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新闻中心>校长论坛>阅览文章

中英教育方式,孰优孰劣?

时间:2017/3/3 16:51:44 来源:万文清字体显示:大 中 小阅读:19553 次

中英教育方式,孰优孰劣?

溧阳市后周小学副校长   万文清

前年下半年,英国BBC播放三集纪录片《我们的孩子足够坚强吗?中式学校》(Are Our Kids Tough Enough? Chinese School)在英国热播,在中国也引发了热烈讨论。5名中国教师应英国汉普郡博航特中学的邀请,接管了一个由50名学生组成的9年级班级。课程包括数学、科学和中文等,时间为4周。在4周学习之后,这些学生要与同年级其他学生一样,参加同样的考试。经过一个月学习后,这些接受“中式教法”的英国孩子在考试中的平均成绩比采取英式教法的班级更胜一筹。

然而,英国学生受不了枯燥的中式课堂和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在中国老师的课堂上突然唱起歌来,或坐在教室后排烧水饮茶,或与老师顶嘴,甚至把老师气哭了…… 也是活生生的事实。“英国学生在课堂上较为自我,可以自由提问,提出不同意见,标新立异,即使哗众取宠也不算什么大的原则性错误。这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英式教育更重视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有专家如是说。

“中国学生的学习方式更倾向于死记硬背,学生动手能力差,相对来说,缺少一些创造力;英国学生则个人主义非常严重,相对来说,集体主义精神太差,哪怕是地上的一张纸,如果不是自己掉的都不愿捡起。”

作为一个有二十多年教龄的一线教师,我一直认为中国基础教育打造得固落金汤要比西方牢固扎实很多,但在崇尚学生个性化、人性化、多元化学习方面和西方差距还是很大,西方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要明显优于中国学生。

随着近几年上海学生在国际学生评估项目测试(PISA)中的优异表现,西方社会开始对自己的教育方式变得不那么自信了。历来遭受诟病的中国教育似乎也成了一种可与西方平等竞争的教育模式。此后,英国政府曾派50名数学教师到中国“取经”以及中国教师赴英国支教的报道甚至让一些人有种穷人翻身、形势逆转的感觉。现在,似乎有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一种认为中国的基础教育世界领先并以此嘲讽英国学生“不行”;另一种认为“中国式教学”不适应时代潮流应该完全淘汰。

是不是两者之中只能选择其一呢?我想答案应该是否定的,中英教育是互补而不是对立排斥!中英教学法孰优孰劣,没法比较,也没法得出结论。比较中英教育方式目的不是为了分出胜负优劣,而是相互借鉴和学习。最理想的教育方式肯定既非中式教育,也非西式教育,而应该是不同教育方式的合理结合,只有适合学生的教育才是好教育!

教育方式的选择要放在一个国家的国情和文化背景之下,离开了这些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在我看来,中国教育方式更适合当今社会的现实需要。虽然一直以来我们在呐喊在呼唤要培养具有创造力和批判性的人才,但这只是一种美好的理想。在现实社会里,在很多行业和领域中,有创造力和批判性的人才在社会上大多是吃不开受孤立和排斥的。很多父母、老师、老板、上级领导更喜欢的还是听话办事的人。学校教育强调教师权威和学生服从,考试注重测试学生准确无误的复制能力,这种教育在培养听话办事的孩子方面无疑是有效的。

西方的教育方式更适合西方社会的现实需要。西方学校所培养的具有创造力、批判性、勇于提出自己见解、善于为自己的利益辩护的人正是高度依赖创新的西方社会所需要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西方的教育方式同样都是“成功”的,因为它们都有助于培养所在社会“欣赏”的人才(不一定是社会真正需要或应该需要的人才)。

同时,中西方的教育方式都有各自的问题。西方教育的问题是许多学生学习动机不足、懒散、缺少进取心,而学校放任自流。中国教育的问题是孩子、父母以及教师为了取得好分数而付出过高的代价。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比较中西方教育方式仍是有意义的,但目的不是为了分出胜负优劣,而是相互借鉴和学习。

 

   —— 发表于季刊《常州教育》2016年第2期(总第20期)

分享到:

新闻总数:3137 今日访问量:17306 本月访问量:1271365 总访问量: 56374202

主办单位:溧阳市教师发展中心 - 地址:燕湖路1号 - 邮编:210012 - 联系电话:87215175

技术维护:南京裕后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 备案号:苏ICP备17025136号-1