蝌蚪成了他们最常讨论的话题。





 


 

 

 

 

 


孩子的观察:  

陈奕润:“它们好像睡着了,一动不动。”

狄珈伊:“小蝌蚪在游泳了,游得真快呀。”

黄伟宸:“小蝌蚪的尾巴黑黑的,有的长,有的短。”

蒋雨梦:“小蝌蚪都挤在一起了。”

蒋屹洲:“它们都在水里拉屎了,脏脏的。”

谈诗涵:“快看!它们游泳的时候尾巴是弯弯的。”

狄熙航:“有几只小蝌蚪游到最下面,藏起来了。”

教师的分析:

好奇是孩子的天性。当蝌蚪出现时,幼儿的状态是积极兴奋的,他们对于蝌蚪的兴趣也是发自内心的。这种对蝌蚪自发性的好奇和观望只是一种最表面的观察,是对具体对象的初步感知。只有具备了观察的意识,幼儿观察的行为才会如种子一般破土而出!

二、尊重经验点——抓住契机,引导观察行为

《纲要》指出:“要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偶发事件中隐藏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一般来说,幼儿所突然热衷的行为,往往是符合该年龄幼儿发展水平的新需要,如新的兴趣倾向、新行为的出现、反复提问和追究特定事物、同伴争议等,这正是教育契机,教师若能及时捕捉,并创造条件、积极引导,就能满足幼儿发展的需要。

日记二:“认识小蝌蚪”——观察,在引导下发展

随着孩子观察的深入,关注小蝌蚪,成了幼儿每天来园的一件重大事情,一个个问题也在孩子们的观察、讨论中产生了。

孩子的问题:

“小蝌蚪有眼睛吗?”“它们喜欢吃什么呀?”“什么时候才能变成青蛙啊?!”

孩子的反应

问题产生后,各种回答纷纷呈现:“它们喜欢吃米饭和饲料!”(有原先养过小鸡的经验)“明天就能变成青蛙了!”“现在没有眼睛,等变成青蛙才会有眼睛!”面对问题,孩子们立马想到向老师求助,老师没有正面给出答案,而是让孩子回家翻书、查阅电脑等寻求答案。在这过程中,他们知道了蝌蚪的外形特征、生长过程、食性以及变成青蛙以后对生活环境的要求。

老师的引导:

1.引导孩子自己去查阅蝌蚪成长的知识经验,并引导孩子观察、等待蝌蚪的成长。

2.在孩子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开展集体活动《认识小蝌蚪》、《小蝌蚪喜欢吃什么》,并引导幼儿利用工具、通过实验,来证明自己的猜想,在一系列的观察探索活动中,梳理、提升、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





 


 

 

 

 

 


孩子的收获:

在整个活动中孩子们观察的目的性逐渐增强,能尝试运用多种感官对发现的问题进行仔细观察,如,在“小蝌蚪喜欢吃什么”的活动中,孩子们运用已有知识经验进行大胆猜测,并用自己的方式记录,随后积极准备食材,在耐心的观察过程中,得出相应的结论。

三、关注困惑点——捕捉关键,在问题中观察

问题与疑问是幼儿保持较为持久的观察行为的关键因素,以“问题”为引导

的经验建构不仅需要可以观察、操作的具体材料,更重要的是要有能够引发幼儿产生“问题”或“认知冲突”的问题情境。

日记三:“蝌蚪之死”——观察,在责任中深入

“老师,快看,有小蝌蚪死了!”萱萱大声叫起来,“呼啦”小朋友们都围了过来:“小蝌蚪为什么会死呢?”“它们怎么死了?”“因为水太脏了。”“一定是饿死的。”“因为小蝌蚪太多了,挤死了。”孩子们七嘴八舌,各抒己见。“好可怜啊,那我们该怎么办?”我把问题抛给孩子们。

孩子的思考:

“水一脏就要换水。”“多找几个瓶子,把小蝌蚪分一分。”“给它们多喂些吃的。”在老师的鼓励下,孩子们根据自己饿想法分头行动,有的找来瓶子,把小蝌蚪分在好几个瓶中,有的忙着帮小蝌蚪换水,还有的在喂食。可是依旧有死去的蝌蚪。“老师,小蝌蚪为什么还是死呀?”孩子们好奇而又急切地问我。“老师也不明白,我们回家查查资料,找找答案吧。”第二天,他们急切地交流着答案——瓶子太小而小蝌蚪太多,氧气不够,小蝌蚪会死;自来水里面有漂白粉等不利于小蝌蚪健康的东西,水换得太勤,小蝌蚪会死;喂的东西太多会撑死;蝌蚪长大的同时还会排泄一种毒素使别的蝌蚪死亡……导致小蝌蚪死亡的原因还真多呀!

孩子的行动:

那怎样饲养小蝌蚪昵?经过讨论,我们开始了一场“拯救蝌蚪”行动:

行动一:搭个舒适的家

行动二:多久换一次水?

