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教育资源>中学>语文>信息交流>阅览文章

狄潜讲座材料.docx

时间:2017/9/28 9:07:50 来源:朱克华字体显示:大 中 小阅读:10437 次

文言阅读之主观概括题与论述类(实用类)文本阅读的融会贯通

                                  溧阳市南渡高级中学      狄潜

以前流传一段语文学习现状的顺口溜:一怕古文;二怕周树人;三怕作文。

学生害怕古文的原因主要是读不懂、找不到、写不出。刘毅老师的课堂主要解决读不懂的问题,而周文琪老师的课堂主要解决找不到、写不出的问题。

近十年来江苏高考文言文一直保持着相对稳定的题型,但是从2014年开始就呈现出新的变化,主要表现在:

1文言文内容的理解题,从客观题选择题的形式发展到主观题问答题的形式,这种变化无疑显示专家对考生能否读懂文章很关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乱蒙乱撞得分的可能性,对考生的读懂文言的能力和分析概括的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同时也扭转了文言文学习过程中“重言轻文”的现象。而江苏文言题型的变化并不是全国首创,它是借鉴了上海高考文言的新题型并有所发展,近年北京、广东等地高考试卷中也开始出现主观题的形式。

2文本材料的选择也出现了新的变化,2014年江苏卷《答严厚舆秀才论师道书》属于论述类文本,2015年《欧阳伯和墓志铭》,2016年《家传张汝霖传》,2017年《汪容甫先生行状》都是写人叙事的传记文。

与文言文阅读相对应的考点是“辨析文句意义,归纳内容要点”,而现代文(二)(论述类、实用类文本)的考点要求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这与文言文简答题的要求是契合的。

“内容要点”指文章的主要信息,可以涉及全文,也可只着眼于局部,就某一段落或几段设题。“归纳”要求在理解分析的基础上,对重要的信息进行归纳和概括。即要求考生正确把握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或所说道理的理由、依据等,从而归纳和概括文言文材料涉及的事件,分析主人公的行为、品质,分析并概括文段所述道理,推理出某个论点的根据、某个事件发生的原因、某种事物发展的结果等。

结合近五年的江苏高考题和各地的模拟试卷,文言文考查的要点主要有三个:

1考查对信息的筛选

2考查对总体文意的叙述

3考查信息的分析和整合能力

而呈现在试卷上的考试题型主要有以下几类:

1)简要分析事件产生的原因或这么做产生了什么样的效果等 如2014年考查作者拒绝做严生老师的原因。

2)简要说明文中人物的性格特点或某种品质表现在哪些地方 如2015江苏卷中考查欧阳发在治学方面的特点。2017年江苏卷9《汪容甫先生行状》:根据第三段,概括汪中在治学、为文方面的特点,不超过30个字。模拟题《新唐书韩愰传》中概括代宗皇帝的形象特点。

3)归纳概括文章内容要点  如2016江苏高考第9题:根据文中张汝霖的科举经历,概括当时科举考试的特点。

 (4)简要概括本文的中心思想

5)简要概括作者写此文的目的

6)梳理文章行文脉络

7)理解评价作者观点态度

8)分析文章事理情景的关系

当然也不排除带有一定开放性的推断或想象题。

现具体就2017年江苏卷中的文言简答题作分析

2017年江苏卷《汪容甫先生行状》:

9.根据第三段,概括汪中在治学、为文方面的特点,不超过30个字。(4)

原文第三段:

先生于六经、子、史以及词章、金石之学,罔不综览。乃博考三代典礼,至于文字训诂、名物象数,益以论撰之文,为《述学》内外篇。又深于《春秋》之学,著《春秋述义》,识议超卓,论者谓唐以下所未有。为文根柢经、史,陶冶汉、魏,不沿欧、曾、王、苏之派,而取则于古,故卓然成一家言。

解读:

第一步审读题干要求:根据题目要求,信息概括范围明确在第三段,关键词在于“治学”、“为文”。第二步理解语段内容,找出文中第三段对应的关键句:治学方面如“于六经、子、史以及词章、金石之学,罔不综览”“博考三代典礼,至于文字训诂、名物象数”,可概括其治学有广泛的特点;又根据“深于《春秋》之学,著《春秋述义》”内容,可概括其治学有专精的特点。为文方面抓住“取则于古,故卓然成一家言”的句子可概括出他取则于古,自成一家的特点。于是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答案,治学:范围广泛,学有专精。为文:取则于古,自成一家。

