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新闻中心>教育动态>阅览文章

教学设计模式的核心要素及特征

时间:2017/5/16 15:03:41 来源:罗志龙字体显示:大 中 小阅读:21815 次

摘 要:简单、聚焦、有效的方法具有复制和传播的价值,探索各种教学设计模式的核心要素和价值主张,抽取提炼其共同特征,尤其是相对于“经验型”教学设计的差异,对于理解和掌握教学设计模式具有现实意义。经过对各种教学设计模式的分析,其共同特征可以概括为厘定目标、设定路径、策略匹配、学生参与和评价修改。

关键词:教学设计;模式;共有特征

教学设计模式有效性和易用性之间的矛盾

教学设计模式在实践应用中存在以下矛盾:一方面,多数教师依靠对教学的朴素理解和认知来设计课程,基本属于“经验型”教学设计,甚至相当比例的教师把教学设计等同于“做PPT”;另一方面,教学设计模式被证明是科学有效的方法,能够提升课程的效率、保证课程的效果、增强学习者的参与。方法的有效性与应用该方法的教师比例之间存在着巨大矛盾,这种矛盾本质上就是教学设计模式的有效性和易用性之间的矛盾,根本原因还在于教学设计模式过于复杂,缺乏易用性和简便性。

造成上述矛盾的原因有三个:一是教学设计本身是程序性过程,但介绍教学设计就需要把程序性过程转化为陈述性知识,转化本身就比较繁杂;二是教学设计模式须是完整闭环,“不得不”列出多个步骤,步骤越多导致易用性越低;三是教学设计是迭代反复的非线性过程,但教学设计模式多呈现固定流程,用固定的流程完成非线性的工作会产生掣肘感。

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为了普及教学设计模式的应用,应当进行去流程化和简化处理,使其更加聚焦,增强其易用性和简便性。去流程化就是淡化教学设计的线性特征,而简化就是略去“基础的”设计能力,更聚焦于与“经验型”教学设计的差异能力。具体来说,通过提炼出教学设计模式与“经验型”设计的核心差异,以此帮助教师快速掌握教学设计模式的“要点”。

在教学设计领域,对理论和模式进行概括简化以提高易用性早有先例。著名教育家梅瑞尔(Merrill,2002)提出了教学有效性的“五星教学原理”,即聚焦问题原理、激活旧知原理、示证新知原理、应用新知原理以及融会贯通原理。

教学设计的核心特征

通过分析包括“加涅九大教学事件”“迪克-凯瑞模式”“肯普模式”“ASSURE模式”“史密斯-雷根模式”“HPT(绩效技术模型)”“重理解的教学设计模式( UbD)”等十多种教学模式,并将其与“经验型”教学设计比较,教学设计模式的核心特征可提炼为:厘定目标、设定路径、策略匹配、学生参与和评价修改五项特征。

1.厘定目标特征

厘定目标的特征是指在制订教学目标时,不会先入为主地“自造”教学目标,而会根据问题、情境和需求确定,要经过仔细推敲乃至使用批判性思维反思的过程。这与“经验型”教学设计区别甚大,后者更多的是设计者自定目标,即设计者把自认为需要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当作目标。在厘定目标的过程中,教学设计模式的以下特征较为突出。

一是诊断需求层面。强调要根据课程总目标、课程的特点、教材以及学生的特点诊断教学需求,确定教学目标。强调当设计者能够认识到所要解决问题的实质时,才能确定教学是否能够发挥作用。当设计者能够认识到教学的范围和作用大小时,才有利于确定教学需要。当设计者能够清晰地描述出现状与教学达成的效果之间的差距时,目标才清晰。

二是阐明目标层面。强调阐明教学目标是为了后续设计的开展,而不仅是为了展现给学习者。教学目标对于设计起到引领作用,即不断地引领设计者将目标和学习者表现相互印证、逐步完成细节刻画。同时,更强调对知识和技能实际应用环境的评估,强调对行为及行为依托的条件和行为正确程度的考量和设计,而不是孤立地、分割地去阐明教学目标。

