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教育资源>综合>幼教>课程改革>阅览文章

教育案例:幼儿“自主进餐”攻略 常州市新北区银河幼儿园

时间:2017/6/5 16:37:22 来源:姜田芳字体显示:大 中 小阅读:18602 次

教育案例:幼儿“自主进餐”攻略

(常州市新北区银河幼儿园    朱静波与自我服务工作室成员整理)

我们的思考

依旧记得13年暑假参加“引智”培训时授课的戴安教授得知幼儿园孩子的饭菜是“老师送到孩子面前”时那吃惊的神情,我猜澳洲教授惊讶的应该是我们的儿童观。那时我们幼儿园已经开始初步尝试“自主盛餐”了,作为一线教师,操作中也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和疑惑。现在看来,起初更多是形式上的变化,然而在一路实施的过程中,我们调整着变化着,似乎逐渐有了“专业”的味道,在这其中我们对孩子有了重新的认识,对和孩子相处过程中的“为”有了新的认识。

一直以来在我们使用的工具书《幼儿园指导纲要》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上就有这样的话语:“生活、卫生习惯良好,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既要高度重视和满足幼儿受保护、受照顾的需要,又要尊重和满足他们不断增长的独立要求,避免过度保护和包办代替,鼓励并指导幼儿自理、自立的尝试。”幼儿要成为一个独立的人,需要从学习生活开始,生活自理能力便是人类适应社会生活的最基本的能力之一,自然“自主进餐”也包括在内,孩子有这样的发展需求。

“自主进餐”是把权利还给孩子,注重过程中的价值,让孩子的能力得到发展。在相信孩子、真正放手的过程中我们不得不再次惊叹:“孩子生来就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学习者、探究者”,我们在放手的过程中去发现孩子,发现他们与生俱来的内在生命力。不要怀疑孩子们能不能、会不会、行不行,而是要看有没有给他们机会去操作去感知去体验。

与此同时,在“自主进餐”的背后是我们教师专业能力提升的内在诉求,自由、自主、愉悦、创造的“游戏精神”,尊重儿童、了解儿童、相信儿童、理解儿童的“儿童立场”等观念上的转变,需要我们看懂孩子,用课程去支持孩子过程中问题的解决,最终都要落实在教师的思想中、行动中、语言中……下面来说说“为”,以“自主进餐”为例,什么该“为”,怎么“为”。

一、观察孩子是基础

只有真正静下心来,关注来自孩子的信息,才能看到孩子真实的现有水平(能、有、会)、发展需要(想、需、缺)。以“自主进餐”为例,对于其中的核心经验和关注要点教师事先应做到心中有数,即提前进行预设,其次设计相应的便于记录的观察表,在此基础上班组三人要进行分工和合作,共同完成观察。在观察之前也应该设计好合理的行动路线,确保面向全体的同时兼顾个体。以我们现场观察为例:

关注点

幼儿1

幼儿2

幼儿3

幼儿4

……

洗手

(使用肥皂仔细清洗打勾,其余进行简单备注)

简单冲洗后两下后迅速离开


排队

行进

端着饭菜从队伍中穿插过去


分餐

拿碗时大拇指和食指捏住碗边


……






二、解读孩子是关键

在看到孩子真实的现有状态后,我们就该解读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

在这个环节,我们要尊重幼儿的差异,一定不要主观妄断孩子的行为。我们要做的有这些:1.解读当前年龄段孩子现有的年龄特点;2.解读当下孩子的个体特点(个性特征、能力发展、兴趣需要等);3.与《指南》等进行对接,寻找相关理论依据;4.看不懂的地方和孩子进行对话;5.分析幼儿行为背后的原因: 有什么、缺什么、可提升之处是什么。

三、发展孩子是重点

   (一)共性的问题

    1.把问题还给孩子,让孩子自己讨论形成方法。很多时候,问题是最好的资源。问题是幼儿生活中的有待解决的真问题,把真问题还给幼儿,他们便会有真的发自内心的解决策略,这样发自内心的主动比教师的生硬要求要有效地多。比如我们把“用餐时桌面掉米粒”的问题抛给孩子时,孩子们这样说“我朝前坐一点,靠着桌子,就很干净了。”“我们可以自己擦干净,擦到餐盘里。”“手要扶住碗,不然碗会跑,这样就会掉米粒了。”……于是,孩子们吸取了互相之间的好方法,教师根据孩子的建议提供了擦拭桌面的毛巾,孩子们即使不小心掉了米粒也可以自己进行整理。