方法提升:

解答“归纳内容要点”题,要求能够把握关键词语、句子和段落,注意文章体裁,利用材料中的相关信息作综合分析和准确判断。特别要注意以下两点:

  1. 审清题干,排除干扰。

题干给我们解题指明了方向,只有把握了指向,才能从文中去筛选相关信息。如题干中要求“某人在某方面有哪些特点”“概括直接体现某人某种性格”“概括某事什么原因”“概括某事有什么特点”等,筛选时一定要弄清所筛选后简答的内容与题干的要求是否一致。

  1. 回归原文,揣摩用意。

不管是选择题还是简答题,都要将选项或简答的内容回归到原文的语境中去揣摩,逐项逐条和原文进行认真比对,仔细遴选,去伪存真,特别要注意细微的区别,只有这样,才能准确把握答案。

高三老师在第一学期的期中考试之后,一模之前,都会或多或少的出现“题荒”,高质量的高考题和模拟题就那么几套,都已经练习完毕,而新的好题数量并不多,特别是文言文的概括题,近几年才出现,并且除了上海等有限的几个省市的题目可以作为参考之外,其他可以利用的资源并不多。

对文言文内容的概括和理解,都是建立在翻译的基础上的,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虽然没有将译文全部写在纸上,但已经翻译在头脑中了,而翻译以后的文言文,特别是近年常考的人物传记类文本,基本和现代文阅读之二的实用类文本相类似。

比如,2015年江苏卷《欧阳伯和墓志铭》可以改编为实用类文本阅读。在改编为实用类文本以后,我们可以结合实用类文本的特点,二度开发资源,再拟新题。如(1欧阳发为人性格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2根据文章的内容,请简要概括古代墓志铭写作的一般特点。

而在实用类文本阅读时,我们的思维过程通常情况如下:一是读原文知大意,二是审题干明要求,三是找对应析要点,四是组织语言加以概括。而最为重要的是学会如何概括归纳。根据试题的不同要求和难度,常用的方法有以下三种:①摘取法。根据试题要求,将所表达的重要内容摘取出来,然后按题干要求进行连缀。这种方法适合于封闭性语段,其答案字数较少,内容单一,要求宽泛的试题。②合取法。需要概括归纳的内容往往涉及不止一个语段,依据要求,将相关内容筛选出来,分别摘取并组合在一起。③提取法。需要概括归纳的内容,要运用辨别、筛选、参照、分析等多种思维方式,一层一层、一级一级反复提取,不断提炼,才能得出答案。

我们平时在一轮复习时,由于江苏卷近些年没有对实用类文本考查,所以一般不会重视,现在看来,我们不妨换个思维,把文言文阅读的译文当成实用类文本来阅读,命制三道主观题来训练,我想会一箭双雕,一举两得,能有效破解文言文阅读“分析归纳”能力较为薄弱的状况。

在近五年的高考中,只有2014年的《答严厚舆秀才论师道书》属于论述类文本在翻译过后其实就是一篇论述类文本。而在《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中,有一些论说类文本如《原毁》、《进学解》、《留侯论》、《朋党论》等。这些篇目的译文大多都可以当做论述类文本来对待。在熟悉近年论述类文本考题类型的基础上,进行资源的二度开发,重新拟题。

如:《朋党论》1君子和小人的朋党有什么样的区别,请简要分析。

2请简要归纳本文的论述思路。

3文章第三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原毁》(1)毁谤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2)毁谤产生的危害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进学解》(1)文中先生的“业”和“行”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2)“学虽勤而不繇其统、言虽多而不要其中、文虽奇而不济于用、行虽修而不显于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依据何在?

        (3)纵观全篇,作者在行文时的语言气势出现了怎样的变化?请举例析之。

阅读本身就是融会贯通的,如果现代文实用类(论述类)文本阅读能力提高了,我们再做文言文那一道主观简答题是不是会容易些呢?一点拙见,敬请指正。

分享到:

新闻总数:3140 今日访问量:34473 本月访问量:67920 总访问量: 56624094

主办单位:溧阳市教师发展中心 - 地址:燕湖路1号 - 邮编:210012 - 联系电话:87215175

技术维护:南京裕后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 备案号:苏ICP备1702513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