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教育资源>中学>历史>高考研究>阅览文章

2016—2017学年第二学期高三历史一模考试试卷分析

时间:2017/3/20 10:18:14 来源:南渡高级中学高三历史备课组 汪小芳字体显示:大 中 小阅读:10830 次

20162017学年第二学期高三历史一模考试试卷分析

溧阳市南渡高级中学高三历史备课组  汪小芳

一、试卷特点:

本次一模考试试卷从总体上说,侧重考查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题型完整。在命制试题过程中,命题人精心选编新材料、创设新情境、提出新问题,试图达到高考真题的诸多能力要求,符合江苏高考命题特点和要求,难度上比高考容易些,特别是在材料的获取解读和概括上的要求比高考要低些。

二、学生答题情况统计与分析

(一)均分情况

我校平均:选择题 45.3,材料题 33.6  总平均 78.86

班级间存在差异,分化较大,需进一步拉小差距,实现均衡。

其中高三(1)均分77.9,接近校平均,所以选取高三(1)班为样本,分析此次一模考试的具体得失分情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二)具体得失分及原因分析

参加考试人数:29,达B79.3%(以72分计算)

1)选择题:平均分 44.5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得分率

96.6%

58.6%

86.2%

86.2%

100%

86.2%

65.5%

34.5%

89.7%

72.4%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得分率

93.1%

81.5%

41.4%

37.9%

96.6%

69%

58.6%

65.5%

82.8%

86.2%

选择题总体来说偏容易,比较注重考查对材料信息的获取和解读以及主干知识的掌握情况。主要的失分原因如下:

一是材料信息提取解读不到位不准确。二是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历史概念理解不到位。如:

2 错误主要是选了D选项,实际上这道题学生能够获取解读到士人和商人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商品经济的发展,但是他们觉得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更能体现商品经济繁荣的程度,因此不选C选项“商品经济繁荣的表现”而选D选项“资本主义萌芽的实证”。错就错在对资本主义萌芽的实质认识不清,资本主义萌芽的实质是无人身依附的雇佣与被雇佣关系,而材料中没有体现,因此不能作为资本主义萌芽的实证,所以应该选C而非D。错误主要原因在于对历史概念认识不清,对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认识不到位。

8 学生错误主要选A,原因在于学生对材料信息解读不到位,断章取义。从题中的“革命将近十年”,我们可以判断出时间大约1920年左右,从“拿旧心理运用新制度”“全人格的觉醒”可以判断出辛亥革命的局限及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所以可以判断出答案选B。选A的同学大部分是看到梁启超了,而所学知识中梁启超是维新派代表人物,主张君主立宪,所以选了A,实际上材料中梁启超所说的和维新变法丝毫没有关系,主要是学生断章取义,对信息获取不完整而导致的解读不正确。

13 从题中材料“并非国王……”可以排除A,根据“法律……首先是构成国家的各权力代表……所缔结的条约”可以看出强调的是主权在民,故选B。学生错误大多选CD,对信息的解读不到位以及对三权分立和自由平等概念理解的不到位。

14 此题根据时间16世纪、半个世纪后、荷兰人可以排除CD,错误主要是选了A,对材料两种状况下不同的选择的原因理解不到位,特别是对题中荷兰人的身份解读不到位,通过材料中“帮别人托运”“没有外交家”等可以判断出应该是商人,所以选B

1718题同样也是对材料信息的提取和解读不到位。如17题,恩格斯认为俾斯麦在经济方面迎合资产阶级,甚至在政治方面,而德意志帝国宪法中最能体现的明显是建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的核心议会,且材料中“不过是带着天鹅绒手套的铁拳”实际上是指用议会形式粉饰门面,因此答案应该选C。第18题,材料中说戈尔巴乔夫实行国营企业私有化,实际上是动摇了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公有制,所以说他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有的同学做这题是受基础知识影响,认为戈尔巴乔夫在政治上的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而非经济,所以排除了C,再加上AB与基础知识不符合,选了D