    2.孩子不能解决的,教师给予支持性的补充。教师的补充体现在环境上、材料上、课程上、家园共育上……以排队盛餐为例,从观察中我们发现孩子盛饭时容易发生碰撞,于是我们在地面标志线上进行了调整,从原来一路纵队调整为“一米线”设置,第二位幼儿和第一位幼儿之间空出了一段距离,有了等待的空间。除此以外,对盛好饭菜后往哪里走,也有了箭头标记。这样的环境标记让分餐更加有序。

以使用筷子为例,是幼儿手部精细动作的缺失导致使用筷子时不协调,还是有能力做到但是缺少练习?如果是前者,我们可以给予幼儿怎样的帮助,如果是后者,我们又该怎么跟进?尊重幼儿间的差异,我们一改以往中班统一使用筷子的做法,在餐具的准备上提供了调羹和筷子,孩子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自选餐具进餐,我们支持孩子在原有基础上用适合他们自己的速度慢慢成长。与此同时,针对幼儿精细动作、协调性等方面发展的差异,我们会在区域中添置相关的材料供幼儿在游戏中练习,用这样的方式支持他们发展。

比如说盛饭,如果仅仅和孩子说“我们要自己盛饭了”“一只手拿碗,一只手拿勺子”“盛的时候当心点,不要洒”,那么这样的话一定是没有多大效果的。到底怎样拿碗比较合适,怎么做才不容易洒呢?我们可以就细节这样补充:右手紧紧握住勺子,大拇指朝上,沿着桶边向下舀,慢慢地、稳稳地;左手大拇指扶碗边,其余手指托碗底,小碗伸到勺子下,米饭正好盛在小碗里。这些具体的和“细节”相关的方法,才是教师对孩子的有效支持。

 以营造温馨愉悦的用餐氛围为例,进入午餐环节,教师先从自身做起,放低音量轻声交流,同时播放轻柔的音乐,这样的环境氛围会感染到身在其中的每一个孩子,是不是比生硬的要求“不说话、安静”要温馨有效的多?

    (二)个性的问题

面对个性的问题,我们更多关注的是孩子的情感需求,在持续观察的基础上个性化跟进,其中家园间有针对性的配合和指导就能更好地体现了。

     在“观察——解读——发展”这样螺旋上升的循环中,我们看到了“自主进餐”环节中孩子们的学习与发展; 在“观察——解读——发展”这样螺旋上升的循环中,践行着幼儿园教师的专业之“为”,践行着对生命成长的理解和尊重。

   

可能的核心经验与教育建议

    以下是我园“幼儿自主服务研究工作室”基于幼儿行为的现场观察与支持,所梳理的关注点、可能的核心经验与教育策略:

时段

关注点

典型行为

可能的核心经验

操作要点

教育建议

 

 

 

 

 

 

 

 

 

 

 

餐前游戏

户外活动结束后,幼儿回到教室,户外活动的兴奋劲头还在延续,幼儿跑动、大声交流的现象较多,教室颇为嘈杂。

 

 

1.时间观念:什么时间做什么事的意识;

2.自我调整的能力:情绪、音量、动作的调整;

3.自我控制的意识和能力。

1.有序;

2.轻松;

3.愉悦。

1.提前与幼儿商定本环节幼儿进入进餐模式的辅助工具,如舒缓音乐的播放[1]、平和的游戏、安静休息等,达成共识;

2.现场准备到位,教师语言轻声提醒作为辅助;

3.各班根据实际情况过程中进行微调。

食物介绍

1.进餐前,有些孩子会问:老师我们今天吃什么?

2.餐车到教室后,有些孩子会跑到前面来打开盖子看看是什么菜。

1.了解菜名以及相应的营养价值,乐意接受各种食物;

2.对午餐饭菜有食欲,建立起食物与我们身体之间的关系;

 

1.尝试报菜名。大中小各有差异。(小班了解菜名激发食欲,中大班增加食物营养部分。)

2.家园协作下有准备的表达,餐前请幼儿用自己愿意的形式来进行介绍。(每个幼儿都有报菜名的机会)[2]

 

1.保健室提前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公布食谱;

IMG_256

2.与家长达成共识,并商定报菜名的系列做法与相关要求;