三是确定证据层面。强调将教学目标和教学结果首尾相连,确保目标和结果的一致性。强调 “以评促教、以评导设”避免 “跑偏”。从学习者完成教学后所发生的行为变化进行设计,从测试和评量的角度进行设计,强调核对期望行为清单与教学目标匹配性。教学设计模式确定证据的特征作用:一是坚持“信息呈现不等于教学”取向,即教学的成功应当以学的效果进行衡量;二是确定证据和教学评价与修正一脉相承,将教学目标的达成置于可监测、可控制范围而不是寄托于“期望”不可控的范畴。

2.设定路径特征

“经验型”教学设计在确定教学目标之后,往往进行教学内容的搜集和排列。而教学设计模式会进行认知路径的设计,具体包括:内容分析和认知设计两个步骤:内容分析是使用工作过程分析、解决问题步骤分析、聚类分析等方法,以确定内容模块的逻辑结构;认知设计是内容分析基础上设计认知路径,即从如何更好地促进学习者进行认知,如何激活学习者心智作为导向进行决策和设计。

一是可行性层面。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很难做到同时兼顾内容、学习者和环境,教学设计模式主张提前了解并以此为基础进行设计。只有设计者依据学习者和学习环境的特征进行设计,才能避免闭门造车设计不能实现的问题。当设计者将设定的路径与部分学习者进行提前沟通和交流时,可以修正和完善路径。当设计者要面对各种不确定的学习情境和学习者时,要设计可变通的方式以增强适应性。

二是结构化层面。强调课程设计的结构按照学习者所更能接受的逻辑呈现时,能够促进认知。清晰的内容结构、对内容必要的提示和说明、基于与学习者的对话是促进认知的有效手段。结构化层面实际上就是设计逻辑的外显特征,其背后的原理是教学设计模式为减轻学习者认知负荷,让学习者的精力更聚焦于对学习目标的认知加工,采用的方法就是强调内容的逻辑结构。

三是内容增删层面。强调在排定逻辑顺序的基础上,根据学习者的基础,在每一个逻辑单元都要考量学习者是否已经具备学习该单元的基础知识和先决技能。如果缺失则需要弥补、激活旧知、再现旧知,需要提供帮助则设计支持和辅助程序;如已经熟练掌握了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则需要简略处理。

3.策略适配特征

相对于“经验型”设计,教学设计模式在教学方法、呈现方式和活动方式等方面提供了更多的可选项,如提供了很多“自助菜单式”的可选方法和工具。同时,教学设计模式也主张要根据教学目标的不同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根据学习类型的不同匹配相应的呈现策略,根据认知的深度选择合适的教学活动。

一是主体方法选择层面。教学设计模式认为,不存在最优的教学方法,但确实存在可以增加目标达成可能性的方法。教学设计可采取的方法简单地分为:告知式和发现式两种。详细的分类则包括:讲授式、示范式、辅导式、操练式、讨论式、合作学习式、游戏式、模拟式、问题解决式等多种方式。不同的方法其组织形式、适合的情境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二是根据学习类型匹配策略层面。不同的学习类型适合的学习策略也不尽相同,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程序性知识、问题解决型、动作技能型、情感态度型知识在设计的时候都可以参照一定适配模式。例如:概念类的教学内容使用正反例比较容易能达成教学目标,程序类的教学内容使用结合实例的讲解更能达成目标。

三是活动设计层面。相对于“经验型”设计,教学设计模式包括多样化的活动方式和模型,满足知识提取、理解、分析和知识运用等不同认知层面的设计需求。在知识提取层面,可以选择识别、选择、辨认、展示、标注、陈述、举例说明、列举等不同的活动主题;在理解层面,可以选择描述关系、释义、总结、描绘、说明等不同的活动主题;在分析层面,可选择配对、归类、分析错误、概括、具体说明目标和任务等不同的活动主题;在知识运用层面,则可以选择决策目标、问题解决、实验任务、调研等很多不同的方式。