对策:一方面要继续加强对材料信息解读方面的训练及指导,提高获取解读信息能力;另一方面仍要夯实基础知识,特别是主干知识和基本历史概念的理解。

2)非选择题:平均分33.4

题号

21

22

23

24

25

均分

6.9

7.87

8.93

4.2

5.5

得分率

53.1%

56.2%

68.7%

42%

55%

失分原因:

1、审题不清或不到位。

21题第(3)问中的第二小问的,要求是:综合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探析“礼”对中华民族社会秩序和文化养成的影响。大部分学生仅仅是根据了材料三只写到积极方面,而没有结合材料一、二,露掉了消极部分而导致失分。

22题第(1)问,要求回答的是国际背景和对中苏的共同影响,有的学生回答了国内因素,共同影响回答的是对中苏各自的影响。第(2)问,没有回答国内背景。第(3)问,要求多角度评述且以1949年以后中苏外交的波折为例,有的学生只围绕某一种因素展开论述,史实部分有的学生没以中苏外交的波折为例,审题不到位。

23题第(2)问,由于有4小问,小问较多,有同学审题不认真而露掉了有的小问。第(3)问问的是政策原因,有的同学没看到政策,回答了其他方面的原因,而导致失分严重。

24题第(2)问,问的是戊戌变法失败的教训,有一部分学生由于审题不仔细,回答成了失败的原因。

2、获取解读信息归纳概括能力欠缺,语言表达能力较弱。特别是文言文材料的理解归纳概括能力较差。如:

21题第(2)问,据材料二概括作者对“礼”的认识,并归纳“礼”与“仁”的关系。由于学生对文言文阅读有一定难度概括归纳不到位。

23题第(2)问,根据材料指出罗斯福新政的首要措施及其目的,很多学生没有从材料中获取归纳。用材料二中一句话原话来说明,原话找的不到位。

25题第(1)问中的根源不能从材料中归纳出来。第(2)问中关于亚里士多德的学术影响对材料理解不到位,材料着重于消极影响,大部分学生写了积极影响。

3、基础知识的掌握不扎实。如第22题第二问中国的国内因素。23题第三问政策因素,自由放任和国家干预表述不到位。

三、教学建议

    1、认真研读考试说明和相关课标要求,依托教材,注意复习的有效性。明确强化基础知识和提高基本能力是高考得分的关键。

2、在中进一步狠抓基础知识,夯实基础,尤其是重点概念和知识的掌握。加强知识体系的构建,注重知识的内在联系、比较,把握历史时期特征,特别是转型时期的阶段特征。

3加强解题方法指导,练解题方法技巧。在平时的命题测试中要体现、靠近新课程的理念和新高考的命题趋势,要侧重考查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信息收集和提炼能力、创新观点的确立和论证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等;要设置具有差异性、层次性、开放性、可选择性的问题;侧重训练材料式综合分析论证题。要强化历史学科内综合性题目的训练,对考试说明中12个目标要做到准确理解要求、掌握多项能力、运用方法到位、思维层次丰富、组织答案有序、语言构思严谨、精于文字表达。在日常的复习课和练习中加强学生应试能力的训练,加强审题和解题训练指导,尽量训练学生用历史学科语言来表达与表述,结合标准(或参考)答案以及同学答卷中的实例来分析校正,同时要避免随意性。

4、加强小论文写作指导。教师对小论文进行分类,有针对性地训练指导,明确解题技巧和写作思路,尽量找些好的范文要学生对照练习。

5、要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和热点问题。教师有针对性地归纳一些专题,并要把热点问题考点化,并设计成具体的题目,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训练,培养学生多角度、多层面地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教师还要补充当前新的史学观点和史学研究方法。

6、加强教师自身的学习,增强研究的意识,提高自己的专业研究能力,掌握学科研究的前沿动态;加强教学反思,以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

        

                                                             20173

 

 

分享到:

新闻总数:3150 今日访问量:13062 本月访问量:836837 总访问量: 57393011

主办单位:溧阳市教师发展中心 - 地址:燕湖路1号 - 邮编:210012 - 联系电话:87215175

技术维护:南京裕后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 备案号:苏ICP备1702513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