3.可以开展与食物相关的系列课程活动(认识食物、食物变变变、美食烹饪、我喜欢的菜肴、自然角课程,自主制定菜谱[1]等等)。

摆放椅子

1.保育老师消毒擦桌子时,幼儿A直接起身离开,小椅子被小腿推出了一段距离。

2.保育老师消毒时,幼儿A起身用手使劲把椅子拉了出来,椅子歪斜地拉在一边,椅子和桌子中间空出了好大的距离。

3.保育老师消毒时,幼儿A立即起身,双手搬椅子到桌边,轻轻放下。椅子与桌子间空出一段距离,正好够他等会直接坐下。

4.两手搬着椅子回到位置上,左手搭在椅背上,右手搭在桌子上坐了下来。

1.身体的空间意识:对空间距离的感知与调节;对自我胖瘦程度、着装多少的了解。

2.卫生习惯:餐前洗手后手不再随意触碰其他东西。

 

1.轻轻拉开椅子,便于直接入座。

2.椅子与桌子留有一双腿的空间:便于坐下和起身。

1.录制不拉椅子和拉椅子洗手后幼儿入座的视频,幼儿进行讨论:椅子摆放在什么位置能让自己舒服坐下,即什么位置最合适?为什么?并连续跟进。

2.幼儿自主体验直寻找最佳位置及方法。

洗手

1.到达卫生间后,先用右手打开水龙头,接着两手对着龙头冲洗了约20秒,然后两手握在一起转身离开。

2.打开水龙头,手指尖伸到水下方,5秒后,关上水龙头,走到放毛巾的地方,一手抓住毛巾,覆在另一手上,轮流交替擦完手。

3.右手打开水龙头,左手握成碗状,接水,关掉水龙头,离开,总共2秒。没有使用肥皂。

4.洗手后手放两边。

5.洗手后拉了前面小朋友的衣服。

1.卫生意识:餐前要洗手、洗手后保持手部清洁。

2.卫生习惯:怎样洗干净小手。

3.序的建立:洗手的方法和顺序

4环保意识:节约用水。

 

 

1.双手交叉撸袖至手腕上方。

2.两手互擦用肥皂。

3.手部肥皂冲洗干净,把水甩在水池里,用毛巾擦手。

4.保持手部清洁,洗完手后不随意触碰其他东西。[3]

1.七步洗手法的图示运用。

IMG_256

2.教师或同伴间的互相提醒和帮助。(小班是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教师可以跟进指导;中大班可以发挥“小小值日生”的作用。)

 

值日生备餐[4]

1.幼儿A用点数的方式数一数小组里的伙伴人数,边数边说“1.2.3……”,数完后再用点数的方式数对应数量的毛巾和餐具。

2.幼儿A清点了小组的人数6人,数筷子时他直接数了6只筷子。

1.数概念的运用:清点人数与餐具;

2.一一对应:人数与餐具匹配;

3.归属意识:集体中为他人服务的意识;

4.统筹管理能力:点数取餐具、分发餐具的先后顺序与现场中的即时调节等。

1.值日生先洗手。

2.餐前清点本组人数。

3.取相应数量的毛巾,筷子等餐具(数筷子时手拿着筷子的尾部)。

4.人数与餐具不匹配时能自行调节。

1.值日生的课程跟进:

(1)每位幼儿均有当值日生的机会。

(2)值日生做什么?怎么做?的相关讨论。

2.餐具多了、少了怎么办的集交流分享。

排队盛餐

1.洗完手后,幼儿A快速来到队伍里,身体紧贴着排在前面的幼儿。

2.前面一个幼儿在盛饭,后面的幼儿探上小脑袋来看。

3.队伍中的幼儿互相拉手玩闹。

4.幼儿A盛过饭后直接从排队的队伍中间穿插而过。

5.分两次盛饭菜,先盛菜,端到桌子上后,再回到放饭的地方,盛饭。

1.规则意识——主动排队,理解和遵守环境中的规则,学会轮流、等待。

2.空间距离的感知——排队时和前面伙伴的合适距离。

3.文明礼仪——米线的应用。

4.观察分析判断——排在哪一队盛餐最合适。

1.舒适区间:排队行走转身时不影响他人。

2.幼儿进行分流,队伍不宜太长,保证幼儿洗手后能尽快自主盛餐,减少等待时间。

3.排队、端餐时不奔跑,避免碰撞。

 

1.盛餐公约的集体约定(包括对盛餐路线的了解与明晰,保证每个孩子明白怎么做,为什么这么做)。.学期初,在盛餐等待路线上贴上幼儿站位的标记,以帮助幼儿积累留出具体位置的经验,待一段时间后,标记可取消。