4.学生参与特征

学习者参与特征是指在教学设计的各个环节中,始终将学习者的参与作为一个重要的要求。在教学设计前、中、后都会考虑到学生的参与。在设计前,对学生进行信息的搜集和了解;在设计中,需要对“教”的活动和“学”的活动进行均衡设计;在设计后,需要对学生学习效果设计检验和反馈。

一是互动参与层面。教学设计完成的课程一般会有三分之一到三分之二的时间和活动是学习者参与活动,从形式上看,“教”与“学”各占半壁江山。当然,在不同的教学类型和形式中这个比例会有较大的差异,但是总的来说一定有学习者深度参与。

二是学生动机保持层面。在使用教学设计模式进行设计的过程中,需要通盘考虑学生的动机激发和保持。激发和保持动机需要在设计过程中考虑“我的感受如何?我感兴趣吗?这重要吗?我能做到吗?”等类似的问题,通过这些问题来保持学生的动机和参与度。

三是清除学习障碍层面。教学设计更强调提前发现学习中可能遇到的障碍和困难,然后预先地将学习者可能存在的障碍和困难纳入设计过程中,通过提供辅助程序或支持程序解决。

5.评价修正特征

教学评价是教学设计模式的“必选动作”,是衡量教学材料的“尺子”,是衡量教学效果的“标杆”,是找到修改和完善教学设计中“错误靶点”的过程。

一是形式诊断。在教学设计模式中,会对教学材料和内容进行一系列的形式诊断,形式诊断可以起到两个作用:一方面,保证教学设计各种材料和组件的完整性;另一方面,可以避免一些低级错误。

二是有效性诊断。通过设计让个别学习者或一组学习者尝试完成教学环节,当然也可以使用寻求其他专家评价的方法,能够诊断教学设计的可行性、有效性,也能够帮助设计者发现设计中的盲区。

三是提供客观数据以供修正。如果在教学评价环节中某个知识点学生的得分率很低,那么就需要考虑是题目本身的问题还是教学设计的问题。

探索教学设计模式的共同特征,尤其是其区别于“经验型”教学设计的差异,有利于掌握教学设计模式的核心本质。对于教师们学习、理解和掌握教学设计模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各种教学设计模式具有厘定目标、路径决策、策略匹配、学生参与和评价修改五项比较显著的特征。从内在逻辑上说,五项特征是相互影响的,厘定目标是导航,路径决策实现步骤,策略匹配是有效呈现,学生参与保证学习效果,评价修改是完善课程设计的内驱力。(作者:周付安 王天骄 洪思雨 刘钰祺,单位:北京工商大学文科实践中心)

本文系北京市哲学社科规划项目“社会网络视觉下中关村创新集群发展研究”支持项目(编号:15JGB113)和北京工商大学2016年大学生科学研究与创业行动计划“应用沙盘模拟培养学生对供给侧改革理念的认知”支持项目(编号:SJ201601020)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美]查尔斯·M.赖格卢斯主编.教学设计的理论与模型:教学理论的新范式[M].裴新宁,郑太年,赵健,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2][美]W·迪克等.系统化教学设计[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美]布鲁斯·乔伊斯.教学模式(第八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

[4][美]威廉. J.罗斯威尔.掌握教学设计流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5]张祖忻,章伟民,刘美凤等编著.教学设计—原理与应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6]盛群力,魏戈主编.聚焦五星教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5.

[7]皮连生主编.教学设计(第2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北京教育》杂志


分享到:

新闻总数:3135 今日访问量:46633 本月访问量:967762 总访问量: 56070599

主办单位:溧阳市教师发展中心 - 地址:燕湖路1号 - 邮编:210012 - 联系电话:87215175

技术维护:南京裕后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 备案号:苏ICP备1702513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