行动三:喂食约定

陈奕润:瓶子里太小了,我们要找个大点的地方。

蒋屹洲:一天

李安娜:两天

阮星翔:有好多小朋友天天给小蝌蚪吃很多东西。

狄珈伊:用盆吧,我家有个大的。

唐子淳:五天

王宸希:一个星期

唐皓天:有的时候喂,有的时候会忘记,不知道它们吃了没?

黄倩伊:我们一起来搭个大池塘吧!

最终约定:等到水脏了,看不清楚小蝌蚪的时候,就要换水。(自来水需要静置)

吴承轩:应该由值日生喂,大家轮流,不能乱喂。

IMG_2523

 

 

 

 

IMG_3040

教师的反思:

经过了“死亡事件”后,增强了幼儿照顾蝌蚪的责任感,在这一突发事件产生后,引导寻找原因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为了破解“死亡之谜”他们不断观察,查阅资料,使观察更具目的性。但如何照顾却又成了一个很实际的问题,于是在大家商量、讨论之后有了一场“拯救行动”和“照顾约定”。这一系列的观察、探究都是在幼儿的一个个问题情境中得以延续和发展的。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们常常发现幼儿会自觉地去给蝌蚪换水、去看看它们,参与观察的行为日渐频繁。

四、尊重经验点——丰富经验,促进持续观察

孩子的知识经验来自于观察,良好的观察力是获得丰富的知识经验的前提条件。反过来,丰富的知识经验又能促进观察能力的发展,提高观察力水平。

日记四:“蝌蚪变青蛙”——观察,在习惯下延续

放假回来后,孩子们惊喜地发现有三条小蝌蚪长出四条腿了,颜色也变成了灰色了。大家好奇地围在旁边,像发现新大陆一样,七嘴八舌地讨论着:“这几个变成青蛙了,还有好多没有变”“看,它们爬到边上来了”“小蝌蚪还有尾巴呢”......










IMG_3628

IMG_3332










 


 

 

 

 

 


孩子的反应:

观察青蛙已经变成了习惯,没过几天大家就发现小青蛙不是趴在玻璃壁上,就是想跳出来。“老师,为什么小青蛙总是要跳出来?”于是我们一起观察了青蛙的居住环境,知道了青蛙是用肺呼吸,所以要生活在陆地上。“我们可以放几块石头在里面,让它们跳到石头上”“我们也可以倒掉一点水,只留一点点”孩子争相出着主意,想为青蛙搭建更舒适的家。在这以后,每当发现又有小蝌蚪变成小青蛙时,孩子马上把它放在有石头的饲养缸里,当越来越多的蝌蚪变成青蛙时,大家决定帮它们找个更大的家,“放到小河里去吧”“可是,我们想经常看看它们,放到河里就看不见了”“放到幼儿园的小池塘里吧,我们散步的时候可以去看看它们!”“这个主意太好了,就这样决定了!”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的相互讨论着,最后一致同意放生到——小池塘。“再见吧,小青蛙!”










IMG_3776




IMG_3800

IMG_3793






 


 

 

 

 


教师的反思:

他们能及时根据对蝌蚪变化的观察采取有效合适的策略,并逐渐延续这种行为,进而形成一种习惯。在饲养蝌蚪的整个活动中,幼儿的观察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对小蝌蚪的观察也更加细致,主动参与的意识随着活动的步步深入逐渐增强,不仅学会了对事物观察的方法,在观察中还激发了他们对动物关爱的意识和对生命的热爱,发展了语言和情感。

五、写在最后——让观察成为一种习惯

以上就是“蝌蚪日记”的点滴,在观察、记录、饲养、实验的活动中,孩子们的观察意识、观察行为、观察目的和习惯有了较大的发展。而教师作为引导者和支持者,在幼儿进行观察活动时为幼儿提供观察机会,在幼儿遇到困难时给予适当的帮助,指导幼儿在观察活动中不断丰富知识,从每天的观察中寻找到有趣的变化,遇到困难会主动参与搜集各种资料、寻找解决困难的方法。

达尔文曾说过:“我既没有突出的理解力,也没有过人的机智,只是在觉察那些稍纵即逝的事物并对其进行精细观察的能力上,我可能在众人之上。”观察是一切知识的门户,是获取周围世界信息的源泉,幼儿面对大千世界,感到新奇有趣,在整个过程中我们还经历了诸多问题:如,蟾蜍宝宝和青蛙宝宝一样吗?小蝌蚪被谁咬死了?它们喜欢吃什么?等,这些好奇多问是幼儿求知欲闪现的火花,也是幼儿观察的结果。

没有观察,幼儿就不可能对客观事件有真正意义上的理解,也就不能获得完整的知识。从小培养幼儿的观察力,让我们从身边的资源抓起,从自然角开始,让观察成为一种习惯。


分享到:

新闻总数:3139 今日访问量:23746 本月访问量:1407279 总访问量: 56510116

主办单位:溧阳市教师发展中心 - 地址:燕湖路1号 - 邮编:210012 - 联系电话:87215175

技术维护:南京裕后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 备案号:苏ICP备1702513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