IMG_256

2.盛餐小窍门的分享与交流(例如洗手后自选人少的队伍、盛餐后选择适宜的最优路线回座位等)。

餐具使用

1.右手握勺,每种菜分别挖了一大勺,单手托碗从盛餐区到桌边,迅速返回到盛饭区,挖了两勺饭,双手托着碗底回到桌边。右手握筷,拿在筷子的上端。

2.幼x伸出右手去拿盛饭的勺子,大拇指在下面,四个手指在上面,握紧后将勺子反过来盛饭。

3.右手握着勺子,将勺子立起来盛饭,经老师提醒后将勺子平着握。

4.前面的幼儿盛过菜后直接放下勺子,勺子一下子滑到了菜盆里。后面的孩子说“老师,这个脏了。”

1.手部精细动作发展。

2.使用工具的技能——盛餐的方法、使用餐具的方法。

 

1.提供适宜的分餐工具:[6]选用带钩子的勺子(勺子不会滑落到菜盆里),合适大小的盆(分餐的盆不宜过深)。

2.餐具摆放顺序合理;便于幼儿顺手取放。

3.尽量减少洒菜洒饭的现象。

1.设置提升手部肌肉力量的游戏区域,发展手部精细动作;

2.就盛餐方法进行差异资源的共享。(怎样才能不撒米粒出来呢?你有什么好办法?)

 

盛餐量

1.幼儿A在勺子尖出盛了一点米饭离开了。

2.幼儿A盛了满满一碗米饭,还用勺子将米饭压压平,继续盛饭。

3.幼儿A没有盛蔬菜。

4.幼儿A盛了一点点蔬菜。

5.幼儿A盛了一大碗的荤菜

 

1.自我认知:盛餐量与自己饭量的匹配。

2.健康的饮食习惯:不挑食,愿意尝试每种菜肴。[4]

 

1.有最少盛餐量的保底保障。(幼儿盛餐不少于……)

2.在保底量基础上可以有自主的调整。[1]

3.循序渐进的自主盛餐方式(小中大逐步推进,各有侧重,切不可忽视幼儿年龄特点进行强硬的一刀切的要求。)[4]

4.食堂做好饭菜的保温措施。

1.集体商议,对用餐量进行约定。(具体方式各班根据幼儿情况班本化实施,是最少到碗的什么位置或者是盛几勺等等)

2.根据约定,相应的餐具上可以进行标识提醒。[1]

3.教师及时观察,关注当日特殊情况的幼儿,保证营养摄入。

 

 

 

 

 

 

 

 

 

 

用餐习惯

1.右手拿碗,左手拿勺,夹一筷菜放进嘴里,再吃一口饭,饭菜吃完后,没有喝汤,老师提醒后,说:“我不想喝汤”;

2.把少量饭拨到菜碗里,搅拌一下,混着吃;

3.直接把菜倒在米饭里,些许菜和菜汁洒了出来。

4.米饭没有吃完,直接把汤盛在了米饭里。

1.咀嚼能力。

3.手口眼协调。

4.饮食习惯:不偏食不挑食不浪费。

5.卫生习惯:碗里净,身上净,桌面净,地面净。[4]

1.饭菜搭配着吃;

2.吃完饭菜后喝汤;

3.吃完一口再吃一口;

4.幼儿间可以轻声交流,但不影响他人。[5]

1.根据班级幼儿情况,进行用餐课程跟进,可以是故事引导、可以是情景演示、可以是相关的绘本等等。

2.用好教师自身的资源[1],轻声说话,营造轻松愉悦的氛围。

 

用餐时间

1.太快的——15分钟以内吃完。

2.太慢的——30分钟以上。

1.健康的饮食习惯:细嚼慢咽。

20-30分钟;(江苏省托幼机构卫生保健合格评估细则(征求意见稿))

20-40分钟;(常州市保健常规要求)

30-40分钟[4]

1.自我管理——看时钟。(可以在时钟上做出相应的标记,到标记处表示多长时间。)

2.对于太快和太慢的幼儿跟进观察,寻找原因,家园共同寻找对策。

太快的——咀嚼不够?囫囵吞枣?吃的太少?太慢的——只嚼不咽?挑食?有依赖?分清原因,有针对性帮助。

餐中的整理

1.掉桌上的米粒直接用嘴巴靠着桌子吸掉了。

2.掉在桌上的米粒用手捡到了碗里。

3.吃饭时,掉了一粒米粒在桌上,幼儿用筷子夹起,吃进嘴巴。桌面干净,碗里没米粒,剩余菜汤。

1.卫生保健:吃干净的食物。

2.自我服务:掉在桌上的残渣自己清理。

1.一手扶碗,一手拿勺或筷子用餐;

2.如有掉米粒和饭菜现象,能及时、主动清理掉。

 

1.正面引导,提醒幼儿一口吃多少就用勺子或筷子取出多少,以便从根源上避免掉落饭菜的现象。

2.普遍性的行为进行集体交流,掉了饭菜、汤后可以怎么处理,既干净卫生还不影响同桌的同伴进餐?

 

 

 

 

 

 

 

 

餐具摆放

1.幼儿A吃完饭,直接把碗扔进了桶里,发出了很响的声音。

2.幼儿A吃完饭,弯下腰轻轻把碗放进了桶里,小碗一个一个叠好。

1.分类——餐具的分类摆放。

2.自我服务——自己的餐具自己收拾。

3.文明的行为习惯——轻拿轻放。

1.餐后餐具有固定摆放位置,不能随意变换:2.分类摆放,物归原位。

3.轻拿轻放。

1.小班初期就可和幼儿明确餐具放置的具体地点,(小班初期可在盆上做标记)并于幼儿一起执行。

2.对幼儿轻拿轻放餐具的现象进行正面鼓励。

桌面整理

1.幼儿A一手端餐盘,一手拿毛巾,餐盘放在桌子边,把桌上的米粒擦进了餐盘里。

2.幼儿A面前掉了米粒,吃完饭后直接离开送碗。

3.幼儿A准备将桌上的米粒擦到餐盘里,但是餐盘离桌面太远,米粒一下子都擦到了地上。

1.自我服务:餐后自己整理桌面。

2.生活技能:整理的方法。

1.小班:身上,桌上净。

2.中大班值日生负责桌面整理。

1.幼儿间方法的示范共学。

2.值日生的监督与服务。

个人卫生

1.部分幼儿直接忽略擦嘴漱口这个环节。

2.经老师提醒后才去卫生间漱口。

3.在教室提醒下接了一点水喝掉,教师再次提醒,幼儿拒绝漱口。

4.毛巾在嘴上来回擦了两下。

1.个人卫生行为习惯的养成:餐后擦嘴巴、餐后漱口

 

1.用专用的毛巾擦嘴巴;

2.擦干净,脸上没有油渍。

3.用保温桶中的水漱口。

1.镜子对照自查。

2.值日生的监督与服务。

 

餐后游戏

1.幼儿A用餐完毕,在教室空地上和幼儿B追逐了起来。

幼儿A用餐后自主安静看书(做手工等)。

1.身体保健:餐后不剧烈运动

2.规则意识:不影响他人

1.勿剧烈跑动,影响他人。

2.餐后安静游戏或散步10-15分钟。

1.可自选或约定好的游戏;

2.餐前餐后做什么的自主选择和约定(可定期进行更换)[1]

IMG_256

备注:(1)关注班级体弱儿,做好饮食顺序、用餐时间,进餐量的长期关注。

      (2)尊重不同年龄段幼儿的发展特点,并不是“一刀切”的自主盛餐,小中大循序渐进、各有侧重。

      (3)教育策略仅是当前我们实践中正在摸索的路径、行动,绝对不是固化的。

【参考文献】

[1]张晖.“自主进餐”的背后[J].

[2]谢静.让幼儿的午餐“乐”起来——浅谈大班幼儿午餐管理策略[J].科学大众 科学教育,2013,10:116.

[3]庄军红.论学前期儿童自我服务能力的培养[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2,31(6):100-102.

[4]陈巧娜,杨珂璐,李哲羽.让饭香弥漫童年——《指南》精神下幼儿自助进餐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5,7:278-279.

[5]吴美华.幼儿园自助午餐管理策略初探[J].教育观察,2016,5(24):127-128.

[6]托幼机构卫生保健实用指南(2015修订版):25-27.


分享到:

新闻总数:3137 今日访问量:46589 本月访问量:1353384 总访问量: 56456221

主办单位:溧阳市教师发展中心 - 地址:燕湖路1号 - 邮编:210012 - 联系电话:87215175

技术维护:南京裕后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 备案号:苏ICP备1702513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